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牌评价的中国标准及其应用
城市品牌评价的中国标准及其应用*解树江 欧周文 蔡华利 胡胜龙
[提 要] 城市品牌是城市的重要资产。加强城市品牌的培育,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对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运用品牌价值“五要素”(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质量、服务和技术创新)模型,设计了城市品牌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研究了城市品牌的定量化评价方法,为城市品牌国家标准的建立和中国城市品牌的评价工作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了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品牌;品牌评价;城镇化;标准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就要求以中国标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因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城市品牌的中国标准是否科学。本文依托品牌价值“五要素”(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质量、服务和技术创新)理论,致力于构建城市品牌的中国标准,以期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提供标准引领。
一、文献综述
自Keller(1998)提出“城市品牌”概念与城市的自然联系以后,城市品牌便作为城市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郝胜宇,2009)。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城市品牌研究快速兴起(Lucarelli & Berg,2011),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城市品牌的评价标准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西方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提出城市品牌的评价标准。Laaksonen et al.(2006)采用焦点小组座谈法对城市形象进行访谈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四维(自然、产业、文化和建设环境)三层(观测层、价值层和环境层)”概念模型。Anholt(2006)提出了城市品牌指数(City Brand Index,CBI),包括城市声望地位、城市环境素质、城市发展机会、城市活力、市民素质及城市基本条件等6项指标,即“城市品牌六边形”。Paliaga et al.(2010)对城市品牌化的原因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认为从财务方面评估为创建品牌而投入的营销、预算和经济努力对城市新创造价值的贡献程度非常重要,并试图建立衡量并评价城市品牌的理论框架(Paliaga & Oliva,2021)。Hanna & Rowley(2011)认为决定城市品牌资产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牌形象、品牌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三个因素。这些因素与文化、环境和生态因素以及城市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有关。Larsen(2015)通过对选定范围的城市排名指数的473项指标进行基础分析,确定了37个项目类别,并通过扎根理论文本验证过程,提出了总共16个评估维度的假设。Florek(2015)提出目的地品牌资产模型及其对城市品牌管理的影响,并测算了两个波兰城市的品牌资产。Ahn et al.(2016)采用以客户为基础的品牌资产概念来比较品牌资产模型,结果显示目的地图像属性在三个会议城市中以不同方式影响感知质量,但感知质量不会影响整体品牌资产。Miftahuddin et al.(2021)对印尼旅游区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品牌态度在城市品牌吸引力和旅游体验的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品牌吸引力和旅游体验通过城市品牌对城市品牌资产产生影响。
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品牌评价标准也做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杜青龙和袁光才(2004)认为城市的品牌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进行量化评估,并从品牌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品牌自身价值4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品牌测评体系。韦文英(2005)指出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区域价值、采取措施,通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加速区域资本品积累,促进人力资本形成和人文环境的改善,加强自然资源环境的保育和美化,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从而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区域价值。这种观点进一步支持了城市品牌评价的重要性。2005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品牌经济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从资源评价、产业评价、企业评价、政府评价和城市特性5个方面,对国内主要城市的品牌价值进行系统评估和分析。方丽(2005)站在品牌受众的角度,认为城市品牌要素指标体系由经济要素、环境要素、人居要素和政府要素四个子系统构成。李江虹和王方华(2006)建立的城市品牌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由3个子系统构成,即城市品牌的基础价值评估、城市品牌的推动价值系统、城市品牌的目标价值。王颖聪(2008)从品牌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用户6个方面来构建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张炳发和张艳艳(2010)从居民感受的角度设计了14个方面114个居民感受的问题,构建了城市品牌评价的指标体系。韩玉(2013)从品牌建设、品牌传播、品牌管理3个系统层,从政府统计数据和游客感知数据两个角度构建了休闲旅游城市品牌营销评价体系。柳舒(2016)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城市品牌适宜指标体系,将城市品牌适宜指标分为城市品牌的态和势两方面,将城市品牌生态适宜程度作为评价和衡量城市品牌的基准。刘彦平(2019)通过梳理城市品牌的关键要素,从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旅游品牌、城市投资品牌、城市宜居品牌和城市传播品牌5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品牌发展指数(CBDI)评价体系,并对我国城市进行了城市品牌测评。李玏(2020)依托城市品牌形象、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进关系,构建了包括城市品牌形象知名度、产业品牌认知度以及产品品牌美誉度3个系统,城市曝光度、网络传播力、旅游推广度、投资传播度、平台建设、行业话语权、产品品牌质量和产品品牌价值8个指标集,23项具体指标的城市品牌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修正下的熵值法,对陕甘宁蒙晋交界地区城市的城市品牌影响力水平进行了测度。朱向梅等(2020)从品牌支撑、品牌维护、品牌实现3个子系统层面,构建了56项具体指标组成的城市旅游品牌属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山西省的11个地级市进行聚类分析评价。袁胜军和王仕倩(2021)基于品牌竞争力模型,从旅游目的地品牌基础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
通过梳理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化是国内外城市品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解树江和欧周文,2020)。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品牌评价标准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城市品牌评价标准的研究偏重于应用,主要采用案例研究,以某一地区或多个地区的区域品牌化实践为研究对象,缺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城市品牌评价标准(孙丽辉等,2009)。二是现有城市品牌评价指标构建的方法主要是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及熵值法等,多数文献主要是运用单一的方法构建评价标准,对于所构建的各维度指标之间的关系未能进行相关性验证,降低了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三是各种评价方式不仅所使用的维度和指标各不相同,而且对于相同指标的理解和测度方式也不同,缺少一个系统的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四是现有各种城市品牌评价方法主要是从某一类型城市、某一个城市或某一类顾客的角度提出各自的城市品牌评价标准,缺乏一个系统的城市品牌评价工具,缺乏普适性。五是多数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更接近“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或“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等,没有体现城市品牌的特有要素。城市品牌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开展城市品牌评价必须突出城市独特的品牌元素(解树江,2020)。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市品牌评价标准的研究还要依据新时代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而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色。
二、城市品牌评价的中国标准构建
城市品牌评价属于城市管理范畴,必须遵循国际城市品牌评价的一般标准,使中国城市品牌评价符合国际一般规范。这样,城市品牌评价不仅可以进行国内比较,还可以进行国际比较。201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提出了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质量、服务、技术创新“5要素”品牌价值理论(刘平均,2016),2019年4月ISO/TC289发布了品牌评价国际标准ISO 20671:2019明确了品牌评价的要素和维度。要素包括:有形要素、质量要素、创新要素、服务要素和无形要素。“5要素”是品牌成功的关键,也是品牌强度的决定因素。维度是指法律、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市场、政治经济环境、财务等能够衡量外部对品牌的反应的方面。品牌主体从有形、质量、创新、服务、无形5大要素进行投入,培育和建立品牌价值,通过适当的品牌支持和品牌活动将品牌价值向市场传递,进而在法律、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市场、经济与政策以及财务5个维度形成品牌价值外在表现,可从品牌强度、品牌绩效、品牌财务价值等方面对品牌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品牌建设活动进行反馈,通过5要素投入的调整形成品牌建设并持续改进。
中国城市品牌评价还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品牌评价标准,这就要求城市品牌评价的中国标准要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突出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中国高质量发展特色;体现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特色;体现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要求;体现“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布局要求。
同时,中国城市品牌评价标准还要突出中国城市的突出特征和特有要素,以体现中国城市品牌的本质内涵和竞争能力。例如,有形资产维度选取著名建筑奖指标,指的是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阿卡汗建筑奖、拉法基豪瑞可持续建筑奖、梁思成奖、鲁班奖的建筑数量。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文明的体现,通常提及标志性的建筑就能使人们想起这个城市,而获得这些建筑大奖的建筑更易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和符号。同样,地理标志产品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地理标志性产品会使人们对某一城市产生固定的品牌联想,比如烟台苹果、五常大米、吐鲁番葡萄等。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超过2 000个,居世界首位,比其他各国的总和还多。该项指标既能反映城市品牌的要义,也能体现中国城市品牌的竞争力。无形资产维度选取的国家级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举办国家及以上会议活动和国家级特色品牌数。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国际组织批准确定的,展示着城市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举办国家级以上论坛、体育赛事、博览会、交易会,会在某段时间内快速增加城市的曝光度,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城市荣誉,例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无疑是对城市品牌建设成果的确认。
这样,本文设计的城市品牌评价的中国标准就包括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一级评价指标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特点,分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质量、服务和创新5个指标。二级评价指标是将一级评价指标具体化,主要体现中国城市品牌评价的特点,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验证的指标,包括37个二级指标。评价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正向指标数值越大意味着城市品牌评价结果越好,逆向指标数值越小则意味着城市品牌评价结果越好。具体指标阐释如下:
1.有形资产,指城市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城市经济类指标,交通、教育、旅游等基础设施类指标和地标产品指标等。重视城市有形资产的建设,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投资效益、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形资产是城市品牌的物质基础。
2.无形资产,指城市拥有的无实物形态但可辨认的资产,包括城市的品牌形象类指标、荣誉类指标、口碑类指标等。无形资产是城市发展过程的积淀,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重大的经济和商业利益。无形资产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
3.质量,指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质量、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质量、生活和工作质量等,包括人均GDP指标、生态环境类指标、生活保障类指标、人口寿命类指标等。重视质量发展,是提升城市品牌的关键内核。
4.服务,指城市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类指标、教育类指标、基本社会保险类指标。城市服务提供能力、服务便捷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管理成熟度的标志,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城市品牌展现的重要内容。
5.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城市研发(R&D)经费的投入、企业和高校等创新主体的成果以及城市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是城市品牌发展的驱动力。
中国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体系
width=745,height=959,dpi=110
width=745,height=677,dpi=110
三、城市品牌评价中国标准的应用
(一)评价与计算方法
首先将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0-1标准化处理,然后按照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城市品牌综合评价结果。
1.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二级指标利用0-1标准化方法进行计算。
对正向指标,单项评价结果Si(+)按式(1)计算:
width=117,height=35,dpi=110
(1)
对逆向指标,单项评价结果Si(-)按式(2)计算:
width=146,height=35,dpi=110
(2)
式中,Si为第i项二级指标的单项评价结果;Sxi为第i项二级指标的实际值;Smin为第i项二级指标的逆向基准值,取最小值;Smax为第i项二级指标的正向基准值,取最大值。
2.综合评价结果计算方法。
综合评价结果,即城市品牌影响力,为各二级指标结果与其评价指标权重值的乘积之和,反映了城市品牌建设的总体水平,按式(3)计算:
城市品牌影响力width=88,height=38,dpi=110
(3)
式中,城市品牌影响力为综合评价结果;m为二级指标总数;Qi为第i项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得出。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笔者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以及2018年国家统计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对我国293座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进行了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计算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为0.026 7<0.1,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表2 城市品牌评价指标权重
width=363,height=932,dpi=110
根据测算,2018年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前50名的城市名单如表3所示。综合得分前3名的城市分别为苏州市、深圳市和广州市;有形资产得分前3名的城市为武汉市、广州市和成都市;质量得分前3名的城市为厦门市、杭州市和南京市;服务得分前3名的城市为济南市、长沙市和衢州市;技术创新得分前3名的城市为深圳市、广州市和武汉市。
从城市品牌影响力和各要素的评分来看,综合得分前50名地级市城市品牌影响力内部之间相差悬殊。例如综合得分前50名地级市城市品牌影响力最高的城市为苏州市,指数为608.55,最低为兰州市,指数为380.41,前者是后者的1.5倍。技术创新要素得分最高的深圳市为743.64,得分最低的柳州市为29.52,前者竟然是后者的25倍。不同城市间的差距显著,分化现象显著。
对293座城市取前10%,即前29名,作为要素的优秀区间。两个以上要素落入优秀区间的城市如图1所示。其中,广州市5个要素全部落入优秀区间;武汉市、深圳市、厦门市、泉州市、宁波市、南京市、杭州市和福州市均有4个要素落入优秀区间;郑州市、长沙市、无锡市、威海市、苏州市、青岛市和成都市有3个要素落入优秀区间。可以发现,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比如广州,深圳、武汉、厦门、苏州、青岛、成都、宁波等省会城市或者计划单列市至少有3个要素落在优秀区间,结果表明这些城市在“5要素”的几个方面显著强于其他城市,品牌的发展基础、传播推广能力以及品牌培育环境也较好,城市品牌影响力方面表现优异。
width=344,height=350,dpi=110
图1 超过两个要素落入优秀区间的城市
将293座城市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以及5要素的评价结果与城市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排名前30位的城市均具备发展特色突出、将城市品牌上升到发展战略、发展成效凸显(如授权专利数多、GDP高)等特征。也就是说,包含着5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的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能够客观反映城市品牌建设现状,为城市品牌的标准建立和评价工作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其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培育城市品牌的依据。
四、城市品牌评价中国标准的应用价值
城市品牌评价中国标准的构建和应用,使我国的城市建设具有了适合自己特色的具体标准,从而明确了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有了路线图、施工表,对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城市建设和发展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各个城市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一定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这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在设计城市品牌评价中国标准的指标权重时,虽然把GDP总量看作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以显示城市发展的经济实力和基础,但没有把GDP看作是唯一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指标,没有简单以GDP论英雄。例如,品牌评价综合得分第8的厦门市,GDP排名为全国第42位,与其同等级GDP的城市,如南昌市甚至都没进入榜单前50强;反之,GDP排名第12位的佛山市,品牌评价综合得分才第31位,与其同等级GDP的城市,如宁波市却排名第13位。这就要求各个城市制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必须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实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形成整体的、系统的全面部署。全国副省级及地级市50强见表3。
表3 综合得分前50名副省级和地级市品牌评价结果
width=745,height=959,dpi=110
width=745,height=196,dpi=110
第二,城市建设和发展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因此,本文在设计城市品牌评价中国标准的指标权重时,把民生改善方面的指标权重定得较高。以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城市来看,东部城市的品牌价值排名明显更高,在前10名中占7席,前20名中占据14席,前30名中占据19席,前40名中占据25席,前50名中占据30席,每个部分占比都超过60%,这与东部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民生改善高度相关。这就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释放经济活力的基础上,把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工作重点。
第三,城市建设和发展要体现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创新驱动对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具有引领作用。它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城市经济整体产出实力,带动城市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扩大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从综合得分前50名副省级及地级市品牌评价结果来看,苏州、深圳、广州、武汉、成都的技术创新得分较为靠前,且得分都超过了400。这几座城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靠市场资源驱动建立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城市,比如苏州、深圳,该类城市的创新能力强,创新活动活跃的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城市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另一类则依靠教育资源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产业链的城市,比如广州、武汉和成都。这些城市都是基于数量众多且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科研机构,并结合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形成强有力的创新生态。具体来说,深圳和苏州具备丰富创新资源和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以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为城市产业支柱,以产业智能化的集成创新模式引导城市创新,培育了众多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使得这两座城市成为近年来中国创新城市的典型。广州、武汉、成都这些城市则具有数量众多的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研发能力强。这些年一方面在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环境上发力,使得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创新城市群和有层级的创新网络,力图打通城市间人力、技术、资金等各类资源的流通渠道,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与区域集群创新效应。上述分析说明科技创新可以拉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并改善GDP、上市公司数等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与此同时,技术创新需要聚集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等科研机构,这会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城市品牌活力。因此,城市应将创新驱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深入整合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聚集城市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培育创新产业链和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第四,城市建设和发展要体现协调是内生特点的要求。对于一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协调发展主要体现为外部协调和内部协调两个方面。外部协调要求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这是因为,各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城市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锻造长板,突出特色,以自身的长板在新发展格局中确立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新发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从本文运用中国标准对城市品牌进行评价的结果来看,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在这五个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恰恰有的城市凭借部分指标的优异脱颖而出,从而成为城市品牌建设的佼佼者和领先者。内部协调要求城市内部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例如,本文在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了“举办国家级以上节会数”的指标,这是因为举办国家级以上节会数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品牌活动。此类活动具有新闻效应和名人效应,能够迅速提高城市的新闻报道量,有些活动甚至能够被“热搜”,以此实现城市品牌的快速、精准和密集传播。例如,杭州在该项指标的表现中就非常突出。近年来,杭州举办了多次重大节会,特别是第十一次G20峰会的召开,向全世界展示了杭州的城市风光和城市特色,彰显了杭州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都市形象,提升了杭州的城市品牌价值。所以,城市举办论坛、体育赛事、博览会、交易会等,能够发挥品牌活动对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拉动作用。国外许多城市也非常重视利用各种节会加大城市的形象宣传,如伦敦市政府要求所有对外活动都有统一的、连续一致的品牌形象;巴塞罗那把举办节会作为城市品牌拓展的利器,设计了特色鲜明的不同主题年:高迪年、设计年、书籍与阅读年、毕加索年、科学之年等。同时,还要重视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等负面事件的发生,这容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引发负面舆情,损害城市品牌价值。这是影响城市品牌影响力的负面因素。
第五,城市建设和发展要体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要求。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人的美好生活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有效途径。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体系必定是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的。把绿色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使之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至少有三方面的效用:从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角度而言,可以帮助实现城市污染控制、减少碳排放量以及高效利用有限资源;从提升城市竞争力角度而言,可以依靠绿色空间品牌吸引更多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而对于提升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而言,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积极因素;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相关研究表明,居住于一座绿化水平很高的城市可以显著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周长城等,2014)。因此,本文在设计城市品牌评价中国标准的指标时,在质量维度上不仅考虑了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就业率等经济指标,还充分考虑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优良天数、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及生活无害化处理率等绿色指标,且这几个绿色指标权重加总占比质量维度的权重达到了39%。从综合得分前50名副省级及地级市品牌评价结果来看,厦门、珠海、威海、绍兴等城市虽然在有形资产维度和技术创新维度的得分相对其他城市较低,但质量得分却相对较高。特别是厦门,有形资产得分排名为第27名,技术创新得分排名为第25名,质量得分排名为第1名,这使得厦门综合得分排名上升到了第8名。这与这些城市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效率提升、动力变革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第六,城市建设和发展要体现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积极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是城市经济升级的前行方向,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本文在设计城市品牌评价中国标准的指标体系时,将国内外上市企业数量纳入城市品牌评价体系之中,而不仅仅考虑国内上市企业数量。这是因为,企业上市的数量展现了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与活力。进一步说,国内外上市企业数量则可以间接显示城市参与全球经济体系的程度,反映其开放水平。数据显示,国内外上市企业数量排名靠前的城市有深圳、苏州及广州,在该项指标中表现非常突出,结合综合得分前50名副省级及地级市品牌评价结果来看,苏州、深圳、广州的城市影响力排名为前三名。可以发现,国内外上市企业数量是影响城市品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城市建设和发展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保障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有效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新时期对外开放新天地。
参考文献
杜青龙、袁光才,2004:《城市品牌定位理论与实证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方丽,2005:《城市品牌要素指标体系》,《技术与市场》第5期。
韩玉,2013:《休闲旅游城市品牌营销评价体系研究》,《北方经贸》第6期。
郝胜宇,2009:《国内城市品牌研究综述》,《城市问题》第1期。
柳舒,2016:《城市品牌生态适宜指标体系构建》,《合作经济与科技》第16期。
刘彦平,2019:《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18: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平均,2016:《品牌价值发展理论》,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李玏,2020:《城市品牌影响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以陕甘宁蒙晋交界地区为例》,《城市》第11期。
李江虹、王方华,2006:《城市品牌的衍生及其内涵》,《市场营销导刊》第3期。
孙丽辉、毕楠、李阳、孙领,2009:《国外区域品牌化理论研究进展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期。
王颖聪,2008:《城市品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初探》,《商场现代化》第36期。
韦文英,2005:《区域价值的载体——区域产品》,《学术论坛》第11期。
解树江,2020:《城市品牌评价:理论前沿、标准解读与案例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解树江、欧周文,2020:《城市品牌研究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长沙大学学报》第5期。
袁胜军、王仕倩,2021:《全域旅游背景下基于熵权TOPSIS方法的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9期。
张炳发、张艳艳,2010:《基于居民感受的城市品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统计与决策》第9期。
周长城、徐鹏,2014:《“新绿色革命”与城市治理体系的创新——丹麦可持续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学术前沿》,第22期。
朱向梅、王晓慧、王婧、秦剑梅,2020:《基于聚类-熵值法的山西省区域旅游品牌规划研究》,《经营与管理》第2期。
Ahn,Y.,S. S. Hyun,and I. Kim,2016,“City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MICE City Brand Orientation and Their Brand Citizenship Behavior:A Case Study of Busan,South Korea”,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1(3):328-353.
Anholt,S.,2006,“The Anholt-GMI City Brands Index:How the World Sees the World’s Cities.”,Place Branding,2(1):18-31.
Florek,M.,2015,“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Destination Brand Equity:The Example of Two Polish C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Cities,1(2):152-161.
Hanna,S.,and J.Rowley,2011,“Towards a Strategic Place Brand-management Model”,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7(5-6):458-476.
Keller,K.L.,1998,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New Jersey:Prertile Hall,Inc.
Larsen,H.G.,2015,“A Hypothesis of the Dimens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City Construct. A Starting Point for City vrand Positioning”,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4(1):13-23.
Laaksonen,P.,M. Laaksonen,P.Borisov,and J. Halkoaho,2006,“Measuring Image of a City:A Qualitative Approach with Case Example”,Place branding,2(3):210-219.
Lucarelli,A.,and Berg,P.O.,2011,“City Branding:A State-of-the-art Review of the Research Domain”,Journal of Place Management & Development,4(1):9-27.
Miftahuddin,A,B.Hermanto,S. J. Raharja,and A.Chan,2021,“City Branding and Its Variables:The Evidence from Indonesia”,GeoJournal of Tourism and Geosites,34(1):240-244.
Paliaga,M.,Z. Franjic,and Z. Strunje,2010,“Methodology of Valuation of Cities’ Brands”,Economic Research Ekonomska Istrazivanja,23(2):102-111
Paliaga,M.,and E. Oliva,2021,“Research of Trends in Building Region Brands in Croatia”,CroDi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ing Science,4(1):233-244.
CHINESE STANDARD OF CITY BRAND EVALUATIONAND ITS APPLICATION
XIE Shujiang1 OU Zhouwen2 CAI Huali3 HU Shenglong2
(1.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Finance,Liaoning University; 2.Shanghai Institute for Global City; 3.China Academy of Civil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City brand is an important asset of a city.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ity brand,enhancing the popularity,reputation and influence of city brand are important for a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cities,the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brand value development and “five elements” model(tangible assets,intangible assets,quality,servi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design the index system of city brand evaluation(including 5 first-grade indicators and 37 secondary-grade indicators) and study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the city brand in China.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city brands.
Key words:city brand;brand evaluation;urbanization;standardization
*解树江,辽宁大学国际科技金融研究院,邮政编码:110036,电子信箱:13501280928@139.com;欧周文、胡胜龙,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蔡华利,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本文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课题“政策效果量化评估工具和指标体系研究”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责任编辑:张雨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