|
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探论
谢俊贵
〔摘要〕 在科学研究领域,议题是一门学科或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共同体所特别关注并试图深入研讨的一个或多个研究主题的概称。与一门学科的内容范围相对确定不同,议题具有时段性、选择性、规划性和任务性等特征。在网络社会学研究领域,议题的重要价值在于引导网络社会学的科研方向,明确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任务,聚合网络社会学的攻关力量,形成网络社会学的重要成果。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要受到网络社会学研究对象变化、网络社会学实践需求变化、网络社会学研究力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面对行将到来的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可以考虑设置以下重要议题:万联时代的功能论社会分析议题、万联时代的外溢式网能扩张议题、万联时代的层累式信息分化议题、万联时代的结构式群体失业议题、万联时代的致灾式网络犯罪议题、万联时代的类瘾式网络依赖议题、万联时代的强迫式技术支配议题、万联时代的垄断式商业操控议题、万联时代的渐进式人文萎缩议题、万联时代的全域式社会治理议题。
〔关键词〕 万联时代;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学;议题;议题设置
一、引言
议题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述,如Issue,Topics,Topics for discussion,Subject under discussion等。议题可以应用于多种场合,如会议讨论、民主协商、科学活动、学术交流、信息传播等。在科学研究领域,议题即一门学科或一个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研究主题,或者说,是一门学科或一个研究领域中的科学共同体所特别关注并试图深入研讨的一个或多个研究主题的概称。通常来讲,一门学科往往会有多个议题,一个议题往往包含多个研究问题,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家或对特定议题有兴趣的成员,通常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特长从不同角度就某个议题加以研究、讨论和交流,以形成特定议题的丰硕成果。议题设置也称为议题设定(Topic setting,Setting issues),是由一门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科学共同体、科研管理机构或学者个人为了实现最优的科研资源配置和科研目标达成,就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而具体设定一些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创新性、主导性的研究主题。
在一门学科或一个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中,议题设置因其可以聚集研究力量、发挥众人智慧、抓住研究重点、突破研究难点、解决重要问题、提升科研效益而广受科学共同体或科研组织者的高度重视。在科学研究中,许多学科领域都有议题设置或提出议题建议的做法和习惯。在CNKI文献中,可以找到不少学科或研究领域有关议题设置的文献。如《青年社会学的未来议题》①《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议题、价值与方法》②《远程教育经济学关键议题与未来关注重点》③《社会理论法学:机缘、进路与关键议题》④等等。之所以许多学科领域都注重议题设置,主要原因在于议题设置对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走向、科研投入、学科建设往往具有探路、规划和导向的重要作用,能使同一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或科学共同体凝神聚力,共同探索关键议题,集中突破重大问题,系统创新知识体系,扎实推进学科发展,更好地满足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知识需要。
在网络社会学领域中,从我国近十多年来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情况看,有关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的研讨可谓不乏案例。黄少华较早专文讨论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⑤,并在《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一书中,提出并讨论了网络社会学的10个议题,具体包括: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基础、网络空间的社会逻辑、网络社会的结构性风险、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网络文化与虚拟生活世界、超文本的话语——权力逻辑、网络书写行为的后现代性、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数字鸿沟的社会文化意义、中国东中西部的数字鸿沟。⑥另外,还有更多学者专文讨论网络社会学领域的各种专门议题。例如,何明升专文讨论了虚拟社会治理的概念定位与核心议题⑦;王建民讨论了转型期中国网络社会治理的议题⑧;谢俊贵讨论了网络人口学的构建及现实议题⑨;邓志强讨论了网络圈群研究的议题⑩;杨正、田进讨论了网络社会心态的议题width=13,height=13,dpi=110;沈杰讨论了互联网时代的代际学习议题。width=13,height=13,dpi=110
有关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有多种途径。有的学者会在某些学科基础理论著作中设定议题。一些重要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指南也通常设置一些网络社会学议题,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便会设置一些网络社会学议题,供学术界同仁选择和设计研究课题之用。一次重要的网络社会学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中也会设置一些网络社会学议题,例如,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每年的论坛都会设置一些新颖的研讨议题。不过,作为一门学科的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与一个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或一次网络社会学学术会议征文的议题设置有所不同。一般来讲,一门学科的议题设置往往是从学科整体发展出发而设置未来较长时期的重要议题,而一个项目指南或一次会议征文的议题设置则是根据近段时期网络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急需或网络社会现实问题的热点而设置议题。
一门学科的议题设置与一门学科的内容范围可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说两者之间有联系是因为,一门学科议题设置的基本依据是一门学科的内容范围,需根据一门学科内容范围并结合实际选设议题。说两者之间有区别则因为,一门学科的内容范围通常有个大致确定的基本框架,而一门学科的议题总是面向当下和未来,具有时段性、选择性、规划性和任务性等特征,并非像一门学科的内容框架那样基本不变。它会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运动和变化而不断调整,还会随着学科共同体对原有议题研究过程的完结,以及面向未来研究目标的不断更新再去发现新的议题。议题的不断更新虽说是科学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自主进行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它更是科学共同体或科学共同体中那些关注学科整体发展的成员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变化和学科服务对象的需求而开展的一种科研组织工作。
有关一门学科议题的时段性,说的是一个学科会因学科本身发展的阶段性和特定时间段社会实践对一门学科的呼声而拟订和设置不同的议题。网络社会学也如此。在网络社会学发展初期,网络社会学领域会将网络社会学的学科构建问题,诸如网络社会学的界定、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网络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网络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作为重要议题。在网络社会学的初步构建完成后,网络社会学领域会将解释和解决网络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为议题。同时,网络社会学也会根据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出新的议题;或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确立现实议题。基于上述道理和原因,笔者作为网络社会学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在此不揣浅陋,拟就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开展一定探讨,以供网络社会学学术共同体中的诸位同仁参考。
二、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的重要价值认识
价值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认识论上,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价值是客观事物或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有用属性。在社会实践中,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会议研讨、民主协商、信息交流乃至各种发展规划等活动中,议题的设置都是有价值的。毫无疑义,在网络社会学研究领域开展预期性的议题设置,同样有它的重要价值。具体来讲,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网络社会学的科研方向
无论是国家和地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中的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还是网络社会学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进行的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也无论是政府征集决策咨询报告通知中的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还是网络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中的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更无论是某些网络社会学学术团体提出的多项议题,还是单个网络社会学学者提出的网络社会学议题,其重要价值之一是能够引导研究者确立网络社会学的科研方向。具体来讲,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具有引导网络社会学科研方向的价值或功用,尤其能够指引学术共同体、科研团队和单个研究者明确网络社会学的科研选题方向,使研究者知道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网络社会学的前沿领域有哪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从而能在网络社会学研究中,根据最新的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选择网络社会学的关键研究问题,确立网络社会学的研究目标,进行网络社会学科研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或直接参考议题提出研究问题,开展具体科研活动,从而避免盲目选题可能多走的弯路。
2.明确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任务
任何一个学科中的议题设置,不管这些议题设置来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国家和地方科学基金委、学术共同体、科研机构还是单个的学者,这些议题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出一种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的呼声,并体现为一种研究任务。这种研究任务,可能涉及学科发展的任务、科研攻关的任务和服务社会的任务等多个方面。网络社会学学科的议题设置也是如此。目前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出处:一是国家和地方社会科学基金委或规划办;二是教育部、文化部、国家网信办和地方相应部门;三是网络社会学学术共同体、研究机构;四是与网络社会学有关的学术会议的组织者和学术刊物的主办者;五是对网络社会学有着某种实践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六是网络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无论属于哪种渠道提出的网络社会学议题,都可视为一种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任务。透过这种议题设置的分析,网络社会学研究者便能较好地明确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从而选择承担适当的网络社会学研究任务。
3.聚合网络社会学的攻关力量
学科的贡献度、显示度是一个整体意义上的学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重视的重要变量。网络社会学要成为一个能够屹立于学术之林,并能通过本学科的研究为国家、地方和部门当好参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散兵游勇、零打细敲的研究方式显然难以达到此目标。网络社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无论在世界还是在我国,发展时间都不长,就是在我国社会学领域也是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当前,从事网络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不是很多,将主要科研精力集中于网络社会学的人更少,网络社会学的整体贡献度、显示度都不算太高。究其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但与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的主动性不强应该存在一定关系。据了解,一些学者也想研究网络社会学,但苦于找不到好的议题、定不下好的研究问题而作罢。网络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议题设置相对于比较成熟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显得更加重要。通过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可以聚合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力量,将研究力量聚合到网络社会学的重要议题之下开展攻关。
4.形成网络社会学的重要成果
正如前言中所讲到的,一门学科的议题设置和一门学科的内容范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内容范围是一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在逻辑上的框定和展开,议题设置则更多的是根据现实的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需求而设置的当下和未来的一种具有时段性、选择性、规划性和任务性的研究主题。一门学科的内容范围通常是在学科建立之时就已由有关专家框定,并会纳入一门学科概论性的教科书中,供人们学习了解。一门学科的议题设置则很为不同,它是对一门学科在特定时期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的一种选择、一种规划,实质是供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指引。正因为议题设置具有这一特性,从而议题设置往往发挥着科研组织的功能,能引导一门学科的研究者聚焦于某一或某些议题。即使他们不在同一学术团体、同一学术机构、同一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工作,也能通过议题的聚焦效应而实现协同攻关,形成重要成果。网络社会学也如此,通过议题设置形成科学研究和学术研讨的聚焦效应,吸引众人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可以形成某一或某些议题的重要成果。
三、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社会学议题是人们根据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需求和研究力量等从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内容范围中遴选出的某些重要研究方向和重要研究主题。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涉及网络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变化、网络社会学研究需求的变化和网络社会学研究力量的变化等多个方面。正确认识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对于网络社会学共同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准确设置网络社会学新的议题具有基础作用。在此,笔者以万联时代为例,对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的影响因素做简要分析。
1.网络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变化
开展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先得对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变化进行相应考察。理由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如果研究对象没有出现新的变化,那么,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重要议题在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出现太大变化;而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出现较大变化时,议题设置的更新便成为一种必要。尽管万联时代的网络社会学与信联时代的网络社会学研究对象都是网络社会,但这两个时代的网络社会实际上有着很大变化。讨论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必先考察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变化。
首先是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技术性变化。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则是由网络技术型构的一种社会。网络社会之所以能从信联时代迈向万联时代,基本驱动力是新的网络技术(5G以上网络技术、传感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新的网络技术塑造的一种新的网络社会,万联时代的网络社会与信联时代的网络社会相比,基本的变化是网络社会的技术性变化。基于这种技术性变化塑造的万联时代的网络社会,显然是一个与信联时代不同的网络社会。
其次是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功能性变化。网络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功能性变化是指网络社会在技术性变化和其他因素变化的作用下,形成了新的功能,具有了新的功用。用一些学者的话讲,相对于信联时代,万联时代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到了万联时代,网络社会的功能性变化可说非常明显。网络社会连通功能的拓展和增强,信息传输功能的提速和增量,网络渗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发生变化。当然,网络社会的功能性变化,不仅包括其正向的功能性变化,也包括负向的功能性变化。
再次是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结构性变化。网络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结构性变化即网络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主要是指网络社会中网民人口结构、网民地域结构、网民职业结构、网民阶层结构、网民经济结构、网民文化结构等的变化。相对于信联时代,由于万联时代网络连通性的拓展和增强、网络技术社会利用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以及相伴而行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长足发展,网络社会的各种结构都将发生显著变化。正是因为这些结构性的变化,万联时代的网络社会学也就形成了不少需要研讨的新的议题。
2.网络社会学实践需求的变化
开展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再要对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实践需求变化进行相应考察。实践需求也就是斯大林所讲到的“实践和经验的呼声”。万联时代是网络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代,这个网络社会新时代的到来,本身就是对“实践和经验的呼声”的回应。同理,随着实践需求或实践和经验的呼声的变化,网络社会学的研究目标也势必应有所更新,从而会促成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的变化。网络社会学实践需求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政府需求的变化、企业需求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一是政府需求的变化。政府对网络社会学的需求有网络社会规划研究和网络社会治理研究的需求,尤以后者为甚。网络社会是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空间和社会场域,像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也需要治理。网络社会治理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在网络社会治理实践中,必然有着对网络社会学的需求。然而,政府对网络社会学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万联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治理的内容更多、任务更重,更需要网络社会学学术共同体不断发现新的网络社会学议题,不断解决网络社会治理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理路问题。这种变化,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每年课题指南设置的网络社会学议题即足见端倪。
二是企业需求的变化。企业对网络社会学的需求主要是网络社会环境研究的需求。当今社会是网络社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发展变成了一种卡斯特所说的新的信息发展方式或信息化发展模式。width=13,height=13,dpi=110新的信息发展方式一方面将企业推入信息主义或网络主义的文化氛围之中,另一方面将企业推入卡斯特所讲的“流动空间”width=13,height=13,dpi=110之中,企业社会环境发生重大转变。由于万联时代的企业必须关心网络社会环境,从而也就产生了对网络社会环境研究的迫切需求。当然,企业对网络社会环境研究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由传统企业走向信息化企业已是一大变化,由原有的普通网络向先进网络的推进又是一大变化。
三是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对网络社会学的需求主要是网络社会生活研究的需求。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社会生活与互联网络之间的紧密关系,网络社会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情况在2020年以来的重大疫情防控期间体现得更为明显。网络购物、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网络工作、网络控疫等已变成今天的现实,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和“依靠”。width=13,height=13,dpi=110万联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网络更深更广地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网络社会生活已扩散到网络信号所及的各种地方空间。为适应网络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对网络社会学将产生新的需求。
3.网络社会学研究力量的变化
网络社会学研究力量的变化也是影响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力量的变化会影响网络社会学研究的议题选择和研究进程。当研究力量不足时,网络社会学共同体通常采取“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思路设置阶段性议题。当网络社会学处于初创阶段,在网络社会学共同体不断壮大、研究力量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原来因“先易后难”“先浅后深”而暂时搁置的一些高难度研究问题便有了纳入议题设置视域的可能,并且有力量在网络社会学前沿甚至边缘寻找新的研究问题,形成或确立网络社会学新的重要议题和某些重大议题。
我国网络社会学研究起步较晚,在社会学学科的早期网络社会研究领域,面对问题较少,学科意识不强,研究力量单薄,政界和学界有关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不多。最先开始网络社会学研究相关议题的设置是在1996年。当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社会学部分设置了一个信息社会学或网络社会学的议题,名称是“信息化对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这一议题尽管在指南中是个首设议题,但也代表我国网络社会学研究的正式起步,并引领着少数几位社会学者开始步入网络社会学研究领域。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尤其2000年左右出现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名称以后,网络社会学进入发展阶段,从事网络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者多了起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社会学部分与网络社会学相关的议题也陆续增加。一些大学的社会学系在本科阶段开始设置信息社会学或网络社会学课程,一些大学的社会学系开设了信息社会研究或网络社会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其中比较早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有了这些举措,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力量开始成长起来,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的议题设置也渐渐有了网络社会学议题。
网络社会学真正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其标志是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建立。2014年12月,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高端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53名来自全国各高校、党校、行政学院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当选为专委会理事,构建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社会学学术共同体,从而促进了我国网络社会学研究力量的不断壮大。网络社会学研究力量的不断壮大,无疑使我国网络社会学有了研究更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得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不断创新。
四、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重要议题设置
万联时代即万物互联时代,是当代网络技术发展所形塑的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社会的理想类型化称谓,是近来兴起的一个具有未来性质的社会学概念。万物互联是基于网络逻辑而提出的一个技术创意,目的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借由更先进的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开发出一种物联网,并通过5G、6G技术的加入,将“人-事-物”广泛连接,构成一个比现有互联网更具综合化、高速化、多功能、高品质、广覆盖特征的万联网,广泛深入地应用于经济与社会生活之中。width=13,height=13,dpi=110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累计建设5G基站达96.1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3.65亿户,占全球80%以上,5G+超高清视频、智慧教育、智慧医院、公共卫生、健康养老等典型应用加快发展,全国5G应用创新案例超过1万个。width=13,height=13,dpi=110工信部等十部委更于2021年7月5日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width=13,height=13,dpi=110从有关数据信息看,万联时代在我国事实上已经起步。万联时代的到来使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网络社会学的实践需求等发生很大变化,有必要根据网络社会学发展目标的提升和研究力量的壮大,适时设置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新的议题,以引导网络社会学研究由信联时代向万联时代转变,为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和现代化社会体系建设做出贡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值得重视的网络社会学议题有:
1.万联时代的功能论社会分析议题
要研究万联时代的网络社会学,先得对万联时代有一个基本的、整体的认识。按照社会学的一般传统,主要是对万联时代进行功能论的社会分析。这种社会分析应当包括正功能分析和负功能分析。对万联时代的正功能分析,即对万联时代带给人类社会的各种福祉或各种好处进行分析。万联时代是由信联时代发展而来的一个时代。在信息互联的信联时代,基于计算机之间的互联,实现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逐步解决了科学研究、商业活动、企业决策等人类活动的信息匮乏问题。而在万物互联的万联时代,由于传感器、大数据、新的智能技术等的加入,使得原有的网络技术不断升级,功能明显提升,万物都可互联,从而延伸、拓展和提升了已知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社会功能拓展,带给人类多种多样的社会福祉,这是需要重点分析和认识的。对万联时代的负功能分析,则是对万联时代带给社会的各种风险、危机和危害的分析,同样非常重要。万联时代的功能论社会分析是万联时代的网络社会学需要高度重视的议题,它属于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基础研究。
2.万联时代的外溢式网能扩张议题
过去有一种观点,网络社会即网络空间中的那个社会,网络社会学只是研究网络空间中那个社会的社会现象。这种观点在网络发展的信联时代基本可以接受,因为这时的网络乃是一种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网络空间和信息平台,网络所能连接的只是计算机和普通的信息终端,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仍然可以不直接受到网络社会的支配和影响。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万联时代。在万联时代,网络的功能或网络社会的功能得以不断放大和扩充,并不断向现实社会四处外溢,与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直接发生作用,形成网络社会的外溢式网能扩张,使网络社会不再局限于网络空间,而是不断扩散和深入到现实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或曰使网络空间的范围不断接近或超越现实社会的范围,真正实现人事物“一网打尽”,从而直接支配人们行为或社会运行,使网络社会功能不断与现实社会功能形成叠合,产生叠加效应,促使现实社会运行不断向网络化转化。这是万联时代网络社会一种新的走向,也应是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3.万联时代的层累式信息分化议题
在网络发展的信联时代,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社会主体是否能够上网(包括是否有网可上或是否可以上网)获得所需信息是造成他们信息分化的主因,进而将信联时代的信息分化形塑成一种二分结构,即社会主体中的一部分可以接触和利用信联网,另一部分不能接触和利用信联网而只能利用人联网。这在信联时代是可以理解的。而在万联时代,社会主体中的一部分可以接触和利用万联网,另一部分不能接触和利用万联网但可以接触和利用信联网,还有一部分既不能接触和利用万联网也不能接触和利用信联网。他们相当于三个不同时代的人,即人联时代的人、信联时代的人和万联时代的人。这就是一个网络区隔和信息分化的三分结构。万联时代网络区隔和信息分化的结构性变化即由二分结构转向三分结构的变化。width=13,height=13,dpi=110从整体上看,万联时代的信息分化实际上是一种层累式的信息分化,它是在信联时代信息分化的基础上再生成了一个新的信息分化层面。万联时代的层累式信息分化可能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将其作为网络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显得很有必要。
4.万联时代的结构式群体失业议题
结构式失业也称为结构性失业,一直以来比较权威的解释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width=13,height=13,dpi=110然而,在网络社会中,尤其是万联时代的网络社会中,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有过时之感。万联时代的结构性失业,除了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的变化外,还出现了一种技术替代性的结构性失业。这种技术替代性的结构性失业,不仅包括自动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失业,甚至包括商场的售货员和银行的柜员失业等。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对全球800多种职业所涵盖的2000多项工作内容进行的分析发现,全球约50%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改进现有技术实现自动化。width=13,height=13,dpi=110万物互联与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明显会带来劳动就业结构的迅速改变。其中,最现实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恐怕是那些技术替代性较强的行业中或岗位上结构式群体性失业问题。这是万联时代的网络社会学应当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5.万联时代的致灾式网络犯罪议题
网络犯罪在信联时代已多有出现,给网络安全、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网络社会学领域一直对网络犯罪给予高度重视,撰有大量论文和研究报告。不过,学术界对致灾式网络犯罪的研究却不是太多。笔者曾发表了一篇关于网络社会的信息灾难的拙作,算是这一方面研讨的为数较少的单篇论文。该文讨论了网络社会的信息灾难概念、信息灾难的易发领域、利用网络的致灾行为以及信息灾难的治理思路。width=13,height=13,dpi=110国外资料表明,一个病毒的入侵,可以瘫痪金融信息系统,甚至使大量数据丢失;一个通行指令的错误发布,可能带来高速列车相撞,引发交通灾难;一个黑客对民航通信系统的攻击或人为截断通信系统,可能造成飞机迷航,引发空难事件。致灾式网络犯罪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经济活动领域、交通运输领域、水坝管理领域、医院管理领域、军事管理领域等。随着万联时代的到来,致灾式网络犯罪还能操控民用自动驾驶汽车、厨房炉灶点火系统等制造其他的事故灾难。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便是将万联时代的致灾式网络犯罪选为网络社会学一个重要议题的原因。
6.万联时代的类瘾式网络依赖议题
网络依赖有两种理解,一是作为常态行为的网络依赖,二是作为病态行为的网络依赖。作为常态行为的网络依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在网上办理,没有上网就办不成事,从而造成一种对网络的依赖。作为病态行为的网络依赖,也称为网络依赖症或网络性心理障碍,简称网瘾,是指某些网民往往没有特别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活质量、损害身体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并出现各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的现象。在信联时代,常态的网络依赖与病态的网络依赖基本上可以区分清楚。但到了万联时代,人们工作要依靠网络,生活要依靠网络,即使是正常的人也得成天关注着网络,久而久之,将可能变成一种类瘾式的网络依赖。这种类瘾式的网络依赖,虽说不像网瘾那样是一种完全的病态,但与网瘾有多大程度的区别则很难确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显然是有着不利的。网络社会必须关心人们的健康用网和用网健康,万联时代的类瘾式网络依赖也当成为网络社会学的一个新的议题。
7.万联时代的强迫式技术支配议题
技术支配是一种管治性的支配行为和支配方式,一般是指支配者利用技术来支配、规制和管治他人的行为。技术支配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借由技术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通常的管治活动,以发挥技术支配的客观性、规制性,从而减少人为支配的主观性、随意性。这种技术支配,通常易为一般人所接受,社会认可度较大。二是利用技术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苛刻的管制活动,一切以技术规制为标准,技术上不能过关的行为都被认为是不合规制的行为甚至失范行为,体现出一种呆板化、冷酷化,社会认可度较差。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不断强化了人类社会的技术支配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伦理规范的支配作用,更使法律规范技术化。万联时代的到来,在新的网络技术、传感技术、新的智能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技术支配已成为一种时尚。更有甚者,社会上一些人还通过技术支配强迫人们按其旨意“过关”,迫使人们提供不该提供的个人信息,构成强迫性技术支配。万联时代的技术支配现象,显然更需要成为网络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8.万联时代的垄断式商业操控议题
知识是财富,信息是财富,这是一个世纪以来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但进入网络社会以来,由于知识、信息与创造这些知识、提供这些信息的原始主体在某种程度上的剥离,知识、信息的财富涵义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知识、信息并不直接等于财富,而操控知识、信息才成了真正的财富,并且越是对知识、信息进行垄断式商业操控,便越能获得更多的财富。于是,一些网络企业、网络平台便抓住网络社会这一特点,投机取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垄断式商业操控,从而聚集大量的社会财富。万联时代的情况很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人-事-物”万物互联,涉及人、事、物的各类信息都可能为万联网络企业或平台所操控,形成广度、深度更大的知识信息垄断式商业操控,从而会使得知识的创造者、信息的生产者以至商品的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以及各种知识、信息、商品、服务的消费者受到更大的伤害。若是如此,万联时代的信息共享、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便更加难以实现。正因为这样,万联时代的垄断式商业操控问题显然应设置为网络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9.万联时代的渐进式人文萎缩议题
人文萎缩本来是高等教育界的一种说法,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高度重视和发展理工学科而逐渐削弱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萎缩渐成为一种流行现象。这种现象过去虽也存在,但从世界高等教育看,近年来似乎表现更为突出。这种现象与互联网、信息化、网络化是否有关,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互联网、信息化和网络社会的影响,目前探讨较少,但有一些观点。一般认为,人文学科萎缩与网络社会的崛起有联系。有学者将其归结为网络空间的人文精神缺失width=13,height=13,dpi=110 ,这是一种有价值的认识。事实上,网络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便直接助推着人文学科的萎缩。由于网络尤其万联时代的网络承载着大量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信息,于是一些网民认为,通过网络查询便可满足对人文学科知识的需求。这种想法蔓延到高等教育领域,明显助长了一些人对人文学科的不屑。殊不知一个简单道理,如果让人文学科继续萎缩,即使在万联时代又哪会有更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的人文学科知识信息供人查用呢?所以笔者提议应将渐进式人文萎缩也作为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10.万联时代的全域式社会治理议题
全域式社会治理即全域社会治理,一般指在相对高层的推动和统筹下,全面深化多领域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边界壁垒,强化跨边界的合作治理,提升综合治理能力。width=13,height=13,dpi=110区域和全域本来都属于地方空间的概念,学者们在讨论区域社会治理与全域社会治理时,也主要是从地方空间转化角度立论。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类社会出现了两个空间,即地方空间与流动空间。width=13,height=13,dpi=110随着万联时代的到来,流动空间将覆盖到整个地方空间,并促使地方空间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社会空间的二重化与叠加化凸显。所以,从网络社会学角度看,当今时代已不能单纯从地方空间转化角度来考虑全域社会治理,还应从流动空间变化角度来思考全域社会治理。尤其是万联时代,全域社会治理应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全域社会治理,不仅应开展地方空间全域社会治理,而且应同时开展流动空间全域社会治理,并将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影响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纳入全域社会治理运筹谋划之列。之所以将万联时代的全域式社会治理作为网络社会学的重要议题,正是出于这一思考。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万联时代是从信联时代发展而来的,是网络发展与网络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和新的阶段。万联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网络社会学的实践需求等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并且由于信联时代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对网络社会学的重视,网络社会学的队伍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力量得以不断壮大,网络社会学学术共同体已经形成,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基础已相当厚实。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新出现的万联时代,依据万联时代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前考虑和设置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新议题,应该说既是一种很有必要的工作,也是一项有着网络社会学学术共同体雄厚研究基础支撑和以往议题设置参考的工作。它将成为新时代网络社会学建设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时代网络社会学的研究中起到一定的引导网络社会学科研方向、明确网络社会学研究任务、聚合网络社会学攻关力量、形成网络社会学重要成果的积极作用。
当然,拟设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议题的目的不是要支配网络社会学发展,而是要助推网络社会学发展。本文作为一家之言,更只是为网络社会学界的同仁提供一个参考。更进一步地说,即使是网络社会学学术共同体进行的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也不应成为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开展自由探索、自由研究的一种桎梏。万联时代刚向我们走来,还有很多的社会特征和功能作用并未显示出来,更不能说现在呈献的这个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议题设置的建议就完全切合万联时代的实际需要。为此,按照网络社会学界的习惯,今后的做法应该是,网络社会学界积极支持学术共同体开展万联时代网络社会学的议题设置,网络社会学学术共同体大力鼓励其成员自由选择和提出新的网络社会学议题。这样,就能一方面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寻求网络社会学在万联时代取得更大突破,另一方面践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方针,更好地完善网络社会学的内容和体系。
① 安迪·弗朗、任玉:《青年社会学的未来议题》,《青年探索》2016年第4期。
② 高奇琦、吉磊:《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议题、价值与方法》,《理论探讨》2016年第4期。
③ 李锋亮:《远程教育经济学关键议题与未来关注重点》,《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④ 马剑银:《社会理论法学:机缘、进路与关键议题》,《人大法律评论》2019年第1辑。
⑤ 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宁夏党校学报》2013年第3期。
⑥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97、120、145、161、192、224、247、261、293、328页。
⑦ 何明升:《虚拟社会治理的概念定位与核心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⑧ 王建民:《转型期中国网络社会治理:内涵与主要议题》,《科学社会主义》2017年第2期。
⑨ 谢俊贵:《网络人口学:中国需要与现实议题》,《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1期。
⑩ 邓志强:《网络圈群研究的议题与展望》,《青年学报》2020年第3期。
width=13,height=13,dpi=110 杨正、田进:《网络社会心态研究:议题、场景与对策》,《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width=13,height=13,dpi=110 沈杰:《代际学习:互联网时代社会学的新议题》,《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width=13,height=13,dpi=110 width=13,height=13,dpi=110 width=13,height=13,dpi=110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0-21、468、518页。
width=13,height=13,dpi=110 谢俊贵:《中国抗疫的信息时代精神探析》,《人文杂志》2021年第5期。
width=13,height=13,dpi=110 谢俊贵、谭敏茵:《万联时代的社会福祉与社会风险》,《新视野》2019年第6期。
width=13,height=13,dpi=110 史志鹏:《中国累计建设5G基站达96.1万个5G应用创新案例超过1万个》,2021年8月13日,https://tech.chinadaily.com.cn/a ... 101e7ce975e920.html,2021年8月13日。
width=13,height=13,dpi=110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工信部联通信[2021]77号),2021年7月5日。
width=13,height=13,dpi=110 谢俊贵:《万联时代层累式信息分化及因应策略》,《思想战线》2020年第6期。
width=13,height=13,dpi=110 朱鸿伟等:《经济学原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1页。
width=13,height=13,dpi=110 鲍达民:《奇点临近:麦肯锡全球总裁深度剖析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2017年5月1日,https://www.sohu.com/a/137592943_117959,2021年8月13日。
width=13,height=13,dpi=110 谢俊贵:《网络社会的信息灾难及治理思路》,《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
width=13,height=13,dpi=110 刘芸瑞、王艺霖:《网络空间的人文精神缺失——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人文反思》,《新疆社科论坛》2013年第4期。
width=13,height=13,dpi=110 张丙宣:《全域治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