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党推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党推动□陈冬冬1,2,齐卫平1
(1.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200241;2.湖南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摘 要]政党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主导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场域中,中国共产党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领导者,亦是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和主要推动力量。与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中“政党缺场”特征相比,中国共产党拉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幕,绘制和调整实现现代化国家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都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在场”需求。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为实现现代化国家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发展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网络强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等措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政党推动
现代化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和追求,从大历史观视角分析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大势,可以发现各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尽相同。“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作为西方主导性现代化理论范式,二者分别侧重通过社会和国家的力量来推动现代化进程并获得成功。中国作为外源性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理论范式并不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由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特殊历史遭遇所形成的党建国家现实,政党推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奋斗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以完成工业国转型为追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指向,以实现民族复兴为愿景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加需要强有力的政党推动。认识到政党推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这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认识的基础上应如何界定中国式现代化场域中政党推动的内涵,以及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如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将是本文试图分析和阐释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场域中的政党推动:内涵与历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政党推动”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内涵表达。据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政党推动”概念的是政治学领域著名学者王邦佐教授,他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所谓政党推动,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者;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力量,是成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政治因素。”(p2-6)此后的研究者在运用“政党推动”概念时基本上是承袭了王邦佐教授的解释框架,具有代表性的有:邓廷涛从中国特定的政治发展角度认为,政党推动的内涵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力量和主要政治因素;潘啸从国家权力结构视角指出,政党推动是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戴建国站在我国社会发展角度解释“政党推动”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社会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政治因素”(p69-71);齐卫平教授在2020年提出的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角度界定“政党推动”的含义为:“第一,建构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构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力量。第二,执行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制度执行与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期达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p3-9)基于以上梳理,本文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场域中,“政党推动”亦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者,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践行者和主导力量,是成功迈向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从党史中汲取智慧,能够促使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认知是以工业化为开端,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变迁历程。在革命即将取得成功之际,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宏伟蓝图,提出工作重心转移以及建立工业国的现代化国家目标,毛泽东在大会上指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p1437)1949年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掌国家政权,建立了新中国,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创造了根本前提,由此,中国共产党也正式开启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状况,弥补和追赶因近代以来历史遭遇所延误的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一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出完整的表述,提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在“三大改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实施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主体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总路线内容和“一五”计划实践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化是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为中心。伴随着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逐渐深化,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上提出建设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逐渐由“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扩展。“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几经变化,科学技术现代化被纳入“四个现代化”之中,形成了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上阐述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使得我们迅速完成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工业化建设快速发展,对中国共产党以完成“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为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但是在一定时期,试图跨过当时现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努力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对建设现代化国家有了新的认知和判断。
基于对过去建设现代化国家内涵和目标任务的反思,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此后,“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邓小平在众多场合都经常提及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详细阐释:“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p582)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对20世纪最后20年作出战略部署,描绘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此后,现代化建设成为历届党的代表大会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党的十四大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大会主题,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03年7月,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命题,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等作为指导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念融入现代化实践,描绘了新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七大将现代化的内涵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手抓拓展到涵盖“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布局;党的十八大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将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扩展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总之,无论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小康社会”,还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它们都被纳入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趋势,即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愈加全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吸收先进的现代化理念,丰富的现代化话语大量出现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中,这就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邓小平设计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差距,加快了中国赶超世界的步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注重“全面”的特征,新时代的现代化理论不仅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而且更加注重“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早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就对制度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他说道:“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p372)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十三个方面的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7)。“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部分学者称为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表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举措。可以看出,过去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化建设往往是从某个领域入手,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则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全方位的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并进行了无比艰辛的探索。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取决于强大而有效的政党推动,这也是中国特殊国情提出的政治期许,结合中国党建国家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一个先进政党的引领与推动。过去七十多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得益于政党推动,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更加需要政党在场。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在场”:需求与特点
世界各国由于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和外部环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和以“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是人类社会较为成功的现代化实践,除此之外,曾经取得巨大成就的“苏联模式”也值得人们深刻反思。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国家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主要践行两种理论范式,即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社会中心主义”范式和以德国、俄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中心主义”范式,其经济发展格局是“私有制+自由市场+现代国家机构”,政党在其发展模式中基本处于“缺场”地位。以“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国家长期处于内部衰败化和外部边缘化交织状态,在二战之后,纷纷抓住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机遇并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了国家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实现了现代化的跨越。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相比,东亚模式在继承市场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之外,执政党推动、国家主导的因素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党推动成为后发国家迈向现代化之路的全新选择。
由于封闭的传统文化和滞后的思想启蒙,中国现代化起步艰难、行动迟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变革最初也是由外力所致,在世界变革浪潮的推动下,国家内部民族主义兴起,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涌现,制度革新和思想文化的变革,引发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缓慢转变。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正式开启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到目前为止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尤其是洋务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第二阶段是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现代化建设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近代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十分复杂和曲折,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极其动荡的国内外环境下缓缓展开,洋务运动以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重点,但收效甚微。辛亥革命之后,虽然旧的体制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也迎来了所谓的“黄金发展期”,但无休止的军阀混战,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总的来说,第一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是缓慢而又低效的,但是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反思的过程,在鸦片战争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陷入内部衰败化和外部边缘化的状态,缺乏马克思认为的西方崛起所必备的“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p405),这就意味着中国虽然被卷入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但是在旧中国缺乏真正实现现代化的权威推动,于是重建权威成为中国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历经28年的民主革命实践逐渐确立了党在国家和人民心中的领导核心地位。1949年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掌国家政权,开启了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国式现代化场域的“政党在场”需求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推动作用,主要呈现出以下内容和特征:
第一,由被动到主动——中国共产党拉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幕。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开端,中国由此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最初起点,同时也表明中国是受外力所致被动卷进世界现代化浪潮,被动卷入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必将遭遇重重阻碍且屡屡被打断的结局。要想走出现代化困局,还得需要新的领路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中国的现代化便打开了崭新的现代化道路。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p1516)这种精神上的主动也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领域开展积极探索,1949年以后开始实施有计划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改革,从而使实现现代化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追赶世界的主动选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打开国门,主动求变,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第二,由主观到客观——绘制和调整实现现代化国家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制定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心中,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即工业化”,建成工业化强国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家要想建成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毛泽东曾预计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随后,周恩来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描绘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绘制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实际出发,对现代化战略进行调整,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p194)江泽民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关键时间点对21世纪的前五十年作出新的战略规划,即“新三步走战略”。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将接下来的三十年又分成两个阶段,形成了“新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随着对现代化认知的变化,制定和调整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战略规划,完整地绘制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三,由单一到全面——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的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到1964年三届人大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可以看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主要聚焦于经济领域。随着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国家现代化绝不囿于经济和物质层面,于是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p367)。除此之外,政治文明于2002年被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大目标内容之一;“社会更加和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作为重要目标被提出,之后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了很多笔墨进行阐释,至此,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形成了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为内容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建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跨越。从70多年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知由聚焦经济领域的单一性逐渐走向全面性,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蹄疾步稳。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确立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为研究政党推动现代化建设拓宽了新路径。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任务。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于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开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p12)当前,我国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日益彰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矛盾、风险十分复杂,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难题依然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依旧肆虐全球,这些都给我国实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也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必须接续奋斗,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
第二,为实现现代化国家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发展规划。设立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步骤,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就仿效苏联制定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之前我国已经实施十三个五年规划,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中国共产党也制定了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和发展规划来推动现代化建设。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上正式完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并制定了实现目标的“两步设想”,在1975年四届人大会议上又重申了“两步设想”,明确指出了“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p676)。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召开于即将迈入新世纪之际,根据变化了的现代化实践,对“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作出了更加细致的安排,即第一个10年,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建党100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九大立足于即将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起点,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三十年作出了两个阶段的部署,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左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继续坚持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两步走”的发展规划,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推动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战略规划。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鉴于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2021年4月,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成立,聚焦研究总体国家安全理论,介绍我国国家安全政策,服务国家安全决策,提出维护国家安全的高质量建议,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安全环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没有国家安全便没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和伟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需要统筹安全与发展两个大局,推动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国家安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安全提供持续的动力,国家安全与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必须坚持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并重,“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提升国家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塑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形成更加坚强的国家安全保障。
第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内容。近现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惨痛现实告诉我们,物质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文明,中华民族就无法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国民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新发展阶段推动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期待。物质文明发展迅速,精神文明亦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体现了对丰富物质文明的要求,更强调精神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引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文明的逐渐丰富,精神文明建设也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央逐渐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新时代党和政府更加关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p323)在新发展阶段,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五,加快建设网络强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型时期,我们应坚持现代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战略,现代化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信息化则将现代化推向更高水平,信息化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对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信息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用网络化和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是党和国家长期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p198)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但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法分子利用所谓网络“自由”,散布不当言论,损害党和国家形象,危害人民利益,因此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快网络强国建设,积极主动化解风险挑战,建设良好网络生态,维护国家安全。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四、结语
实现现代化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政党推动式的现代化建设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最佳实现路径。各国家各民族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选择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所推动的现代化模式就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历史,所取得的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史册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绘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蓝图,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中真正体现出了政党推动的核心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起点上,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之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王邦佐,谢岳.政党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展逻辑.政治与法律,2001(3).
戴建国.政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7).
齐卫平,陈冬冬.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政党推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4).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四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习近平.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人民日报,2020-12-13(01).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09-23(0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