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记录的六个节点
《论语》记录的六个节点□吴天明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摘 要] 《论语》所记的孔子师徒语录,有六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包括孔子开始设帐的准确时间,孔子担任齐国公卿高昭子家臣期间的语录,孔子鲁定公十年担任鲁相以前的语录,孔子即将去世时的语录,孔子去世后曾子去世前五位设帐弟子的语录,曾子即将去世时的语录等。以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为基点,并将这些节点连接起来,可以计算出孔子师徒设帐传道和《论语》记录的时间跨度,给孔子师徒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语录编年,推动原始儒学和战国诸子的研究。
[关键词] 孔子;论语;记录时间
研究学术问题,往往需要首先确定若干个关键的基点,才有可能解开乱麻,理出头绪,找到规律,取得成果。当年夏承焘先生通过研究《秦妇吟》,首先确认了韦庄逃离长安的具体时间,然后以此为基点,创作了《韦端己年谱》,进而推动了韦庄、晚唐五代文学甚至整个晚唐五代史的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千头万绪,无数问题互相缠绕,学者们的办法也是首先利用历史文献和天文历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然后以此为基点,解决了三代历史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学术史上,几乎所有学科都有若干像这样的成功案例。
《论语》主要收录了孔子师徒的部分语录①《左传》《礼记》《大戴礼记》和战国诸子的文献都保存了孔子师徒的大量语录,总篇幅至少三倍于《论语》。。这些言论被其徒子徒孙们记录下来的时间,有六个关键节点。如果我们科学地确认这些节点,使之成为孔学乃至战国诸子②战国诸子除了儒家是孔子之徒以外,兵家、法家、纵横家等学派的开山祖师也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研究的基点,然后再把它们串起来,那么孔子师徒传道以及他们传世语录的时间跨度就都可以计算出来了。如果有学者想进一步给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语录编年,这六个时间节点就是非常关键的基点。孔子的年谱如果比较可靠,孔子师徒的主要语录如果可以大体系年,那么孔学研究、原始儒学研究和战国诸子研究都有望上升一个很大的台阶。所以本文的研究手段虽然是考据,但是学术旨趣却并不在考据上,而在今后学者以此文为基础的研究工作上。
一、孔子开始设帐的时间
孔子没有记录自己语录的道理,其语录自然都是徒子徒孙们所记录。要知道这些语录最早记录于何时,首先自然要弄清楚孔子何时开始设帐授徒;而要知道孔子何时设帐,正确解读下面引自《左传》的史料则是关键。司马迁写作《孔子世家》时,就是因为误读了这一史料,错误地确定了孔子开始设帐的时间,致使孔子一生的活动轨迹发生了部分移位,贻误后世学者两千多年。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楚灵王修建章华台和章华宫,遍邀诸侯参加落成大典。诸侯均不理睬,只有鲁昭公慑于楚君的威逼,被迫访问楚国,出席庆典活动:“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师之梁”为郑国城门名。鲁侯出访楚国,需要经过郑国,必然事先通报郑国和楚国,所以郑伯届时在城门口迎送鲁侯。鲁侯到达楚国,楚人出城,在郊区迎接慰劳。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外交活动,鲁侯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需要完全遵循周礼规定的外交礼仪。“介”即“相”,类似如今的外交部部长兼礼宾司司长,其任务就是相礼,也就是告诉鲁侯怎么说话、怎么行礼①春秋两百多年,鲁相一般都由“三桓”亲自担任,只有孔子曾经以庶姓身份担任过鲁相,是个例外。。外交工作非常复杂,非常重要,要有真正大学问大智慧的人才可能胜任,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但孟僖子很可能不学无术,根本不知道什么礼数,自然无法相礼,所以让鲁侯和鲁国在一路上出了不少洋相,这让孟僖子痛心疾首。这年九月孟僖子回到鲁国后,便痛下决心学习周礼。鲁昭公二十四年他去世前,还命自己的两个儿子务必要拜孔子为师,学习周礼②春秋君子经常将政治、宗教、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所有知识笼统地称为礼,其核心自然是治理国家,平定天下,所以礼学是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周礼自然继承并发展了尧舜夏商四代的礼制文化知识,并非仅仅是周代的学问。贵族明白周礼,能够治国平天下,才会有官位,故孟僖子云“无礼,无以立”。。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③春秋时代华夏大国公卿皆有朝,曰家朝;诸侯有朝,曰公朝、朝廷。每天清晨,公卿要先主持家朝,与属大夫以及众家臣商议采邑诸事,再上公朝,参与商议国事。孟僖子临终,必在家朝上正式留下遗命,故鲁史记录之。《左传》虽成书于战国初期,但所用史料皆为春秋列国旧史,非常可靠。,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④孔氏在宋国受到华氏迫害,被迫迁到鲁国的具体情况,详见《史记·孔子世家》。。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⑤臧氏从臧文仲开始,几代人均以大蔡神龟占卜,料事如神,当时鲁国视之为圣人,故孟僖子引其言以自重。春秋鲁国以三种人为圣人:道德崇高者,学问广博者,料事如神者。孔子只以道德崇高者为圣人,而对臧氏礼遇大蔡神龟不以为然。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⑥孟懿子何忌、南宫敬叔说。南宫敬叔,《论语》大多记作“南容”。孟僖子没有嫡子,只有一对双胞胎私生子孟懿子、南容。孟懿子年长,尽管父亲有遗命,要他拜孔子为师,但按周礼,国事为大,家事为小。父亲去世,丧期届满,他必须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参与国政,故无法拜孔子为师。即使孔丘后来担任了鲁卿,孟懿子的政治地位也比孔子高,故《论语》记录孔子与孟懿子谈话,孔子答话均称“对”。南容则是孔子正式的授业弟子,《论语》记录孔子教育南容,就完全是老师教育弟子的口吻。详见《论语·为政篇》2·5,《公冶长篇》5·2。因此《左传》关于孟懿子兄弟均“师事仲尼”的记载要打折扣。
这段话分为前后两节:前一节说孟僖子于鲁昭公七年九月回国后,立即拜师学习周礼①所谓“苟能礼者从之”,其中必不包括孔丘。孔丘此时年仅十七八岁,他十五岁才“家学”毕业,开始“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到鲁昭公七年,孔丘仅仅学了两三年时间,不可能这么快就成为“礼者”。;后一节则探后言之,说他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去世前,命自己的两个儿子拜孔丘为师,学习周礼。据《春秋·昭公二十四年》,这年二月二十五日孟僖子去世,《左传》无传。按照周礼,公卿大夫的丧期为三个月份②详见《左传·隐公元年》,参见吴天明:《孔孟倡导“三年之丧”的政治目的与文化考量》,载《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不必足月,月份数连头连尾计算,那么丧期至本年四月底届满,五月份生活恢复常轨,五月初孟懿子就要正式嗣位为鲁卿,南容则正式拜孔丘为师。那么孔丘开始设帐的具体时间就是:鲁昭公二十四年五月份,孔丘大约三十四五岁时③孔子出生年份有两说,故只能推测大概年龄。,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考证的孔子开始设帐的最准确的时间。
太史公《史记·孔子世家》几乎全文采用了上述史料,但他没有注意到上述文字分为前后两节,第二节乃探后之语,也没有注意到《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孟僖子去世的记载,误以为孟僖子卒于鲁昭公七年,孟懿子、南容兄弟于鲁昭公七年拜孔子为师,因此误以为鲁昭公七年孔子就开始设帐授徒④太史公记载:“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僖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僖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左传》记载季武子昭公七年卒,依照周礼,卿大夫丧期三个月,那么季平子本年嗣位。太史公如此记载,说明他认定孔丘于鲁昭公七年设帐,如此则误将孔丘设帐时间比实际开始设帐的时间提前了十七年。。
人文学者往往需要一辈子的时间进行学术积累,晚年学问才可能老到,孔子也难以例外,所以其晚年弟子如曾参、子夏、子贡、子张、子游甚至宰我、高柴⑤吴天明《孔子弟子称“子”现象研究》(载《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没有注意到宰我、高柴设帐,《礼记》有其教育门徒的语录,应补上。等大多设帐授徒,传道授业,甚至开宗立派。而早期弟子南容、曾皙、颜路等一般都只做官,不做学问。子路也是早期弟子,而且几乎终身追随孔子,学问始终一般,这可能是他悟性不足所致。尽管如此,孔子早期弟子跟着老师学习,不可能完全不作笔记。只因孔子后来做了鲁国的公卿,其徒子徒孙早在编辑《学而篇》等单篇语录⑥孔子在世时部分语录如《礼运篇》《儒行篇》等即已成篇传世;孔子去世后,弟子先编辑《学而篇》等单篇语录传世;曾子去世后,曾子门徒先编辑《子张篇》,然后选取部分传世单篇语录组装成《论语》传世。包括《尚书》《诗经》在内,远古著作大多先以单篇形式流传于世,然后再被编辑成书,《论语》亦然。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而且超过了本文讨论的范围,只能存而不论,笔者另有一组专文讨论《论语》的编辑成书问题。时,就将原始记录中记作“先生”“先生曰”云云的语录,统统改为“孔子”“子”“孔子曰”“子曰”云云⑦《礼记·曲礼上第一》:“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说明春秋时代有尊称没有卿大夫官爵的老师为“先生”的礼俗。战国至今则进一步泛指年长者。孔丘担任鲁国公卿以前,弟子只可能尊称他为“先生”,将其语录记作“先生曰”云云。当他担任鲁国公卿“相”“中都宰”“司寇”之后,弟子才能尊称他为“孔子”“子”,将其语录记作“孔子曰”“子曰”云云。孔丘称“子”与其性别、学问均无关,只与其官职有关,这是春秋通例。,让我们难以判断哪些语录是什么时候的记录罢了。从理论上讲,孔子开始设帐时,弟子就会作笔记,孔子语录最早的记录时间,应该始于鲁昭公二十四年。至于《论语》是否收录了这些语录,收录了多少章这个时段的语录,具体哪一章或哪几章是昭公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乃至三十二年的语录,其他传世文献是否保存了这个时段的语录,那就是下一节要讨论的问题了。
二、孔子担任高昭子家臣期间的语录
孔子是殷商苗裔,商汤之后,其几十代直系祖先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绝大部分要么是殷商天王,要么是宋国诸侯。但因为家道中落,其父叔梁纥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即下大夫,仅仅相当于后世的县长。这在当时是最小的贵族。叔梁纥一生有一妻二妾,嫡妻一共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两位庶妾分别生了孟皮和仲尼两个庶子①详见《史记·孔子世家》。。孟皮年长,按照周礼,贵族世禄,嫡长子为嗣,无嫡立庶,庶子立长,所以父亲去世后,孟皮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官职,仲尼则只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士,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很低②西周时代和春秋早期的“士”都还是贵族,详见《左传·隐公元年》《左传·隐公五年》。但是到了春秋中晚期,由于贵族过度繁衍,鲁国“三桓”“三分公室”一次,“四分公室”一次,“民食于他”,小贵族的土地被掠夺,连鲁侯都成了穷光蛋,“井田制”被逐步破坏,“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大幅度下降,以至于出现了“士庶人”并称的情况(如《孟子·梁惠王上》1·1)。“士”若不做官,没有俸禄,就会像颜回、原宪、闵子骞那样极端贫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确与“庶人”无异。。父亲去世时,仲尼年幼,跟着寡母长大,生活之艰难不难想见。《论语》《孟子》《史记·孔子世家》都说,孔子小时候贫且贱,为了生计做了一些年的小吏。孔子是下大夫之庶子,根据春秋时代的教育体系,他自然上得了孔氏家族的家学,但很可能没有机会上乡学,肯定不可能上国学,他一生的学问主要依靠自学③卿大夫主办家学,主要教弟子认字;诸侯主办乡学,主要教弟子读书背书;天子主办国学,主要教弟子义理。教材都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乡学毕业生可以做大臣和家臣,国学毕业生可以做王臣和大臣。春秋晚期,天王经济上贫困,政治上失去了华夏共主的地位,国学应该停办了。孔子办学,其实就是办民间的国学即大学。孔子如果上了乡学,在鲁国至少可以做公卿的家臣,不至于因为生活贫困而多做鄙事。孔子可能因为是最小贵族的庶子,政治地位太低,所以上不了乡学。《论语·子张篇》19·22子贡说老师孔子是自学成才,不是没有道理。。孔子的学问被贵族们注意到,其命运发生重大的改变,就在鲁昭公二十四年。这年他不仅首次设帐授徒④中国官员以一己之力主办的民间高等教育,从孔子开始,到清末张之洞结束,与朝廷主办的国学一样,都是免费教育。老师要养弟子,不仅免收学费,还要负责弟子的衣食。除了做高昭子的家臣,孔子五十三四岁担任鲁相才算真正做官,此前办学所需主要由鲁国孟孙氏、齐国高氏赞助;孔子做官乃至辞职之后,均有丰厚俸禄,所以孔子让弟子原宪兼做管家。孟子亦然,孟子做官前即有许多弟子,许多诸侯、公卿均赠送孟子“兼金”(犹今言“合金”,春秋以后多有钢铁,故青铜已做货币使用)养弟子,所以他做了齐宣王的客卿之后,虽有许多弟子要养,却可以拒绝领取俸禄。,还从次年开始,到齐国做了上卿高昭子的家臣⑤齐国高氏、国氏都是姜太公的子孙,而且都是周天王亲自分封的上卿,虽然未必总有实权,但政治地位比管仲、晏婴都高。按春秋礼制,华夏大国上卿的总管同时也是朝廷大夫(下大夫)。不过,孔子给高昭子做家臣时,似乎还不是总管,只是普通家臣,不是贵族。,并且尝试着接近齐景公,希望获得齐国这个大平台,一举实行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倾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⑥孔子做高昭子的家臣,接近齐景公自然没有问题,以孔子的才能和抱负,他被齐景公重用,并且借助齐国这个华夏大国的平台,进而治国平天下,也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这就是孔子当年的盘算。鲁昭公于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之间滞留齐国,孔子做高昭子家臣的时间大约与此相当。
这件事情应该就发生在孔子设帐授徒的第二年,即鲁昭公二十五年。《春秋·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九月己亥,公孙(逊)于齐”,当指鲁昭公战败之后出奔于齐,季平子做了鲁国的代理国君。《左传》对这段文字有长篇解释。太史公推测孔子如齐,就在昭公出奔齐国之后不久,不无道理①“三桓”驱逐鲁侯,鲁难未已,孔子看不到希望,故到齐国寻找发展机遇。。齐鲁相邻,又世代通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鲁国君子慢慢形成了发生内乱就逃往齐国的习惯,鲁国甚至还因此出现了“沂上”“汶上”这样表示从鲁国逃到齐国的俗语②详见吴天明:《论语本意·雍也篇》6·9,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孔子如齐,做了高昭子的家臣,其授业弟子必有随侍左右者,孔子在齐国逗留期间的语录,应该就是这些早期弟子所记录: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12·11)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篇》7·14)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微子篇》18·3)
记录这三章语录的,无疑就是孔子最早的授业弟子。这说明他在齐国时,已经有弟子随侍左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推断孔子拜见齐景公之事,也就是12·11、18·3这两章所记谈话发生的时间,在鲁昭公二十五年,太史公可能把时间说得太具体,但说这些语录都记录于孔子逗留齐国的七八年期间,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么上引三章语录,很可能就是《论语》等传世文献中保存得最早的孔子语录。《史记·孔子世家》完全摘录了这几章语录,并且对“孔子行”进行了解释:“孔子遂行,返乎鲁。”太史公的理解是正确的。
顺便说一句,按照周礼,华夏大国公卿才能被尊称为“子”“某子”③详见吴天明:《孔丘称“子”现象研究》,载《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孔子当年在齐国时,只是高昭子的普通家臣,不是总管,不可以被尊称为“孔子”“子”“夫子”④按照周礼,华夏大国的公卿大夫均可被笼统地尊称为“夫子”,公卿才能被尊称为“某子”“子”。华夏大国上卿的总管也是朝廷下大夫,因此也可以被尊称为“夫子”。,随侍弟子所记录的原始简牍,只能尊称为“先生”,孔子语录也只能记作“先生曰”云云。孔子去世后,弟子后学编辑《学而篇》等单篇⑤无需编辑的《五帝德》等,在孔子在世时即已传世;《学而篇》等需要编辑的单篇,则于孔子去世后被编辑传世。孔子师徒语录的编辑工作极其复杂而且重要,笔者有一组文章专门讨论,《中州学刊》《孔子研究》《长江学术》等刊物均将于近期发表,恕不赘述。时,他们知道老师已经当过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于是按照周礼,将原始简牍中的“先生”统统改为“孔子”“子”,将“先生曰”统统改为“孔子曰”“子曰”,这是完全符合周礼的举动。根据当事人最高的官职改称他,这种礼制规范其实直到如今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只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不曾留意其历史传承罢了。
孔子在齐国逗留了七八年的时间,基本上与鲁昭公滞留齐国的时间相当,其间一直有弟子随侍左右,很可能不止上引三章语录传世,但是因为弟子后学整理文献时,将早先的“先生”统统改为“子”“孔子”,我们如今考证起来非常困难。
三、孔子担任鲁卿之前的语录
孔子返回鲁国的时间,很可能就在鲁昭公客死齐国,鲁定公嗣位以后不久。他本想在齐国寻找发展机会,借助齐国的平台,一举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但齐景公已经年老,只顾享受,无心治国,加上晏婴坚决反对齐景公重用孔子⑥详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齐国已经完全没有发展机会了。刚好这时鲁昭公去世,鲁定公嗣位,孔子觉得鲁国既然安定了,也许就有了发展机遇,于是返回鲁国。但此时鲁国“三桓”继续控制国政①鲁昭公滞留齐国期间,季平子代理鲁侯,可以像诸侯那样走路并佩戴诸侯的玉石,行使诸侯的权力。鲁定公嗣位以后,季平子就应该回归臣位。但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季平子临终才勉强“改步改玉”,即改为佩戴过去卿大夫的玉石,改为像卿大夫那样走路,表示自己回归臣位。,“三桓”的家臣阳虎等人又实际控制着季桓子等“三桓”甚至鲁侯,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格局,孔子于是在大约上十年的时间里干脆完全不做官,一心一意读书教书②孔子此时虽不做官,但已可利用宗教知识,提供宗教服务,获得衣食,不需要做小吏了。《礼记》收录了孔子大量的丧葬祭祀语录,即与此相关。孔子办学养弟子所需,则由孟孙氏等贵族赞助。孔子做了鲁国公卿乃至辞职之后,则均有丰厚的官俸养弟子,所以弟子原宪还做过孔府的管家。。
到了春秋晚期,先民创造的知识学问已经积累得十分深厚,需要长期认真学习方可有所得。《尚书》说“知易行难”,到了春秋晚期不仅“行难”,“知”亦不易。孔子一生集中精力学习文献的时间主要有三个时段:一是在设帐授徒之前,应有大约二十年时间③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那么“立”之前有十五年。孔子三十四五岁开始设帐,所以笔者推算这段时间大约为二十年。这是孔子一生中集中学习文献的第一段时间。;二是在齐国做高昭子家臣时,大约有七八年;三是在其从齐国回到鲁国之后,到正式出任鲁国公卿之前,大约有十年时间。这三个时段总共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孔子对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的主要文献“六艺”的学习研究颇有心得,能够“温故而知新”,其之所以能创造以“礼学”和“仁学”为理论核心的“孔学”④孔学有清晰的理论体系,详见吴天明:《孔子的道德学问不止一条主线》,载《求索》2017年第4期。,应该主要得益于这四十年的时间。他五十岁以后学《易》,五十三四岁做官,辞职,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集中学习的时间就很少了。
据《左传·定公九年》《左传·定公十年》,阳货于鲁定公九年被打败,逃离鲁国;定公十年,孔子以鲁定公“相”⑤“相”位居公卿,在春秋时代,鲁相大多由“三桓”亲自担任。孔子以庶姓身份一步到位担任鲁“相”,可能与他是圣人之后有关,可能与他的学问有关,更可能与“三桓”落难时孔子拒绝与阳货合作有关。但当季桓子发现孔子一心强化公室之后,便假装中了齐国的美人计,故意气走了孔子。季桓子哀公三年去世时,向季康子坦白了自己当年气走孔子的计谋。详见《左传·哀公三年》。的身份参加外交活动,此前离这个节点最近的语录,应是《阳货篇》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焏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⑥阳货,《左传》大多记作“阳虎”。这时做鲁国上卿季桓子的冢宰,按照春秋礼制⑦详见吴天明:《论语本意·宪问篇》14·18,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他应该还是朝廷下大夫,与季氏同朝为臣。而从齐国回到鲁国的孔子,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所以阳虎以大夫之尊,居高临下与孔子说话,孔子的随侍弟子都老老实实记录下来。
四、孔子即将去世时的语录
《论语》所收孔子一生最晚的语录,很可能就包括下面这一章:“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篇》11·7)《先进篇》中还有几章语录记录颜回刚死时的事情,但是似乎都比这一章稍早一点。这一章应该是记载颜回去世有一段时间以后,孔子的心情稍稍平静一点时,他与季康子的谈话。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后世学者考证小四十岁,其说可从。那么颜回三十二岁去世时,孔子就已经七十二岁了。孔子在鲁哀公十六年去世时,大约七十二三岁。由此看来,孔子与季康子这番谈话,就发生在他去世之前不久,很可能就在鲁哀公十六年。
下面这一章,也应该是孔子去世之前不久的语录:“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篇》5·15)本章评价了卫国公卿仲叔圉①见《论语·宪问篇》14·19,《左传·哀公十五年》称“孔圉”。,“文”是他的谥号。孔文子是卫灵公的女婿,卫国诸“君子”之一。卫灵公荒淫无道,全赖孔文子、蘧伯玉、史鱼、祝鮀、王孙贾诸君子,卫国才不至于大乱。孔子和吴公子季札对这些君子都有很高评价②吴公子季札对卫国君子的评价,详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孔文子与孔子有直接交往,并曾向孔子请教。鲁哀公十五年,孔文子卒;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子卒(均见《左传》)。按照周礼③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按照周礼,贵族的丧期为天子七个月份,诸侯五个月份,卿大夫三个月份,士两个月份。那么孔文子的丧期自然是三个月份。,孔圉去世三个月份才能安葬,安葬之前不久朝廷才能议谥,才能有“文”这个谥号④《春秋》记录天子诸侯去世,去世之月均无谥,出殡之月均有谥,道理就在这里。。由此可以推知本章所记谈话发生的时间,就在孔子去世前不久,这时子贡、冉有都在鲁国做官,高柴也从卫国辞职返回鲁国,子路已经在卫国内乱中战死。孔子去世时,大概子贡就在身边。
孔子去世之前的语录,如果确定得稍稍宽泛一些,在今本《论语》里还有不少。《礼记·檀弓上第三》收录有孔子去世之前七天的语录⑤《礼记·檀弓上第三》记载孔子临终,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那个恐怕才是孔子最晚的语录。不过,本文的重点不是要给孔子语录编年,而是为其他学者做编年工作打下基础。编年是其他学者的事情,笔者只想考证出《论语》的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其他问题都留给别的学者去研究。
五、孔子去世后部分设帐弟子的语录
孔子的设帐弟子,可以考证的有十二位,而且早在孔子在世时,他们大多就已设帐授徒,可能只有高柴设帐于孔子去世之后。那时他们的语录,大都收在《子张篇》以前的各篇中去了。在孔子的设帐弟子中,颜回、子路都死在老师去世之前一年;闵损、冉求、有若去世年份不详。孔子去世后,另外五位设帐弟子子张、子游、子夏、子贡、曾参继续教育各自授业弟子的语录,部分收在《子张篇》中。而且笔者认为,《论语》本来没有收录《尧曰篇》⑥《尧曰篇》许多文字都是孔子徒子徒孙读书时的摘录,而且许多摘录的都是《尚书》,他们记下这些文献很可能只是供平时记诵之用。古人读书全凭记诵。笔者据此推测,《论语》原本没有此篇,如果这一推测能够成立,那么《子张篇》就是最后一篇,19·25就是《论语》的卒章了。,《子张篇》原本就是最晚编辑的一篇,其最后一章,原本就是《论语》的卒章: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⑦陈亢,字子禽。本章中他对孔子非常无礼,授业弟子断无是理。太史公很可能就是根据这一章判断陈亢不是孔子的授业弟子,所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不收他。《礼记·檀弓下第四》有“陈子亢”,郑玄注:“子亢,子车弟,孔子弟子。”孔颖达疏:“知孔子弟子者,以《论语》陈亢问于伯鱼,与伯鱼相问,故知孔子弟子。”郑、孔二人均判断他是孔子弟子,其说可从。
本章记录子贡盛赞孔子,反击无知者对先师的诋毁。子贡说,老师不可企及,就像苍天不可用阶梯上去一样。他老人家如能得到邦国(能当诸侯),他就会让所有的君子都依礼而立,他的伟大理想就会得以实行;他要绥靖远方的人,他们就会来归顺,他要动员所有的人,大家都会和睦。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怎么可能企及呢?可见,子贡实际上是在委婉地表示,先师孔子如果得遂其志,便可称王于天下,也就是平定天下。这是对孔子极其崇高的评价。
曾参师徒把这一章编在这里,当然也是十分认可子贡对孔子的这一评价的,很可能是想拿这一章作孔子之道和《论语》一书的总结。《尧曰篇》非常混乱,有孔子语录,但大多是《尚书》的摘抄,看不出任何做过编辑工作的痕迹,很可能原本并不在曾参师徒的编辑计划之列。假若这一推测能够成立,《子张篇》就是最后一篇,本章就是《论语》的卒章,编辑者当然要“卒章显志”了。《孟子·尽心下》14·38“卒章显志”之意甚明,说明那时编书者已经有此意识,也可以略微佐证笔者的这一推测。
六、曾参即将去世时的语录
《子张篇》中的语录,都是孔子去世之后,其部分设帐弟子教育各自弟子的语录,具体时间均难以考订。据《礼记》记载,孔子去世,弟子云散之后,弟子们仍然经常往来,例如子夏之子早夭,同学们都来看望子夏,所以曾子门徒具有收集语录、选编《子张篇》的条件。唐代柳宗元等学者推测,《论语》由曾参编辑成书。笔者认为,《论语》不一定完全出自曾参一人之手,有可能是曾参师徒一起编辑成书,还可能是曾参弟子受命编辑成书。总之,《论语》成书于曾门,应该是可以成立的说法。古代学者大多认为,孔子大约去世四十四年之后,曾参去世①详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导言》,中华书局1980年版。。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就把曾参去世的时间假定为《论语》的成书时间。那么,《子张篇》语录的记录时间,应该都在孔子去世至曾参去世之间,更加具体的时间,已经无法考究了。下面这一章曾参语录,很可能是曾子去世之前不久的语录,换言之,很可能是《论语》中记录时间最晚的语录: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篇》8·4)
《春秋·昭公二十四年》记载孟僖子本年二月去世。《左传·昭公七年》探后记载,孟僖子在昭公二十四年去世时,命孟懿子、南容兄弟师事孔子学礼②孟懿子见《为政篇》2·5,南容见《公冶长篇》5·2、《先进篇》11·6、《宪问篇》14·5。。孟懿子生孟武伯③见《为政篇》2·6。,孟武伯生孟敬子,孟敬子的年代必已进入战国几十年了。曾参是孔门年龄最小的弟子之一,《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本章这番话,应是孔子去世很久之后,曾参自己将死时所说的,很可能是《论语》所收记录时间最晚的语录④《礼记·檀弓上第三》详细记载了曾子去世时的情况,和他去世那一时刻的语录,其时间节点比《论语》所记更晚。。了解这一点,对我们推定《论语》成书以及孔子师徒传道的时间非常重要。
按照上文简要的分析,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五月开始设帐,《论语》中既有鲁昭公年间孔子的语录,也有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前的语录,说明孔子设帐授徒的时间前后将近四十年,举其成数,就算作四十年。孔子去世后,设帐弟子继续教育各自的弟子,如果以曾参卒年为限,时间大约为四十多年,举其成数,也算作四十年。这就是说,《论语》所收孔子师徒的语录,也就是孔子师徒传道的时间跨度⑤曾子小孔子四十六岁,曾子去世时,孔子的帐下弟子恐怕就都去世了。,大约为八十年。前辈学者如杨伯峻先生、日本学者山下寅次先生,均认为《论语》编辑时间约为八十年⑥详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导言》,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就把编辑《论语》的时间与发表谈话记录谈话的时间这两个概念搞混淆了。
太史公写作《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主要依靠《论语》,孔子的部分语录的确可以系年。笔者相信,在确定了孔子语录的六个关键时间节点之后,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语录的系年工作,孔学、原始儒学、战国诸子的研究工作,都将会有新的进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