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院[9104]《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资料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欢迎您!%E5%91%A8%E5%9F%8E同学学号:W16105572146002答案
单项选择题
1、生产价格形成后,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
1.等于全社会商品生产成本总额
2.等于全社会商品价值总额
3.小于全社会商品生产成本总额
4.大于全社会商品价值总额
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1.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2.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3.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4.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3、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1.购买阶段
2.生产阶段
3.销售阶段
4.上述3个阶段
4、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力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
1.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2.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3.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4.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5、如果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增加,则()
1.实现一定商品价格总额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就越少
2.货币流通速度就减慢
3.实现一定商品价格总额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就越多
4.实现一定商品价格总额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不变
6、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2.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3.土地的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的差别
4.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7、正确反映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概念是()
1.利润率
2.平均利润率
3.剩余价值率
4.年剩余价值率
8、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值的不同作用,可分为()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9、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1.市场购买力
2.商品价格总额
3.商品的供求状况
4.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10、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经济上的统治,是指()
1.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2.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3.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大银行
4.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大银行
11、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价值贬值而发生的损耗,是()
1.固定资本折旧
2.物质损耗
3.精神损耗
4.固定资本更新
1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因为它()
1.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4.是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13、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
1.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结果
2.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3.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4.降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14、1只绵羊=2把斧子所表现的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是()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15、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
1.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和
2.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
3.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
4.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16、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方式是()
1.联合制
2.参与制
3.建立咨询和政策研究机构
4.控制报纸出版等新闻媒体
17、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须多交的地租属于()
1.绝对地租
2.级差地租Ⅰ
3.级差地租Ⅱ
4.垄断地租
18、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
1.货币资本职能
2.商品资本职能
3.生产资本职能
4.流动资本职能
19、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
1.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3.生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商品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
20、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最终来源是()
1.存款利息低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2.存款利息高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3.银行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4.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1、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1.价格机制
2.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4.风险机制
22、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
1.相对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
4.垄断利润
23、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是()
1.货币
2.使用价值
3.价值
4.商品
24、反映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基本经济指标是()
1.国有收入
2.社会总产值
3.国民生产总值
4.人均国民收入
2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
1.分工学说
2.货币学说
3.资本积累学说
4.剩余价值学说
26、商品资本的职能是()
1.生产剩余价值
2.实现剩余价值
3.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4.为剩余价值实现准备条件
27、假定资本家投入100万元的资本,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假定不变资本一次转移),可变资本20万元。雇佣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为120万元,那么剩余价值率是
1.50%
2.100%
3.150%
4.200%
28、要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
1.商品生产
2.商品交换
3.商品分配
4.商品消费
29、在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
1.E.劳动资料
2.F.生产力
3.劳动对象
4.生产关系
30、政治经济学是()
1.A.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
2.B.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3.C.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4.D.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多项选择题
31、剩余价值是()
1.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2.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3.商品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4.商品价值中补偿资本消耗后的剩余部分
5.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
32、战后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组织有( )
1.世界银行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
4.联合国
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3、迄今为止,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 )
1.自然方式
2.行政方式
3.产品方式
4.计划方式
5.市场方式
34、对WGW和GWG’两个流通公式进行对比可以看出( )<br<span=""></br<>
1.前者的货币充当流通媒介,不是资本
2.后者的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资本
3.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4.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增殖
5.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35、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 )
1.商品价格水平
2.货币流通速度
3.市场竞争机制
4.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
5.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
36、剩余价值是()
1.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2.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3.商品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4.商品价值中补偿资本消耗后的剩余部分
5.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
37、商品是()
1.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3.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4.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8、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
1.增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
2.增加预付的可变资本
3.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4.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5.提高剩余价值率
3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1.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
3.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5.供求关系受价格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判断题
40、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1.A.√
2.B.
41、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1.A.√
2.B.
42、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反比,与周转时间成正比。
1.A.√
2.B.
4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A.√
2.B.
44、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1.A.√
2.B.
45、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正比,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反比。
1.A.√
2.B.
46、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1.A.√
2.B.
47、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A.√
2.B.
48、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1.A.√
2.B.
49、商品能够按一定比例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1.A.√
2.B.
50、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大。
1.A.√
2.B.
51、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并发生作用。
1.A.√
2.B.
52、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A.√
2.B.
主观题
53、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54、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这种劳动的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谓具体劳动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具体形式,它体现在某种劳动的特殊目的、使用的特殊工具、以特定的操作方法作用于特殊的劳动对象、以及生产出特殊的产品等诸方面。可以说具体的劳动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它体现着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支出。这种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因而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包含在商品之中,决定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同样,由它决定的商品二因素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并与商品的二因素联系起来是马克思的贡献,也是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55、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56、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57、单个资本的增大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参考答案:
单个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实现的。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是指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58、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须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59、简述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参考答案:
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
60、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更多免费学习资料请登录www.openhelp100.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