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中国古代文学史(1)》章节学习-2
东师《中国古代文学史(1)》章节学习2目录第二编 秦汉文学 2
概说 2
第一章 秦代散文与李斯 5
第二章 汉代散文 9
第三章 汉代辞赋 21
第四章 汉代的史传体散文 36
第五章 汉代诗歌 58第二编 秦汉文学
概说
/
/
/
/
/
/
/第一章 秦代散文与李斯
/
/
/
/
/
/
/
/
/
/
/
第二章 汉代散文
/
第一节 汉代散文的演变轨迹
一、汉代散文所指范围与主要品种
“汉代散文”是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以外的政论文以及叙事、抒情文。这部分散文主要由大量的政论文构成,也就是说,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而言是政论文。
主要原因,一是汉朝建立之后,一段时间里统治阶层内部,形成了对前代兴亡进行历史反思的热潮;其次,随着汉代社会进入崇尚“经学”的时代以及由经学的兴衰变化,反映出来的政治文化因素都直接影响了两汉政论文章的空前繁荣。
二、文风特点与变迁的大概情形
从文章风格来说,汉代散文主体特征是“内容切中时事,语言朴厚无华”。但当中也有变化。
大体说,西汉初期的贾谊,其文章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到了西汉中后期;刘向的写作一变为引经据典,书卷气浓重;东汉以后,王充的《论衡》:尚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继之,王符、仲长统的文章:抨击时弊,愤世嫉俗。在此变迁当中,汉代散文的语言形式也在东汉以后,从原来的比较地散化,逐渐向着整齐、骈偶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西汉初期散文与贾谊、晁错
西汉初期是指: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前202---前141),也是西汉王朝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
一、初期散文的“热点”与特点
1、热点
西汉王朝刚刚建立,为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政治上,革除秦朝的严刑酷法,繁重的赋税劳役,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化上,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起而总结秦亡的教训,为新朝出谋划策。刘邦亲自下诏说:“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天下者何,及古今成败之因。”最先响应的是陆贾,著《新语》十二篇,继之贾山、贾谊、晁错、枚乘等步其后,将此一反思总结和建议推向高潮。
2、特点
多为与治国有关的政论,往往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朴实明白。
行文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二、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
生平简介:洛阳人。层受学于李斯的弟子河南吴公。又因吴公的举荐,被汉文帝召为博士。贾谊凭年轻气盛,提出许多政治上的改革意见,遭到一些老臣的嫉恨。文帝三年(前177),贬为长沙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拜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死,他自愧失职,抑郁悲伤而死。时年33岁。
1、文章特点:
贾谊是汉初士人当中忧患意识最为浓厚的一位。从其文章中感受得最为强烈。如《治安策》开端即言: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曰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以下就列举出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混乱、经济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继之便加以分析论证,提出措施。
仅举这一段已经可以见贾谊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直切明畅的特征。
又如《论积贮疏》一段: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行文口气不容置疑,同样气势盛壮。
○特点归纳:
①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所谓“气盛情浓”。
②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战国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过秦论》)
2、代表作《过秦论》
此篇被誉为“西汉鸿文”。文中先史后论,属于史论性散文。选自贾谊《新书,,原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注上篇。按:本篇次序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不同,语言亦略有差异。本篇在《史记》中为中段。题目意为,论说秦朝的过失。过,用作动词,指责过失的意思。
◎原文阅读
○本文要点提示:
(1)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距离秦灭亡不过数十年。因此,对于关心时政和国家命运的贾谊来说,如何总结秦王朝兴衰胜败的历史教训,来作为汉王朝的前车之鉴,就成为他面临的现实课题。贾谊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写了这篇宏文,指出秦自孝公开始兴盛,至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是由于采用了适应形势要求的正确的策略,功绩是显赫的。可是始皇登上帝位后,却一意孤行,没有随着形势的改变对人民实施仁义,而是以武力统治人民镇压人民,终于使秦朝亡于陈胜等戌卒之手。告诫当时统治者,若想长治久安,必须以亡秦为鉴。文帝在统治期间采取缓和矛盾鼓励生产的措施,说明他已注意免蹈亡秦之覆辙。
(2)本文以主要篇幅历述秦国六代所建之伟大功绩,文笔酣畅而富有气势,最后部分以精辟的议论作结。无论在叙述还是议论时,作者都以对比手法加以强调,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如写惠文,武、昭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详地列举国名、人名,这就足以衬托秦国实力之强,能够不战而使诸侯臣服。文中叙述始皇统一中国之功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又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又如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也是一个对比。凡此都更加深刻地说明秦之亡决非偶然。篇末‘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虽寥寥数字,却有令人深思猛省的显著效果.
○练习题目:文中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等句子很多,试列举两组,说明其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三、晁错
/
生平简介: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曾学习申不害(韩相)、商鞅的法家学说,文帝时因学问渊博诏为太子舍人、家令,受到太子的宠幸,号为“智囊”。景帝即位后,大得信用,·为御史大夫。他坚决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收回封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吴楚七国借口诛灭晁错起兵反叛。由于内有权贵的嫉恨,外有叛兵的逼迫,景帝惊慌失措,便在晁错上朝时突然将他处死,晁错所著多为奏疏文章,论说切中时弊,颇具改革精神。有《论贵粟疏》、《举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及《守边劝农疏》等文传世。
○代表作《论贵粟疏》:
题解:本文选自《汉书·食货志》,题目为后人所加。这是晁错上给文帝的奏疏,主要论说以粮食为贵的道理。贵,用作动词,‘以……为贵’的意思.
◎《论贵粟疏》原文阅读
○作品提示:
(1)本篇从正反两面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并提出了可行的具体措施。论说有力,办法具体,汉文帝看到奏疏后,便接受了晁错的建议,让百姓用粟输边买爵,规定六百石粟可买到上造(二等爵),四千石为五大夫(九等爵),一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十八等爵),等等,说明此疏产生了实际效果,缓和了农民大量逃亡,土地兼并急剧进行,边防力量不足等现实矛盾。
(2)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练习题目 解释下列着重色的词语:
1.虽有高城深池,严刑重法,犹不能禁也.
2.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3.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
4.数石之重,中人弗胜.
○特点归纳:
①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确凿。
②句式铺排,辞藻和谐,讲究对偶。
○代表作《上书言兵事》片段
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盾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支叶茂接,此矛鋋(音蝉。短矛)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
此文也是句式铺排,辞藻讲究对偶。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散文与五位名家
本段散文的时间断限:自汉武帝即位(前141---)到西汉末年。
本段散文的写作背景
西汉中期即汉武帝时期。武帝即位不久,便确立了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新政,表现于政治的运作上,即“以儒术缘饰吏事”,这意味着儒家的经学开始与中国古代政治相结合。到了西汉后期,经学进一步成为言政论事的依据。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直接影响了本段政论散文的写作。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新特点。董仲舒和刘向是这类散文的代表作家。
同时代另有三位作家:司马迁、杨恽的个别散文作品以及桓宽的《盐铁论》,或叙写个人情志和社会生活感受,或直论政事而不轻言经籍灾异,与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主流不甚相同。
一、董仲舒
/
生平简介:河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景帝、武帝时期。景帝之时,他已经是《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到了武帝时期,先后出任江都王刘非、胶西王刘端的国相。董仲舒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尤其是今文经学的经术贡献极大。
○代表作《天人三策》,
作于武帝初年,这三策,一策对百姓提倡教化,而减少刑罚;二策主张选贤任能,淘汰奸佞;三策主要阐述天人相感,以及“大一统”的核心理念。
此举三策中的一段为例: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由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从行文来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依据事物的类别举例,从容稳健,已经完全没有了前一时期散文那种纵横排比的气势。这种文章风格加上“天人相感”,阴阳灾变的思想理念对本段以及后来的散文创作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二、刘向
/
生平简介:江苏人,出身皇族,历任光禄大夫等职,一生曾三次入狱,仕途坎坷不断。但在学术文化方面,刘向却成就很大,为当时的著名经学家和目录学家。因此,刘向更主要的是一位学者,《汉书》本传说他:“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
刘向的政论散文直接继承董仲舒,在引经据典方面更有所发展,行文也是逻辑清晰,稳健从容。
○政论散文代表作《谏营昌陵疏》
昌陵,汉成帝所建立陵墓,数年营之不成。时府库空虚,天下疲弊,乃改修延陵;而延陵规划,又逾初制,刘向上此疏,详论昌陵以为鉴。“书奏,上甚感向言,而不能从其计。”(《汉书’刘向传》)成帝修昌、延二陵事,又见《汉书·成帝纪》及《陈汤传》。
本文写作目的是要证明厚葬误国,所以针对性极强,但又并不只限于谈葬制,也强调了葬之俭奢,与德之薄厚、智之深浅有关。尤可贵者,作者又援引“三统”论,称“天命所授”、“非独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其思想意义,已远远超过所论的葬制。文章从正反两方面立论,辞浅理畅,论说从容。但写秦始皇大起骊山之陵,又不乏铺排的描写,与其后的宫室毁于项羽之兵,臧梆焚于牧儿烛照,形成强烈对比。富贵显赫后的末路苍凉,触目惊心,意味深长。
○叙事散文《新序》和《说苑》
从文学性方面看,他的这两部书是最强的,所以也是他最具价值的代表作。以下各举一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接履,贸贸然来。黔敖左秦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此也!”(黔敖)从而谢焉。(饿者)终不食而死。《新序》选段
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师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溃之。文侯顾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当烹。”提师经下堂一等。师经曰:“臣可得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也。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不补旒,以为寡人戒。”《说苑》选段
○《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①以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如《新序》里的“叶公好龙”,主要是继承了《左传》的写法。
②由于它不再穿插于历史叙述之中,而成为独立的故事,就具有了更多的文学意味。
刘向这类故事性很强的散文集(另有《列女传》,传中如“孟母三迁”等),文字简洁,立意明确,对后来的文言小说 (尤其是魏晋志人小说)有不小影响,有学者认为是“开魏晋小说的先河”。
?三、司马迁
/
生平情况另见下章。
本段散文与主流文风大有区别的两位作者是司马迁和杨恽。这个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人的文章完全以个人的角度抒写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情感浓郁,个性鲜明。
○代表作《报任安书》
此文是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给朋友的一封回信。信中抒写自己无辜遭受腐刑的不幸和内心痛苦,说明自己之所以忍受耻辱是因为要实现著作《史记》的夙愿。
相关评价:本文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一位作家的内心剖白,是我们了解司马迁个性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报任安书》原文阅读
○作品提示
(1)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文选,卷四十一.《汉书·司马迁传》,载有全文,文字略异,一般注本均用《文选,所载。报,答。任少卿:作者的朋友。名安,字少卿,荥阳(今属河南省)人。武帝时曾为卫青舍人,后任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在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时,发生了戾太子据因受江充诬枉而反抗的事。太子命任安发兵相助,任安接受命令却闭门不出。事后,任安受牵连被腰斩.他曾写信向司马迁求援,司马迁作此书回报。
(2)内容理解:本篇是书信。信中,作者自述了遭受宫刑的前因后果以及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奇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作者对李陵兵败降敌深表同情与不平,这固然未尽妥当,但与朝廷大臣的见风使舵比,刚正直率,也淳朴可爱。为了《史记》的写作,司马迁顽强地活下来,终于成就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事业,其生命价值确乎“重于泰山”。
○写作特点:刘勰曾用“志气盘桓’(《文心雕龙·书记》)来评论此文。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千回百转之笔,写出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抒写了愤郁不平之气,传达了曲肠九回之情。
其次,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说理和叙事融为一体.清晰透辟。语言丰富而生动,句子或长或短,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得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
○思考练习:
(1)文中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结合司马迁作《史记》的实践,淡淡你的体会。
(2)名句翻译:“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四、杨恽(?——前54)
生平简介字子幼,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司马迁的外孙。素有才干,“好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擢为左曹。霍氏(霍光子孙)谋反,恽先知闻”,报皇上。霍氏被诛后,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迁中郎将,又“擢为诸吏光禄勋,亲近用事。”恽为官轻财好义,廉洁无私,时称公平。但“伐其行治,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同位有忤己者,必欲害之,以其能高人,由是多怨于朝廷。”因与太仆戴长乐不和,为戴所告发,免为庶人。适逢日食,有上书告是因恽骄奢不悔过所致,被下狱治罪;又“得所子会宗书,宣宗见而恶之。”加以大逆无道的罪名,被腰斩。《汉书》卷六十六有传。
○代表作《报孙会宗书》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以上为第一段(段义归纳见作品提示)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廷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呈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亡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没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以上为第二段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以上为第三段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凛然皆有节慨,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 昆夷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无多谈。
以上为第四段
○作品提示
杨恽(yun)的《报孙会宗书》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信中为自己“遭遇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阕,妻子满狱”的遭遇忿忿不平,深沉地表达了决心隐居的心情:“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思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没世矣。”
孙会宗,安定(今甘肃平凉一带)太守,西河(汉郡名,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胜附近)人,杨恽的朋友。据《汉书·杨恽传》载:“恽既失爵位,居治产业,起宅室,以财自娱。岁余,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知略士也,与恽书谏戒之,为言大臣废退,当阉门惶惧,为可怜之意,不当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杨恽“内怀不服”,便写了这封信回答孙会宗。杨恽在信中首言自己“才朽行秽”,不堪对方“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次则说自己不能并力于朝廷,只得退而“戮力躬耕”,不应受人讥议;再则声称“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道不同不相与谋,对方不得以卿大夫之制来责备自己;最后以段干木、田子方自喻,表示自己的节概,并拒绝了对方的劝涑。全文志气盘桓,充满着牢骚怨愤,是西汉文章中少见的恨怒玩世之作。杨恽因此而遭祸,亦并非偶然。真西山曰:“文气豪荡似史迁,然词涉怨望。”吴辟曰:“子幼学业渊源外祖,此文亦脱胎《报任安书》,而悍厉过之,乃其获罪之由。而文字之俊美,琼绝千古矣。”(《古文辞类要笺证》第五册引)
◎知识拓展 古代书信称名的演变
五、桓宽
桓宽的《盐铁论》。这部书是桓宽在公元前70年左右依据一部记录加工编撰而成。这个记录记载的是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御史大夫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等六十余人就盐铁政策等问题展开的辩论。六十篇中有对时弊的批评,有对迂腐经生的嘲讽,有对社会腐朽现象的揭露,而在形式上采用对话体,与先秦的《论语》、《孟子》等语录体、对话体散文的传统有渊源关系。
在写作上,与众不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两个特点:
①虽也作政论,但不滥说灾异,不频引经籍,而往往以史为鉴,直指时事政治。
②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文风质直平实,但个别章段情浓气盛。
第四节 东汉散文三大家
时间断限:公元25年,西汉王朝经历了约二十年的混乱动荡之后,重归于统一,是为东汉,其间又经历约二百年结束。
本段散文的写作背景
简述东汉散文大势。
西汉末年兴起的图谶之学,曾帮助刘秀建立起东汉政权,以后他依然借此来维系人心,于是,东汉前期的政治文化环境逐渐走向虚妄不实,因此反激出一批士人产生怀疑,形成强烈的批判精神,如桓谭、郑兴、尹敏、王充等追求真实、力排虚妄,其中尤以桓谭、王充为代表。
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混乱,社会腐败。一些士人清议时政,指责时弊,他们的文章往往有着就实求实的鲜明倾向,有激情,也颇具文采,如王符、崔宴、仲长统、朱穆等,其中以仲长统最为突出。
一、桓谭
生平简介:桓谭,字君山,沛国相 (今安徽宿县附近)人,活动于 东、西汉之交。他博学多通,好非议俗儒。历官掌乐大夫、太中 大夫、议郎给事中。光武时因屡言图谶之非,贬出为六安郡丞,卒于赴任途中。
桓谭著《新论》29篇,赋、诔、书、奏乃篇,多佚。保存最完整的是载于《后汉书》本传的《陈时政疏》和《抑谶重赏疏》。
○代表作《抑谶重赏疏》
本文表现了鲜明的反图谶迷信的思想,行文朴实无华,不惟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也反映出文风趋向质实的倾向。
引文:
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德,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
二、王充
/
生平简介:王充 (27--约100),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浙江虞县)人。家贫少孤。至京师受业太学,师从班彪。好博览,会通百家。家境寒素,为人耿介,思想尖锐。只短时期做过郡县的属吏,又与上司同侪不合。于是专心于著述。由于他没有进入朝廷的机会,又生活于远离京师的南方,因而更能保持思想的独立。他的著作有好多种,最重要也是唯一留传至今的,是《论衡》八十五篇。
○《论衡》的内容概括 今存 《论衡》85篇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河洛图谶以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他的“疾虚妄”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论衡》的文章风格 《论衡》文章的风格特征为平易流畅,毫无修饰。
《论衡》写作于明帝永平末至章帝建初末的十余年间。正是在章帝年间,皇帝亲临白虎观,大会经师,钦定经义,并命班固把会议的内容编纂成《白虎通义》,郑重其事地把一套谶纬迷信和天人感应的学说制定为“国宪”,也就是宗教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论衡》恰恰是站在比较接近原始儒学的古文经学立场上,激烈地批判官方这种宗教化庸俗化的今文经学。《论衡》中,《变虚》、《异虚》、《福虚》、《祸虚》、《寒温》、《变动》诸篇,批判了天象物候与人类社会相互感应的思想,这正是当时官方学说的核心;《死伪》、《纪妖》、《订鬼》、《难岁》诸篇,批判了世俗的迷信。他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罗列大量的生活常识进行层层推进的逻辑推理,以发扬理性,击破
妖妄无据的迷信。举一个批判“人有所恨则死不瞑目”的例子: 凡人之死,皆有所恨:志士则恨义事未立,学士则恨问多不及,农夫则恨耕未蓄谷,商人则恨货财未殖,仕者则恨官位未极,勇者则恨材未优。天下各有所欲乎?然而各有所恨!必以目不瞑者为有所恨,夫天下之人死皆不瞑也!(《死伪》)
王充的论述,就是这样简朴而明快的。
○散文主张
王充在《论衡》的《对作》、《自纪》、《艺增》、《超奇》、《佚文》等篇中,提出疾虚妄而立实诚、反华伪而倡实用、斥模拟而贵独创、排晦涩而申通俗等写作主张。他自己的文章,就是这些主张的绝好实践。就其散文写作主张来说:
①主张求实,独创。
王充的文章讲究实用,但同时也主张独创,因而也并不反对文辞要各具特色。他说:
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必有与合然后称善,是则代匠斫不伤手,然后称工巧也。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则舜眉当复八采,禹目当复重瞳。
②主张华实相得,表达不拘一格。
为了要把“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主张为文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此外,王充虽然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却并不反对把文章写得漂亮。“华而不实”、“实而不华”都是他所反对的 (见《书解篇》),他甚至还说过“文辞美恶,足以观才”(《佚文篇》)的话。
与他的文章比较,以上理论方面的主张,对当时,亦或是后来都具有非常的新鲜感,启示性。
○《论衡》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价值 《论衡》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作者对文章的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也有一定地位。王充评价文章的出发点,是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他提出的文章标准,主要是学术论文的标准。所以他强调文章要有劝善惩恶的实用性,要有真实可信的内容,语言要同口语一致而明白易晓,否定夸张、虚构、想象,反对模拟。从学术论文来说,这样要求大致上不错。但当他拿这种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时,有些地方还说得通,不少地方又显得很片面。他不但完全否定神话传说、民间“短书小说”的价值,对辞赋也多有苛责。如批评司马相如、扬雄“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定贤》)。然而辞赋本来不是用来“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的东西,又岂能以此来否定它呢? 严格说来,《论衡》在中国思想史上,并不是一部深刻的论著;它的文章虽有平易流畅之长,却显然是缺乏文采的;它的文学批评,由于不能把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加以区别对待,也有不利于文学发展的地方。那么,在文学史上,它究竟有何意义呢? 首先应该说,东汉王朝那种妖妄荒诞的统治学说,并不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辨来对付。打破它,需要的是勇气,是清楚明白、具有说服力的批判,是尖锐而坚决的抗争。《论衡》正是这样适时的著作。没有理性精神的复苏,没有对官方学说的怀疑和唾弃,正处于衰微的文学是很难找到出路的,《论衡》又正是起到了唤起理性的作用。所以它不仅预示了思想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同样也预示了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三、仲长统
生平简介:仲长统 (180-200),字公理,山阳高平 (今山东邹县一带)人。少好学,博涉书记,富于文辞。
据《后汉书》本传说,他为人“倜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可见是一个颇有个性的人物;又说他“每论说古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昌言》全书已佚,仅《后汉书》本传等载有部分篇章。今存清人严可均辑得万余字,仅得其十分之一。
仲长统实际是生活于汉王朝已名存实亡、社会大动乱的建安年间(公元196为建安元年,他当时十七岁)每州郡征召,辄称疾不就,曾参与曹操军事上的谋划。所以他的思想更为解放,言辞也更为锋利。从《昌言》残存的篇章来看,仲长统或批判图谶迷信,或批判社会风气,或批判外戚宦官,或批判门阀制度,其锋芒几乎遍及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
○代表作《昌言》
本文是仲长统的重要著作,它和东汉末年的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尚实用,充满变革的思想。但从文章风格来说,却是色彩多样的。
1、因为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以流畅、自然又美妙的语言,表达他遗世高蹈的潇洒情怀,如《乐志论》写自己理想的人生:
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
2、同时受时代风气影响,有的文章骈俪色彩也很浓,具有工丽整齐的特色。如《理乱篇》批判豪门之奢侈,用的几乎完全是骈文: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珞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
3、当其表现个性,批判现实之际,文风又较为质朴,富于论辩色彩。 如他抨击当时不好的士风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趋富贵之门,二俗;畏服不接于贵尊,三俗。天下之士有三可贱: 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不敢正是非于富贵,二可贱;向盛背衰,三可贱。”(《全后汉文》卷89)
又如他自叙志向的一段文章: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 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豚以奉之。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宵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后汉书》本传) 这一节对理想人生的描述,体现了士人与政权的疏离、国家意识的淡薄和个人意识的强化。它反映着当时社会的两大背景:一是士族庄园经济的兴起;一是由于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使得士人不再愿意把人生价值建立在为帝王效忠的基础上。这种人生观,是以前的汉代文学中所未曾出现过的,而与魏晋文学相一致。
本章复习要点:
1、简述秦汉散文演变的基本脉络;
2、对以下散文作家的主要特点,结合主要代表作给予说明:李斯、贾谊、司马迁
3、简述《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所在。
第三章 汉代辞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章 汉代的史传体散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章 汉代诗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东北师范大学学习资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