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本土(化)孕育、发展与未来走向:中法视角
郑 佳
[摘要]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各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社会主义思想在法国的发展从繁荣到无果而终,是多种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则经历了从探索到实践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思想本土化发展的成功范例,成功主要源于七方面因素:坚持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深入发动群众和巩固阶级基础,坚持长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坚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探寻社会主义思想本土化发展的未来走向,不断解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土化;中法视角
尽管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各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但是通过挖掘、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在各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渊源与文化传统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社会主义基因。有着孕育社会主义土壤的法国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存在某种相似和联结的因素,把各自社会主义的命运串联起来。20世纪初,随着“五四”和工人运动的递进出场与主导,中国革命就与法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革命曾深受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义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中国革命青年。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梳理社会主义本土(化)成因,旨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问题,对于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思想在法国:从繁荣到无果而终
从历史进程来看,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呈现为一个逐步减少空想色彩和增加现实主义因素的过程,尤其是圣西门、傅立叶的学说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他们的学说已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链条上不容否认的环节。这是因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材料,预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这一贡献彪炳史册。
(一)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体现法国人民对社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
16 世纪到19 世纪,是欧洲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时期。正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给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创造了基础。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从萌芽发展到系统化、理论化,与法国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本土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当时法国经济状况是“另类”的畸形繁荣,出现了王室和金融资本家占据最大商业财富、底层人民生活艰难困苦等现象,促使法国知识分子开始提出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以改变财富占有、分配不均匀的状况。在两百年间,法国先后经历了多次战争,其间穿插着王朝更迭、权力交替、阶级变换,导致了复杂的社会状况,促使知识分子思考跨越社会阶段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设想。法国实际上形成了国王、教会、贵族三足鼎立的局面,政治体制围绕三者权力的此消彼长而不断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权力更迭使国家革命频发,知识分子的思想也在革命中不断被改造。法国处于各种文化交融、碰撞、对抗乃至互相消灭的时期,不同教派之间的教义冲突、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产生发展、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等,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就是对社会主义有着美好的向往与设计,但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和通向社会主义的途径,最后流于空想的一种学说。但作为一种进步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延续几个世纪,深刻影响了整个欧洲。16—17世纪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初期,受托马斯·莫尔的影响,法国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追随者,代表人物有维拉斯。18世纪初,法国进入了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的革命时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心转移到法国,涌现出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有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等。
19世纪初期,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出现了两名杰出代表——圣西门和傅立叶,表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巅峰。圣西门和傅立叶认真分析了现有社会制度存在的问题,描绘了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这一阶段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正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产物,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1](p.608)
圣西门十分重视哲学。他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有规律地发展的,社会也是有规律地发展的;历史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继承性的,而不是暴风雨般的革命;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分阶段的,最后会达到未来的实业制度。法国大革命后,圣西门就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远存在的,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并将被一个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所替代;法国大革命没有改变政权的性质,资本主义制度是新的奴役形式,整个社会形成了劳动者和资产者之间的对立。在圣西门看来,黄金时代的理想社会制度,就是实业制度。实业制度是一种平等的新社会制度,目的是让一切人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保证,社会得到最大的安宁。实业制度是建立在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必须有精良的组织才能保持新制度的运转;要遵循“新基督教”这一新的最高道德准则;实业制度将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坚持“一切人都要劳动”的基本原则;坚持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的原则;实行按照才能和贡献分配的原则,每个人的作用和收入都应同才能和贡献成正比;坚持尽可能完全平等的原则;坚持一切人都应得到最大限度自由的原则。
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指引下,圣西门走上了一条空想道路。他认为,在未来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以前,必须要有一个天才人物把它设计出来,他就是这个天才人物。一般的人是不具备理性的,圣西门把社会变革的力量寄托在实业家身上。他认为,实现实业制度的方式,只能是和平手段,他反对一切暴力革命。圣西门的思想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这点,科学分析圣西门的思想并加以必要的扬弃。
傅立叶的哲学思想坚持了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传统。他的自然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并采取了自然神论的形式。他的哲学体系有一层神秘主义色彩。傅立叶认为,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社会的未来也是可以预见的。傅立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低级向高级不断运动的过程。傅立叶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傅立叶的天才史观是根深蒂固的,强调世界要感谢他这样的天才出现。傅立叶还是一名伟大的批评家,他深刻指出,文明制度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时,已经成为—种寄生性和腐朽性的制度。他以锐利的眼光透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指出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傅立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一针见血地揭穿了资产阶级道德虚伪和败坏。根据傅立叶的看法,人类要最终摆脱一切苦难和折磨,建立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谐制度。他认为,和谐制度的生产是在复杂协作制度下进行的,和谐制度的基本单位是“法郎吉”。对此,傅里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但同时,他认为,实现和谐制度的途径应是和平手段,而不是暴力革命,这点和圣西门惊人的相似。[2](p.79)傅立叶的思想博大精深,有着许多天才的设想和主张,但是要看到傅立叶思想的空想性,有些主张根本不可能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积极评价的,他们的评价不乏溢美之词,特别是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说道:“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3](pp.635-636)
(二)社会主义在法国的失败
19 世纪30—40 年代,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晚期阶段,也是趋于堕落的时期。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辛勤工作,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超越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正式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经过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斗争和反复,加之法国无政府工团主义的产生,法国形成了较为浓厚的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在知识分子和底层百姓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法国共产党和法国社会党都进行了社会主义探索,尽管法国社会党有执政经历、法国共产党有参政经历,使若干法国式的社会主义政策得以部分执行,但总体而言,法国没有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在法国无果而终。
社会主义在法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是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发展缓解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福利制度的建立缓和了阶级矛盾,大多数劳动人民逐渐失去了激烈斗争的意愿和动力。政党因素中最致命的是,法国左翼政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还没有真正解决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法国化)的问题,政党理论政策具有理想性、局限性和滞后性。此外,法国社会主义党派的分裂、争斗及组织上的低战斗力、混乱等,都成为法国没能建立真正社会主义制度的桎梏。
作为空想社会主义孕育和发展的主要国家,法国有着悠久的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因素遍布历史、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法国社会主义已然式微,但不能就此判断其已经“死亡”。历史发展具有反复性。只要革命传统存在,法国社会主义仍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社会主义中国化:从探索到成功实践
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后,经过传播、比较和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最终为先进分子所接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开启了本土化历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大成果,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本土化发展的范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武器、最终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指导思想,不仅是中国社会革命和变革的需要,同时也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该思想追求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到洪秀全《天朝田亩制》“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再到孙中山以“天下为公”构建“三民主义”理想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礼记·礼运》所阐述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与马克思所说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由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形态等,在核心价值观上是相通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丰富的辩证法思维,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辩证法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融通性。①早在商周时期,《尚书·洪范》中就提出了“五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将世界本原具体为五种基本物质;后来,戴震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故谓之道”的思想,“气化流行”就是“太极”,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和成因,这是古人对自然进行观察和抽象概括的经验性结果,处于朴素唯物主义发展阶段。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到《类经》“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特点。此外,产生于商周神权衰落、人性崛起之际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性,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满足人的现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特性,也源自班固在《汉书》对刘德的评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延安整风时,毛泽东把“实事求是”提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批判地继承了“事即物”“是即理”的传统观点,阐明了从客观事物中寻找真理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原理,强调寻求真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一理论特性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创造性给予中国传统文化唯物、务实等思想以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情况的直接论述并不多,不能也不会自动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有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真理作用,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思想本土化发展。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成功因素
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中去观察,吸取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从巅峰到消亡的历史教训。关于这点,早在2013 年,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就为我们指出了基本思路:“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一直以来,国内外总有那么一些人出于这样那样的动机和目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说三道四、疑惑不解,有的甚至质疑否定,更有甚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些“流言蜚语”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从社会主义的源头清晰地梳理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因素,“就是对上述质疑的根本回应”。[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开拓前进”。[6](p.8)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正反对比社会主义发展史并探寻其中的规律,应认识到,社会主义实践不是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固守教条,而是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展新探索并形成新特色,确实让马克思主义运用在实处并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本土化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是凝聚了党和人民智慧的历史经验,是弥足珍贵的理论财富。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七方面因素。
第一,坚持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对世界的认知态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天然的亲和关系,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时,便吸引了一批青年志士,他们很快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开启了中国化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并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二者是互相成就的。
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中国共产党先锋队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7]中国共产党先锋队作用表现在党与历史发展规律、时代发展进程、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伟大任务的关系等层面。中国共产党发挥先锋队作用,根本上就在于能够把握时代潮流,履行职责使命,担当历史任务。
第三,坚持深入发动群众和巩固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是伴随外国资本主义、中国早期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近代工业而产生的。19 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主要社会集团开展一系列奋斗和探索,试图改变中国的命运,最后却无计可施,中国社会的苦难日甚一日。各种救国方案和努力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发动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去改变国家的面貌。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这点,彻底发动和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第四,坚持长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推翻反动统治、抵御外来侵略、争取解放的主要手段。巴黎公社的主要经验就是用武装的人民彻底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列宁高度重视武装斗争,带领俄国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是长期坚持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才能打败国内外敌人,夺取政权。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之一,值得永远铭记。
第五,坚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社会主义思想本土化发展,应有之义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思想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说明一旦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有效结合,就能够解决中国遇到的实际问题,就能够创造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出“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两者结合,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提供了鲜活案例。
第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9](p.1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条思想主线,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第七,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代共进的理论,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改革开放40 余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动和调整,剧烈和深刻程度超出预期。比如,西方资本主义繁荣和混乱并存,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严重危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国与国竞争日趋激烈,等等。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引起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面对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应对,实现了思想解放,不断加强理论创新,表现出强大的理论创造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历史飞跃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本土化,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理论和实践的很多内容和做法带有中国的特性、作风和气派,实现民族化、具体化和丰富化。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和融合。马克思主义要被广泛接受,必须找到一种被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第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相结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依据中国具体国情,发现特殊性,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第三,把中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上升为理论。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应当敬畏历史,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将历史传统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发扬、传承好。同时,我们还要尊重中国人民鲜活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经验,把握其中规律性、理论性内容并尽快将这些内容上升为理论,指导下一步的实践。
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加以利用的过程。自诞生以来,在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和改革经验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探索总结出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就是党带领人民在历史洪流中作出正确选择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8]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本土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三、探寻社会主义思想本土化发展的未来走向
探寻社会主义思想本土化发展的未来走向,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全球化是发展趋势,这些因素都在深刻影响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必须认识和把握这一时代特点和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主旋律,有利于我们保持头脑清醒,防止骄傲自满、情绪膨胀,防止制定超越国情、不切实际的政策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强烈企盼,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具有共同性和感召力,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比较优势,成为强大的支撑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营造了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的思想活力和创新能力。
那种认为现有的资本主义强国大国会放任意识形态“同类国家”崛起的观点,是违背基本历史事实的。资本主义强国大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对付共同对手时,“同类国家”是团结的符号;当没有共同对手需要对付时,这种暂时的友情便会烟消云散,“同类国家”可能成为你死我活的对手。在国家竞争中,资本主义强国不会放任“同类国家”崛起。[10]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企图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目的在于给中国的发展套上一个“紧箍咒”。一旦中国努力成为“同类国家”,就必须听命于西方国家设定的市场经济、民主制度等“国际标准”,最终沦为资本主义强国大国的“盟国”或帮手,实质上就是附庸国家。这一过程就是中国重新沦落为资本主义强国大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中国必须建立与资本主义本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选择和斗争,中国不是追求成为资本主义“同类国家”,而是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崛起,继续实行全面开放,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共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制度优势。第一,发挥中国政治制度优势,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有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增强政治实力。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屈服于外来政治压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积极应对各种势力的挑衅行为,处理解决各种极端事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家竞争中保持政治稳定,进一步突出政治优势。第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创造有利的内外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依旧处于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坚持自主创新,补上核心技术等短板;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意识形态斗争从来没有停止,只是斗争形式和策略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下,中国要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加强文化展示和交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和支持。我们要积极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促进中国大国外交事业,推进各国人民共同发展和各国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上海市委党校编.社会主义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
[5]李后东.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视野[J].社会主义研究,2016,(3).
[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7]王炳林.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9,(9).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鲁品越,姚黎明.中国要成为资本主义“同类国家”吗?——中国发挥自身制度优势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8).
The Birth,Development and Future Trends of Socialist Localization
(Zheng Jia)
A Sino-French Perspective: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ty and uncertaint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each nation,country or region.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ism in France went from prosperity to fruitlessness as a result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Socialism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from exploration to practice in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in essence,a successful example of the localize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thought.Its success stems mainly from seven factors:adherence to roots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dherenc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adherence to deeply mobilizing the masses and consolidating the class base,adherence to a long and arduous armed struggle,adherence to integrating with national conditions,adherence to Marxist guidance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and adherence to keeping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On this basis,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ed socialist thought should be continually explored and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questions should be continually answered.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73(2020)03-0088-07
作者:郑佳,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图 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