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易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回复: 0

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7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146
发表于 2021-9-13 12: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扫码加微信
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
薛安伟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客观现实性,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的中国。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打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又对稳定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推动全球化、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等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双循环;扩大内需;新发展格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反观国内,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这一战略决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而且对世界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性与客观现实性
大国不同于小国,大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内生动力,否则必然被强国遏制、打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主要是以“两头在外”的市场和资源,结合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以国际循环带动国民经济循环的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循环体系曾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必须转换经济循环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历史地看,新发展格局是顺应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中国作为有着5000 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历来在世界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与世界分分合合的历史,但凡中国崛起的时期,都与世界互联互通、紧密相连。比如,繁荣的西汉开辟古代丝绸之路,激活了国际贸易,探索了世界市场的雏形;鼎盛的唐朝政策开明开放,海外交往从经济拓展到文化等多个领域。但凡闭关锁国的时代,大多经济停滞,民不聊生。比如,向南实施海禁、向北修筑长城的明朝,老百姓赋税繁重、生活艰难;排斥天主教、禁止洋人经商、关闭口岸的清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因此,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需要与世界增强联系,增加交往。

工业革命以后,清朝闭关锁国与外隔绝,西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没能搭上技术革命的列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到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中国国门,试图瓜分中国,中国在世界之地位跌入谷底。虽然也兴起过一阵效仿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但以失败告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社会加快了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学习,中国的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持续上升。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百年目标,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重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纵观历史,未来的中国一定是与世界包容发展、融合发展、共赢发展,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不能少了中国。习近平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①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10、203页。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驱动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在40 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之上,中国将更加有为,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创造新发展格局。

(二)客观地看,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环境看,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化遭遇逆风倒流背景下,依靠“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力明显减弱。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长周期的衰退期,再加上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短时间内很难走出衰退期,外部需求持续疲软是大概率事件,依靠外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陷入困境。

另外,逆全球化也倒逼全球产业布局深度调整,区域性收缩成为趋势,中国长期依托国外循环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高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周边区域或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加上美国对我国从贸易到投资、科技等多个方面的限制、遏制和封锁,我国不少行业的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外循环带动内循环的模式不可持续。在这样的全球产业格局调整背景下,中国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培育国内产业,提高产业自给能力,形成以我为主的产业链。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发生深刻变革,有能力启动国内经济大循环并带动国际循环。新中国成立70 余载,历经风风雨雨,已经从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 突破1 万美元,人民生活迈上了新台阶。中国有基础有条件在新的环境下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从市场需求演进看,我国大市场优势更加凸显,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内循环潜力巨大。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更拥有超过4 亿的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上升和消费需求升级空间的充分释放,国内市场规模空间会更大,将形成超大规模的国内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内循环对外循环的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从工业体系升级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独一无二,有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1.7 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有基础提升供给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中国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还有空缺,中国的工业体系正常运转离不开外循环。

(三)辩证地看,新发展格局是推动中国与世界矛盾变化调整的内在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推动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导致不少国家不满,反对中国的“重商主义”。虽然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失衡是结构性失衡,不大可能通过汇率政策的调整来改变,但仍引起了贸易逆差国的非议。因此,中国在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利益冲突,当前有必要减少不平衡,化解矛盾。

第一,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外贸平衡发展。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在努力调整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投资失衡,减少摩擦、对抗。2019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57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但外贸依存度从2006 年的63%下降到2019 年的33%。经常项目顺差占GDP 的比重从近10%下降到不足1%。加工贸易占进出口的比重从超50%下降到不足30%。同时,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重从2008 年的44.0%增长到2019 年的57.8%,连续9 年达到50%以上。近年来,我国也不断调整外资战略,加大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2019 年FDI 流入额1412.25 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占全球FDI 流量总额的9.2%;OFDI 流出额1171.2 亿美元,同样位居全球第三。①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因此,中国的外贸、外资不平衡状态已大为改善,有条件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第二,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化解开放制度上的矛盾。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入世近20年,中国的开放度虽然绝对值提高了,但是与西方国家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开放的相对值还有差距。我国长期以来是以货物出口为主的开放,服务业和国际投资领域开放相对缓慢,开放制度更是滞后于实践,与国际水平不断拉大。2013年9月,我国开始分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负面清单加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模式,持续缩减负面清单并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不断推动开放制度与国际接轨。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国际化高水平开放畅通国际国内要素交流合作。

二、新发展格局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新空间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国际环境深刻变化,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而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以国际循环主导国内循环的发展模式,走向内需驱动的、内外经济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这一战略的持续推进,将为中国经济打开崭新的发展空间。

(一)扩大内需强劲增长的市场空间
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动力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其目标是内需潜力充分释放,供给体系充分适配国内需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更加活跃、更加开放、更加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系统。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千方百计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是核心,以国内大市场优势带动盘活国内需求是首要任务,内需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一,激发中国消费升级创造的新需求。中国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国内新需求的扩大,将为供给体系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大循环。不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有机会参与新的发展格局,千方百计满足中国消费升级引致的各类需求。

第二,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带来的新增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使各环节更加依托国内市场,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分配结构、加快产品流通、刺激消费增长,形成内需强劲、供给充沛的经济循环体系。习近平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2]随着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市场效率等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加快,国民收入增长会带动需求增长,同时,市场也随着分工效率的提高而不断扩展,打开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局面。

(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技术创新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依靠“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定要走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技术创新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但在美国对我技术限制、封锁的情况下,必须加快破解“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

第一,加快自主创新的发展空间。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新发展格局是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把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突破发展的机遇。虽然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不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但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再加上长期积累的技术、人才等,中国有基础有条件推动自主创新。中国的产业结构水平还不高,产业竞争力还不强,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大规模产业升级将为技术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拓展技术国际合作的新空间。科技创新是一个以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创新仍然需要基于国际先进的底层技术,完全突破美国的技术限制并不容易,所有技术都依赖自己开发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因此仍要重视技术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新发展格局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要以国内市场循环带动国际循环,促进技术的国际合作。要更关注技术获得的安全性,推动向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多元化广泛拓展国际合作,进一步激发技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三)顺应全球产业链调整重构的产业发展空间
以跨国公司驱动的产业链全球布局是上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但是在全球化遭遇逆风倒流背景下,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暴露了产业链全球布局的风险。在新形势下跨国公司被迫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全球产业链呈现加速收缩的态势。每一次全球产业链的调整重构都蕴藏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积极适应新变化,争取主动配置产业链,不断提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第一,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打开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发展空间。我国虽然工业体系完备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但在产业链高端领域仍有较高的海外依赖,国内发展潜力大。国内经济大循环需要高新技术领域提高自给能力,一方面,一些备胎项目可能获得使用,一些质量稍差的国内产品可能少量被采购,内资高新技术企业无疑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代表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人工智能、高性能芯片、3D 打印等产业将更容易获得资金和政策支持。结合中国巨大市场潜力和需求升级的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新发展格局中大有所为。

第二,新发展格局有助于填补中低技术产业国际转移后的空心区域。中美贸易摩擦助推了一些企业提前将生产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更大的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导致我国在中低技术领域留出了新空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能够活跃国内市场,激发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填补中低技术产业流出的空心区域。美国对我限制、遏制和封锁短期内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长期而言却对产业升级产生了强大的倒逼作用。

(四)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市场准入空间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国际经济互通互联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尽管目前全球化遭到了逆风倒流,但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不会改变。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整体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未来对外开放的总趋势还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面扩大开放。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贡献者、推动者,我们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既要形成强劲有力的国内大循环,又要形成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基于规则的制度性开放与国际最高标准还有差距。随着高水平开放深入拓展,更多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逐步降低,将吸引更多国外产品、资金、技术等持续流入,开辟内外资合作的新机遇。在我国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推进过程中,更多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会越来越低,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联通会更便捷、高效。对外开放不但增强了国内市场的整体竞争氛围,也促进了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那些适应国内需求升级需要,符合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国外项目涌入,将为内外资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新机遇。同时,也有助于更广泛吸引、集聚、辐射国际商品、服务、技术、人才等,推动构筑联系更加紧密、协作更加深入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和拥有14 亿人口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但关乎自身,还关乎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中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新发展格局有助于稳定全球总需求
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持续上升是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2000 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仅为3.6%,到2019年中国GDP超10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达到了16.4%。①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需求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最大的智能手机消费国等,14 亿人口的大市场,超过4 亿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稳定全球总需求的压舱石、稳定器。一方面,中国的市场活跃、需求提高,本身就会增加全球总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的内循环加速对国外的产品、服务等需求增加,又会引发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张。

第一,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消费升级将形成对国际供给的强大拉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需求升级、生活质量提高是大趋势。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3](p.133)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消费结构升级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持续凸显,以国际供给满足国内需求的势头不减。比如,航天发动机、高端芯片、关键材料等都需要由进口来满足。中国经济大循环将激发更多的高端需求,14亿人的消费升级将为活跃全球市场创造新动力。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指出,预计未来15 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 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3](p.203)

第二,城镇化高质量推进形成对全球需求的巨大拉动作用。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9 年底,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虽然高于全球55.71%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4.38%。随着我国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城镇化发展方向既有总量提升,更有质量提高,要不断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对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需求巨大。另外,通过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的崛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市建设带动的需求增长动力充足。

(二)新发展格局有助于促进全球要素流动与产业链稳定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先有要素流动,才有更大范围的要素优化配置,最终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福利提升。全球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贸易、投资、技术、人员大幅流动的时期。毫无疑问,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整体福利改善是有益的。当前世界经济遇到一些曲折困难是暂时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我们要顺应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

当今世界正孕育新一轮科技突破,此次科技革命不同于以往以单一技术、单一产业、单一国家的变革为起点,而是多技术、多产业、多点爆发式的科技变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3D 打印、生命科学等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新技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不同国家在相关领域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科技变革特征为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要素流动,促进要素合作创造了条件。

越是遇到逆流,越是处于逆境,越要迎难而上、化危为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放弃国际大循序,而是更加注重外部循环,以内部循环带动外部循环,以外部循环促进内部循环,形成畅通的互动机制。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循环,提升供给体系适配需求升级的需要,为其他国家提供广阔的市场机会,这对于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繁荣,带动更多生产要素流动与合作,有助于稳定当前脆弱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减缓产业局部收缩的不利影响。

(三)新发展格局有助于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上升势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环境充满了更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4](p.247)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嫁祸于人的氛围不利于国际合作,不利于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如果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反经济全球化思维持续升温,可能引发更多社会问题,最终可能危及地区稳定乃至全球安全。世界上不少地区的不稳定都是由于经济落后引起的,持续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基础。全球诸多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暴力事件都与经济发展速度慢有关,形成了经济不发展与社会不稳定的恶性循环。中国构建双循环经济格局能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改善局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有助于推进地区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另外,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世界树立了扩大开放的姿态,以实际行动捍卫多边主义。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指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5]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国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更大力度扩大开放,是从行动出发支持捍卫多边主义国际秩序,有助于恢复开放包容的国际环境。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当前,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竞争加剧,我们在国际经贸合作上遇到了一些障碍和困难,以国外循环拉动经济的动力明显减弱。面对困难我们不能畏惧、不能退缩,相反要更加自力更生,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开放包容的态度应对一切困难与挑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畅通国内循环,又是促进国外循环。通过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创造更多新需求,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市场机会;畅通国际大循环为国内大循环创造要素支撑,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流动与合作,进一步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一)加快构建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体系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1]14 亿人的大市场是中国的重要优势,国内大循环要紧扣化解国内供求矛盾,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同时,破除各类市场运行的障碍,提高市场运转效率,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体系。

第一,构建有弹性有韧性的要素市场。当前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仍不完善、不统一,不利于扩大内需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要进一步破除要素市场的行政壁垒、减少政府管制、促进要素流动。要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分步骤有重点地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改革,构建有弹性有韧性的要素市场。

第二,着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流通是经济运转速度快慢的关键,中国经济体量大,完善的流通体系对于国内经济大循环至关重要。首先,要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使用,不断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其次,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形成覆盖面广、运营效率高的国际物流网络。再次,要规范物流行业的管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法治化发展。

第三,建设效率优先、更加公平的分配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决定人的行为,分配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实践的发展要求,既要体现公平又要注重效率,充分激活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分配体系改革的宗旨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下决心、下力气深化改革,形成能带动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分配体系。初次分配要更加注重效率,激发各类要素的积极性。再分配要更加注重东中西部、高中低收入的协调平衡。

第四,完善更加公平竞争的消费市场环境。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激发内需的核心在于千方百计建设全方位的商品市场体系。首先,健全商品市场的法律体系。要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内外贸一致的商品市场法律体系,严格市场监管执法,推动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进一步推动商品和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商品市场的交易规则、交易方式与国际接轨,提升商品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再次,结合我国消费升级的新趋势,研究新型销售模式、营销手段等刺激消费。

(二)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世界上不少国家由于没有完成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而没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克服技术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困难,充分利用产业升级空间大的优势,激发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一,加大对核心关键要素的吸引与集聚。要客观认识我国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前沿还有不小差距,仍有强劲的后发优势,比如在芯片制造、航空发动机、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我们还不掌握或者掌握的较少。要继续通过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加大对核心要素的引进和学习,对相关企业或项目仍要给予税收、融资等政策优惠。进一步有重点、有步骤地将开发利用“外脑”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推进从“为我所用”到“为我所有”的升级。

第二,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当前,技术创新缓慢的重要因素是理论与现实脱节、技术与实践脱节,纸变钱能力强、钱变纸能力弱。我国有超过4 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中高端产品需求空间巨大,产学研用发展的市场潜力非常大。要转变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心的研发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用体系。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促进技术交易、流动、合作。

第三,深入推进国内国际技术、人才等交流合作。科技进步首先要有强大的研发支撑,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的研发投入与产出并不相匹配,要吸取教训,要让研发能开花结果,发挥实效。外资研发中心作为一个创新平台,一直是我们利用外部高级要素的重要途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要更加注重外资研发中心对国际国内研发要素交流合作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掌握国内稀缺的前沿科技和能够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等类型的外资研发中心要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创造更多投资便利。要想方设法克服外资研发中心与国内人才沟通不畅的难题,积极推动国内国际技术要素合作。

(三)全方位多领域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正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国际经贸合作正逐渐从大水漫灌式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精准滴灌式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保持贸易、投资总量增长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贸易收益和投资效益,更加注重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提高逆向溢出水平。

第一,积极主动加强与欧洲的经贸往来。在美国对我实施科技打压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外部先进要素,深入推进科技立国,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加强中欧合作、深化中欧技术交流有助于对冲美国限制、封锁带来的负面影响。欧洲的老牌发达国家众多,不少国家在个别领域有长期积累,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技术和经验。比如德国的机械制造、化工,法国的航空航天,英国的金融,荷兰的半导体、农业等,都有其独特优势和诀窍。我们应加强与欧洲相关国家、企业的经贸往来,以参股、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中欧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要素合作。

第二,做实“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积极走出去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与投资,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鼓励企业本土化布局,积极推进与国际资本、东道国资本、风险投资等多种资本的共建共享,以多元化、分散化的方式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实现双赢、多赢。

第三,增强对日韩及东盟的投资合作。虽然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但毫无疑问亚太仍是世界经济重心。加强与周边亚太国家的合作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捷径,中国与日韩及东盟的产业链联系紧密,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稳定全球产业链首先应该从稳定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做起。因此,要以加大对日韩及东盟的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巩固提升双方的产业链合作水平。

第四,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推动渗透式的经贸合作,全面推进合作共赢。近年来专业化分工越来越高,掌握独门绝技的中小微企业也越来越多,鼓励中小微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是扩大开放的新路,同样能够发挥溢出效应。一方面,我们应加大引进海外有独特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应支持国内有特长专攻的中小微企业向海外拓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N].人民日报,2020-09-0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14/c_1126603918.htm.

The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Dual Circulation”in China:Studying the Important Discourse of President Xi Jin-ping o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Xue An-wei)

Today’s world is in a great change that has not happened in a century.In the face of profound adjust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andscape,President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China shoul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which the domestic cycle plays a leading role an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ycles promote each other.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by China,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is both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and objectively realistic,as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needs a better China.With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as the strategic basis,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which the internal cycle leads the external cycle and the latter promotes the former,not only opens up new space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abilising world economic growth,promoting globalisation and maintaining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73(2020)09-0020-08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出口增速提效的路径与政策研究”[18CJL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薛安伟,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图 图

奥鹏易百网www.openhelp100.com专业提供网络教育各高校作业资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www.openhelp100.com ( 冀ICP备19026749号-1 )

GMT+8, 2024-11-28 19:47

Powered by openhelp100 X3.5

Copyright © 2001-2024 5u.studio.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