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老师 发表于 2018-6-24 16:47:38

北语18春《美学》导学资料2(从第二章到第三章)参考


北语18春《美学》导学资料2(从第二章到第三章)
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主要内容: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艺术史知识,身体“劳作”与手艺,审美活动的诞生。
重点:巫术直观与符号形式的起源,身体“劳作”的本源性意义,手艺的本性,审美活动的诞生。
难点:巫术直观与符号形式的起源,审美活动的诞生。
基本要求:理解审美活动中的诗性直观、符号表现、艺术等的形成,了解美学如何从巫术活动和身体劳作中形成,理解审美活动的本源性根基。
二、重难点讲解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 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人类最早的实践—生活形式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夹杂着一种被称作原始巫术的活动。原始巫术活动,它是原始人类按照自己的生命活动的特征来构建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原始人类经验世界和信仰的方式。它的核心就是把人的生命活动的力量看作是世界的普遍力量。在原始巫术的世界中,原始人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灵的、有情的、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的。比如,在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的时候,原始人就把它理解为是因为有某个神驾驶着巨大的车子,把太阳从东边搬运到西边的缘故。在原始巫术活动中,原始人通过巫术直观(即表现为一种通神的能力,一种与神或神秘事物沟通的能力)把世界万物都变成了充盈着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而人自己也与这些“活的”万物一样,受普遍的生命活力的支配。因此,原始巫术包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认为世界是由某种隐蔽的、神秘的生命力所支配的,这是它的宇宙观。
在今天我们看来,原始巫术是一种迷信和欺骗,但是,对于原始人来说,那一切都是真实的(原始人固有的认识)。在原始巫术活动中,原始人类就是通过自己的这种生命活力来与外部世界打交道,而外部对象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原始人接近和理解。
在原始巫术活动中,巫术直观包含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的生命活力的本源性奠基,是生命活力对世界的原初性的创造性的构造;它不是清晰的,它体现为一种模糊的认识,体现为对事物隐约的把握,因此它不是用分析的(逻辑的)方式来把握事物,而是体现为一种用生命活力的整体来度量;它体现为生命活力在自身的“去成为……”的活动中,把自身直接呈现出来或表现出来,并持守于这种表现活动中,因此,它包含着“诗性”的内核。事实上,所有的神话、诗歌、舞蹈,艺术等,都是从这原始的巫术直观的诗性层面发展出来的。
在原始的巫术活动中,原始人类将自身的生命活力体验为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形式,体验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灵的、有情的、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的,这样就将自身生命活动于其间的世界变成了生命活动的象征,也就是凡进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东西,都被呈现为生命活力的表征,这就是世界的象征化。黑格尔在其《美学》中分析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前艺术都是象征的。
从语言和词语的产生来看,作为巫术符号的原始语言具有这样的特征和功能:词语、符号和意象不是“指称”或“代表”某物或对象,而就是那对象本身。它们是完全同一的。也就是说,词语并不是简单地给事物一个名字,对事物的命名并不是给它一个号码,而是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召唤、聚集于直觉到的或显现的词语符号当中。因此,词语、符号和意象是其所表达的事物的聚集、彰显和显明,因此,它们甚至比那所要表达的事物更是那事物,更具有本质性。因为,聚集、凝结和召唤,就是进入显现,就是从隐蔽中走向澄明之光中的存在,这就使得词语符号比那所要表达的自然事物更具魔力。在这种意义上,原始语言并不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诗,是本源性的诗。原始语言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这里的”诗意”,并不是“浪漫的”、“文雅的”,而是指事物在直观的形象中凝结并在直观的凝结中显现自身。
原始的诗意的语言,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走向了指称性语言,即当语言从词语的魔法中摆脱出来,并获得了自身的逻辑意义时,语言就不再是本源性的诗,而成为了交流的工具,这才有了科学的语言。而在原始语言符号走向指称性的科学语言的同时,它的诗性的本性却并没有消失,而是保留在了文学的语言中。在文学,比如诗歌中,语言的诗性比原始语言的诗性更为纯粹,因为此时它已经去掉了魔法和巫术符号的阴影。
从本节分析来看,诗歌源始于原始巫术活动。因此,它总是会留存着关于原始巫术活动的某种痕迹,即把世界象征化的痕迹。
第二节 劳动与手艺
美的创造本质上就是人类自身生活的创造。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生产劳动首先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的实用对象,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审美对象;人类从自己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中观赏其自身。所以,最初人类的物质实用对象与审美对象是不可分的。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专供欣赏的独立的审美对象——艺术,才逐渐从物质实用对象中分化出来,并日益发展起来。我们从“艺术”这个词的含义的历史演变中,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这种分化的反映。中国甲骨文的“艺”字是一个人在种植的形象,象征着劳动技术。艺术在外文中(拉丁文:Ars;英文:Art;法文:Lart;德文:Kunst;俄文:HcRyccTBO等)原来也是技术的意思。在古代社会,由于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朴素的统一,“技”与“艺”是不分的。高度熟练的劳动技能,在这时作为人支配、掌握自然力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也具有艺术的意义。只是到后来,艺术与技术才逐渐分化了,它们在语词的含义上有了明确的区别。不过至今在某些词汇上,还保留了其原始的统一性。如把工业生产中加工的方法、技术称为“工艺”,把种植蔬菜、花卉、果树等的技术称作“园艺”等。
概念的变化反映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艺术与技术的区分反映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分化,这当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不可能精确地描述这一过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艺术,即使在其萌芽状态,也必须以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就是说,只有当人类掌握了一定的改造自然的力量,并能提供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需要,或者说有了一定的剩余劳动之后,并且作为创造物质生活的主体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量,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发展的审美需要之后,摆脱直接的物质需要而进行的专供观赏的艺术创作才能出现。
现有的原始艺术资料表明:原始人在从事物质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劳动和战争;当时战争也是获取物质资料的一种手段)之后,产生了对从这种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愉快进行再体验的需要时,用一定的手段再现那些实践活动的情景和主观感受的原始艺术,就被创作出来了。例如,已知的原始人的舞蹈绝大多数都是摹拟、再现他们生活中的劳动和战争的;并且经常是在庆祝行猎大获、果实丰收、战争出发和胜利归来时举行的。当然,这种原始的审美活动较之后来发展了的审美活动仍然存在着差别;原始人往往并不把他们的原始艺术单纯地作为观赏对象来看待,而同时也当作交流经验、教育后代、鼓舞士气和劳动情绪的手段,甚至也常常与原始宗教相结合而作为召唤超自然力的手段,因此,在他们看来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不过这种精神性的活动,已经成为逐渐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活动了。
虽然如此,我们还不能说原始社会已经有了专门的艺术生产。这时还没有出现这样的社会分工,因而也还没有条件在一部分人身上形成特别发达的艺术创作能力。这只是一个为真正的艺术生产创造、积累必要条件的历史阶段。通过这个历史阶段,人类积累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积累了按照人类需要改造自然物质的能力,积累了对人类自身生活的美的意识,积累了人类的审美感受和表达这种审美感受的手段和技巧。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同在生产劳动基础上手与脑的发展分不开的。没有高度发展的大脑思维能力和高度灵巧的手,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生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诞生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概括地说,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这里面又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于外部自然的被动性,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例如,动物(像蜜蜂、蚂蚁、海狸等)为自己构筑巢穴或居所,仅仅是其本能的一种活动,它们世世代代都是一个样子;而人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象的特点、规律,为自己建造各式各样功能不同、风格迥异的房子,四合院、别墅、宫殿、摩天大楼,或圆,或方,或木结构,或钢筋水泥……其中更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建造者的趣味和标准,凝聚人的感情。二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感性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而使人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换句话说,审美活动从直观感性形式出发,始终不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但由于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时伴有一定的理性内容,会在理性层面上引发人们的深入思索。只是与那种一般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并不以概念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正由于这样,审美活动才得以保持着自由的独立品格。
我们美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寻找一个好像永恒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美的定义。这使我想起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希腊的时候,哲人是智者,他们喜欢用辩论的方式,那个时候常在智者之间进行较量、进行辩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通过对话来表达他的思想、见解。柏拉图就有很多对话录,其中有一些对话录里边就谈到了美的问题。在对话录中,他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对话录中谈及”什么是美”的问题时,有的人说,这美的衣服就是美,有的人说美的茶壶是美,有的人说漂亮的女子是美的。苏格拉底就问:你们讲了那么多,都不是美本身,我是问你们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都答不出来。他后来提出了观点,认为要寻找美本身。可见,寻找美本身在古希腊已经提出来了。柏拉图实际也想为美找到一个最根本的答案,像我们今天一样想为美找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但他这样就美本身来认识问题,现在看来恐怕也是站不住的。他把美本身看成是一个理念,是真善美的最高的一个统一体,认为所有具体事物的美,都是分有了美本身,即分有了美的理念。美本身是个原型,它是一个最高的美。你这个美的女人也好,美的衣服也好,美的什么东西也好,都是因为分有了它这个美本身,分享它一点东西,然后才是美的。实际上他并没有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他通过各种探讨,最后说了一句话,叫”美是难的”!虽然他没有能够解决美的定义问题,但他发现了一个真理。从古到今不知出现过多少种美的定义,但没有一种能够完全站得住。两千多年来,很多人不辞辛苦去找美的本质,但我认为至今还没有人突破这个难点。 第三章:美感经验
本章主要将美感经验的性质、特征以及美感经验与美的关系。学习本章的过程中,一要把握基本概念,而要掌握理论推断的逻辑过程。
第一节 什么是美感经验
美感经验不是外部刺激的结果,而是内在身心和情感活动熔铸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结果,有时候它会与某个外部对象相关联,有时候它也不需要外部对象;
美感经验不是被动的,不是只有在外部刺激下才形成的,而是表现性的、形成性的。表现性主要是指美感经验是人的内在身心的外在显现,这种由内向外的呈现,即“表现”;形成性就是它是自主形成的、自主创造的,即使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条件下,它也会自主形成。同样,即使有外部的作用,这种作用也不是刺激的,美感经验的达成也是人的内在心境、情感自主创造才能诞生。
美感经验不是纯粹的生理感官层次上的,而是心、身、情感等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所突然凝结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美感经验中,有整个的人、一个完整的人熔铸其中。没有整个完整的人熔铸其中,是不可能有美感经验的。美感经验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所熔铸的经验状态,因此,它是人的活生生的生命的体现。
第二节 美感经验的特征
1、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在凝神境界中,我们不但忘却欣赏对象以外的世界,并且忘记我们自己的存在。欣赏的对象成为孤立绝缘的意象,欣赏者无所为而为地去观照它、赏玩它。这种把一切都忘却的境界,也就是形象的直觉,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美感经验就是直觉欣赏中的形象,而把物与我以外的事物的关系置之度外,在聚精会神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2、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的形成,必须在观赏者与对象的功利属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美的创造和欣赏是否成功,就看这种心理距离能否安排妥当,距离太远,则无法了解,距离太近,则可能是欲望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才是理想的距离。
3、在凝神观照中,我们心中除观照的对象之外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从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产生移情作用,我沉入物,物也沉入我,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物则因我的情感的移入而变得有生气,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美感经验与移情作用密切相关。
4、美感经验还与生理的运动相关。在移情作用中,不但我们的情感移注于物,物的情趣移注于我,而且我们的“筋肉”、“呼吸”等生理器官发生特殊的生理变化,似乎也模仿着运动,只是这种生理的模仿的运动大半隐在内而不发出来,这里感觉中的生理运动可称为“内模仿”,“内模仿”会影响美感经验。
5、美感经验中的形象,不是固定的,同一事物对于千万人即出现千万种形象,物的意蕴的深浅以观赏者的个性为转移,因此,欣赏是个性的创造,而创造出来的形象是情趣、个性的返照。(以上五点参见《文艺心理学》第五章)
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
美是创造,美是超越,美是象征,说的是美,也连着美感。美和美感,实际分不开,客体上有个美的对象,就意味着主体上有审美的感觉。缺一样,对象不是美的对象,感觉也不是美的感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夫妻这对关系,没有夫,何谈妻;没有妻,也谈不上夫了。
这也就是说,人类在创造美的时候,把美感也创造出来了。比如上古初民为了生产的需要,造出了车轮,这车轮什么时候成为美的对象呢?一定是人们有了“圆”这个形式感的时候。人们用圆形的规律造出车轮,又从车轮里提炼出圆这个形式,再反观车轮,车轮就是美的了。再用这个形式感去看许多和圆有关的东西,这些东西就都是美的了。
因此,单就美感的产生来说,它产生于人类的形式感。美感就是对象的形式引起的情感。
把一个东西创造出来,是为了实用;再把这个东西的形式提炼出来,就能审美了。提炼形式也是创造,是对第一个创造的超越和象征。前者为了物质的满足,后者为了精神的愉悦。只有前者的需求,人和动物还差不多;有了后者的提升,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当然,从实用到审美,从对象的内容中提炼出对象的形式来,对上古初民而言,得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比如,看新人结婚,觉得很喜庆,很美,因为结婚的形式很喜庆很美,就引起我们的美感了。倘若追根溯源,它可不是现在这样子的。任何文明的民族都有一个不文明的历史,在结婚这事上,那就是“抢”,红胡子似的。不信的话,看“娶”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说文》的解释是:“娶者,取也。”取就是抢的意思。某男看上了某女,回家一说,哥几个就下手。什么时候抢容易成功呢,再看“婚”字:“从女,从昏。”意思是黑夜时分抢女人。这样,最早的婚姻就是在夜黑风高之时拼命去抢。女方的亲人和族人呢,浴血奋战地夺。结婚就是战斗和死人,这不但不美不喜庆,实在是很血腥很残酷。人类需要自身的生产,这无疑是善,但总得有一个时期用“恶”来达到目的,爱情谈不到,形式管不着,实用就行。后来,大家都这么抢,乱套了,损失太大,弄不好谁的目的也达不到,这就要形成一个契约,采取结婚的形式。这形式越弄越完善,结婚就是美的事,看结婚就有美的感觉了。虽然如此,结婚仍然保留着抢的形式。在我国,在汉族里这婚俗消亡了,在一些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还保留着。新郎带亲族接新娘上了路,那娘家人就鞭马穷追,要把新娘夺回来。当然,抢是假抢,夺也是虚张声势,只有一跑一追是真的。但见大草原上马蹄声脆,云雀惊飞,人欢马叫,结婚如同上演着一出历史题材的喜剧。从这里,就能看出美和美感的关系。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反映。时代、民族不同,以及人的思想、意识、情绪和知识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陶情冶性.养目养耳 关于美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我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同意,才能产生美。例如椅子只有被人坐,才成为椅子。然而,对象还必须有客观性质,也就审美性质问题。只有从美的根源,而不是从审美对象或审美性质来规定或探索美的本质,才是“美是什么”。
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也可以说成“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同时,:“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示。它经历了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也就是“由于主体实践力量强大并征服自然对象之后的成果。”。社会美具有历史尺度,历史的沉埋使社会美更深沉的力量。此外,它还与技术工艺、生活韵律有关。
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艺术作为表现,并不在于题材”。因此,物质对象的形式结构与主题心理情感结构的对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审美心理会“建立新感性”。这也是从人类学本体论来说的。”。它属于内在自然的人化,也正是关于美感的总观点。感官的人化就是感官逐渐失,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东西,即感性的社会性,这也是美感的特点,审美既是个体、感性、没有社会功利的,但它又是社会、理性、具有欲望功利的。情欲的人化就是指“人们的情感虽然是感性的,个体的,有生物根源和审理基础的,但其中积淀了理性的东西,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内容”。“性欲成为爱情,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的关系,自然感官成为审美的感官,人的情欲成为美的情感”。因此,美感具有矛盾的二重性。
从审美过程和结构看,审美具有准备阶段,就是从审美态度进入审美经验。而审美注意是其中的过度,它把审美态度具体化并能发展其他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的深入结构。审美的实现阶段,就是产生美感的阶段,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阶段。这是一个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它是一种主动的活动,是人心理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个过程中的审美感知很重要,它既有动物性生理快适的机制,同时又是多种心理功能相综合协同运动的结果。它包含理解这个复杂综合的过程。审美经验的积累形成审美趣味,就到了成果阶段,达到了审美愉快的目的。
从审美形态看,美感可以有优美、崇高美、悲剧美和戏剧美。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
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三、下一阶段学习建议
第一次在线作业出自教材和课件的第一和第二章,第二次在线作业出自教材和课件的第三和第四章,大家认真阅读教材或课件,都可以从中找到作业答案。奥鹏易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语18春《美学》导学资料2(从第二章到第三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