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网院作业 发表于 2021-12-30 16:54:44

循证社会工作:我国本土语境下理念与实务的融合

循证社会工作:我国本土语境下理念与实务的融合
□谭 磊

(广东工业大学 社会工作系,广东 广州510006)

[摘 要]循证社会工作于20 世纪末在借鉴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内涵为实践者整合外部证据、自身专业知识与经验、服务对象状况而作出最佳服务决策的过程。在我国本土语境中,循证社会工作实践受到社工、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以及证据平台等因素的制约作用。改善措施为优化社工职业发展环境,提升社工机构内外考核体系的科学化程度,重视服务对象参与和意愿表达并实现证据交流平台的本土化发展等。

[关键词]循证社会工作;系统评价;证据;本土化

一、循证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内涵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本意为立足于证据的实践,最早诞生于医学领域。其创始人为英国医生Archiebald L.Cochrane(1909—1988),为纪念这位杰出创始人,1993年在英国成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克伦协作网组织(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循证医学强调将当前能获取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患者的期望与医生的治疗经验及专业技能三者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最切适的治疗方案,而后循证医学的理念和系统评价等手段被其他相近学科所借鉴,产生出循证教育学、循证心理治疗、循证社会工作等分支领域。社会工作领域引入循证理念始于20 世纪末,西方学者开始将循证实践纳入社会工作研究的视野。

社会工作学科引入循证理念与方法并非跟风而动,而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19 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学科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将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理念引至社会科学,他认为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同样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社会及行为。19 世纪下半叶,社会工作学科开始从传统慈善事业中分离出来,科学化和问责的需求逐渐产生,实证主义在此时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定量方式的影响日益突出,社会调查、评估等方式开始在专业中运用并普及。这一实证主义倾向不仅影响着20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研究者和社会工作者,同样也对我国早期社会服务产生了启蒙作用。1929 年燕京大学社会学及社会服务学系教授张鸿钧在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不仅采用了科学化的社会调查手段,而且将社会服务划分为研究、诊断、设计和执行等四个阶段,主张客观诊断和专业科学的服务方法①参见彭秀良、陈熹、张鸿钧:《民国时期的社会行政专家》,《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第34期。。当然,有助于形成循证理念的哲学思想基础不仅体现为实证主义,还包括实在论、决定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操作主义等,这些哲学理论为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发展的思想启蒙。与定量方法并行,定性方法因其典型性、开放性和信息较为丰富等优势,也一直在社会科学中沿用,它和定量方式共同构成循证社会工作的证据等级序列。当前世界范围内循证社会工作的发展并非无懈可击,西方国家的实践也显露出证据不足、证据理解和运用的分歧、实践模式加重社会工作者负担等现实问题。

二、国内有关循证社会工作的文献研究
国内社会科学领域对循证社会工作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循证社会工作的内涵阐释、方法运用、优劣势对比以及我国本土化道路取向等。

拜争刚(2019)将循证社会工作归纳为:一系列涉及基于案主或组织需求提出研究问题,找到最佳可用证据回答研究问题,评估证据质量及其适用性,应用证据,评估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效率的过程。循证实践包括服务对象实际情况、研究证据、案主价值偏好、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四个部分②参见拜争刚:《循证社会科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21—123页。。杨文登(2014)提出,国际范围内循证社会工作最新发展态势为研究逐渐纵深化、细化与具体化。他认为循证社会工作改变了基于常识、缺乏监管的传统实践方式,但也存在实践艺术技术化、可能伤害案主等问题。我国相关实践应注重研究证据积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并大力传播循证实践理念③参见杨文登:《社会工作的循证实践: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50页。。张昱、彭少峰(2015)发现我国本土循证社会工作实践存在形式循证与实质循证、被动循证与主动循证、静态循证与动态循证之间的三重张力,而消解张力则在于平衡社会工作价值观、方法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适度循证”将是我国社会工作实践发展的基本走向,即融社会工作价值关怀与科学关怀于一体④参见张昱、彭少峰:《走向适度循证的中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本土实践探索及启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160页。。杨克虎(2018)通过文献对比,认为国际循证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发展较快,相比而言我国循证社会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循证社会科学在科学体系建设、方法学理论探索、高质量证据探寻、循证实践推广等领域有着广阔研究空间⑤参见杨克虎:《循证社会科学的产生、发展与未来》,《图书与情报》2018年第3期.第1—9页。。王君健(2019)总结了我国循证理念获得认可的方法,他认为需要遵循研究的案例积累,迈向行动研究的知识生产,注重批判反思的实践创新,持有构成性的使命追问,科学化证据的生成结构、实践逻辑及其路径和步骤⑥参见王君健.:《循证社会工作建构的可能、挑战及趋向》,《社会科学家》2019年第12期,第20页。。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本文试图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发展动态,更为深入地探寻循证社会工作在专业实践领域的功能、在专业服务不同环节的运用可能及其面临的现实障碍,最后提出循证社会工作理念推广的相应举措。

三、循证社会工作在专业服务实践中的功能
社会工作专业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循证理念与方法的运用是社会工作科学性的集中体现。实证主义导向下的循证社会工作实践展示出社会工作可量化、可复制、可传递的专业特质。循证社会工作的实践功能如下:

(一)使用系统评价指导减少专业服务设计中的失误
社会工作者在设计特定项目或人群的专业服务时,由于服务经验有限,可以通过循证社会科学中的系统评价借鉴有用证据。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带有研究者偏好或偶然性的文献综述,或者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接触到的有限范围内服务案例,系统评价是“基于具体问题,全面收集全世界相关研究,通过严格筛查和客观评价后,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结论,定期进行更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研究方法”①参见拜争刚:《循证社会科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95页。。借鉴不同等级的证据类型,将为服务设计的客观性、全面性奠定坚实基础,避免有限经验或传统文献综述使用不当,为服务过程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积累服务证据作为内外部质量监控与评估的依据
循证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使用现存外部有效证据和积累并传递自身有效证据的双重功能。证据既可以是较高层次的准实验要素及研究结果,也可以是较低层次的集动态数据于一体的案例分析报告、社工服务团队工作经验总结或本领域专家或决策者的论断。积累有效证据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累服务相关数据,便于进行服务过程与结果的动态监测;另一方面也是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评估项目服务质量的重要参考,便于做出服务质量优劣与否的综合性判断。

(三)收集有价值证据为行业科学化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成效在不同环境中差异显著,因此专业的可复制性特质需要考虑服务开展的环境和服务对象的意愿,谨慎操作。部分服务项目开展效果明显,社会工作者可对服务开展背景、地域特征与资源、服务对象遴选、需求调研、服务介入(包括具体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成效评估及结果进行精准记录,以著作论文或案例报告等形式在学术界或者行业范围内传递有效服务经验,相关服务也可在中国儿童与老人健康证据转化平台或者国际循证实践证据转化平台提交有效服务证据,以便其他地域相关实践者或研究者作为参考或借鉴依据。我国社会工作实务推进时间相对较短,有效服务经验积累不足,在此背景下有价值证据的传递分享尤为可贵。收集并传递有价值证据,也代表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服务团队具有优秀服务能力,应融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予以积分。

(四)为购买方、监督方政策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自2006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并做出战略部署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得以蓬勃发展。这一良性局面的形成有赖于国家各级财政、民政、共青团等部门在让渡部分服务职能中的积极扶持。政府各部门作为主要购买方和监督方,在购买服务中要不断澄清为谁购买、购买什么、如何监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通过系统评价的方式,各部门收集国内外范围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的政策简报,或者了解具体领域特定服务人群的有效服务证据,有助于明确购买服务的目标及内容,明确监管手段,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的精准性,避免盲目购买或跟风购买带来的服务缺乏成效或资源浪费,提升有限公共资金的利用程度。

四、本土语境下循证社会工作的实践运用
(一)循证社会工作的本土定位
循证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运用他人或自身既往留存的有效服务证据,二是不断保留、传递自身在专业服务项目规划、执行中的有效证据,为他人所借鉴。循证社会工作理念在我国的运用,需要注意本土化、可行性等原则。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历史,从2000年初算起,不过近20 年历程,相对欧美国家19 世纪末专业服务出现和我国港澳台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专业服务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历程,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时间短、经验沉淀不足,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证据等级方面,高级别证据是随机对照研究与系统综述,准实验研究、相关研究等等级次之,而教科书建议、个人经验、专家意见等级属于低级别证据①拜争刚:《循证社会科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95页。。结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周期相对较短的背景,循证社会工作中证据的运用需要循序渐进,结合本土服务开展背景和需要进行本土化定位,允许低等级证据(定性评价、专家意见或案例报告等)的借鉴和采集。系统化、高层次定量工具的普遍运用并不适合我国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当前语境。

(二)循证社会工作的运用层面
1.内部团队在服务开展过程中的运用。第一,循证理念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可体现于服务开展的第一步,即服务需求调研环节。就文献回顾而言,相比循证社会科学中系统评价的全面性、透明性、严谨性、系统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②拜争刚:《循证社会科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36页。,传统的描述性文献证据级别不高,却是易得的证据获取渠道,例如在需求服务收集环节,服务团队可以通过Cambell 协作网收集国际社会服务相关服务证据,也可通过“中国儿童及老年健康证据转化平台”收集国内相关社会服务有效证据,还可通过中文期刊网收集社会工作服务相关研究成果,借鉴或参考相关服务过程或结论中的有价值信息。有针对性收集文献证据是社工在更广阔时空中拓展服务思路、获取有益经验的良好途径。

抽样调查获取服务需求信息是社工服务团队收集留存服务证据的关键性环节。服务团队在需求调研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严格的抽样调查,由于服务团队通常可从街(镇)或社区获得社区居民,尤其是各类困境居民的名单,因此可采用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随机抽样工具对服务内容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或访谈,基于随机抽样而来的需求调研及报告成为服务设计的基础。在计划拟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照原来的随机抽样,考察服务覆盖面是否均匀或按比例覆盖到不同社区或服务人群。如果出现偏差,覆盖面不足或者服务人群出现偏差或变动,则要检视影响原因,或者拟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如果随机抽样和后续服务人群一致,则有助于服务成效的精准达成。

第二,服务过程中动态数据流的采集。抽样调查是服务团队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进行数据流采集和分析的初始环节,因目前社工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话语权相对不足,易造成项目指标任务相对较重的现象,加之社会工作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尚不足,在日常服务中项目组成员容易陷身于指标任务的应对和考核之中,缺乏对服务证据的定期记录与分析。研究者认为,为留存服务相关的有效证据,明确项目自身定位与改进方向,并对相关项目产生借鉴作用,机构和项目组需要定期对服务数据进行采集与比对,除前文陈述的需求调研环节的抽样调查环节外,数据流采集还可在以下环节展开:

各类服务资源在服务中的使用情况,如人力资源(专业社工或志愿者)、资金(政府购买、企业或基金会资助或募捐等)、物资(含场地及设施、物品等),定期分析各类资源在数量、来源、使用比例、受益面等方面的情况,便于对比不同资源在成效达成中的对应程度及有效性。

专业手法运用的动态数据信息采集,在特定服务环境中,直接与间接专业服务手法的使用频率、地域覆盖面及受益人次、服务对象阶段性反馈等,此类证据收集有助于对专业手法在特定领域的运用效果进行过程监测。

服务成效的数据证据采集,包括服务过程中的成效,例如某类服务的累计成效(若干个单次服务成效的前后测、基线测量或量表测量的汇总及分析),也可以是更接近循证社会工作系统评价的某类服务的单系统试验设计,还包括总体服务成效的数据收集,例如项目服务目标的实现程度、人群或地域的总覆盖面与受益面、资源总数及使用量、服务对象总体评价、成效显著的突出案例及社会美誉度的分类及汇总等。

在上述环节进行证据采集,可以形成有效服务证据,供机构内其他同类项目所借鉴,也可用于行业分享或形成系统评价证据,让专业服务方法或经验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学习和借鉴。

2.外部评估团队在专业评估中的运用。目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普遍采用第三方机构评估的方式,以对服务成效进行测量。第三方机构也应遵循“证据为本”的循证社会工作理念开展评估工作。通常评估结果是定量证据与定性证据相结合的产物。定量证据体现为评估团队所收集的有关服务团队人员构成及稳定状况、社工培训及督导数量、协议指标完成比例、服务对象的覆盖面(或受益面)、资源整合类别及数量等,定性证据通常体现为项目设计的逻辑框架、服务对象改善程度及满意度、专业元素的体现程度、服务推广及社会美誉度等。正如戴维·罗伊斯等所述,定量与定性评估方法应当整合为“三角测量法”,以评估这两种方法的发现是否一致①参见戴维·罗伊斯等:《项目评估——循证方法导论(第六版)》,王海霞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第101页。,因定量与定性证据在证据序列中的高低程度不一,为验证各个证据的信度和效度,证据之间互相印证成为评估方结论的重要参考,例如社工人员构成、参与培训或接受督导的数量指标与专业服务中社工理念与方法的运用状况可能形成互为印证关系,当然评估实践中还会存在证据之间互相矛盾的情形,例如服务对象改善程度有限,但其满意度高,或者量化的服务覆盖面高,但偶遇抽样的结果是服务对象的知晓度较低,这些都需要评估团队对定性和定量证据的真实程度结合服务开展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

五、循证社会工作在实践运用中的障碍
(一)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影响因素
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因为当前国内社会工作服务购买的稳定性有待改善,社会工作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晋升通道等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持续性不够,社会工作者流动性较高,因此专业服务团队缺乏服务设计专业化、科学化程度的现实动力和实施环境,证据借鉴、使用以及积累、传递所需的稳定人员因素难以保障。另一方面,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人员因素还体现为高层次服务及管理人才的匮乏,因我国各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及相近专业毕业生不断涌入社会工作服务行业,而本科及以上专业人才较为稀缺,这一行业人才聘用现状导致循证社会工作方法所需要的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并不被社工从业人员所普遍掌握。对照实验开展、数据库文献检索、定量方法使用、规范性服务评估等专业能力并未在当前社工专业服务中普遍展现。综上所述,因人员流动及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因素所限,当前国内社会工作服务团队在有价值证据的利用和收集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来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影响因素
就我国当前部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绩效管理体系而言,存在着服务量化指标完成优先的实际导向。因机构人员更迭频繁导致服务空窗期或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工服务时间被挤占等倾向,机构在指标完成率方面存在较大压力,因此在绩效管理中更重视服务完成的数量而非质量,在服务机构此类绩效考核方式的引导下,社工可能会以服务数量完成为目标,而缺乏深耕服务并精细化设计的外在激励。对服务环境、服务对象需求与意愿的全面化考量,通过系统评价等方式借鉴外部经验,用科学化手段实施并详细记录服务过程与结果,意味着服务团队需要付出更多学习、沟通等时间成本与精力,机构需要投入场地设施等服务成本。时间周期较长,服务成本较高,而对服务成效的短期提升并不显著,在第三方评估机构考核中并不占明显优势,因此社工机构和服务团队很有可能缺乏循证理念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内外部动力。

(三)来自服务对象的影响因素
社会工作服务开展过程并不具备循证医学实施环境的可控性,在目前国内社会工作职业知晓率相对较低、服务对象接受服务的意愿和约束性相对较低、伦理责任有待澄清的背景下,证据等级中较高级别的随机对照试验开展面临较大困难,准实验可在环境允许的背景下予以尝试,例如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对初高中青少年开展的教育类服务。在国内各级政府部门购买社工服务过程中,由于问责力度大小不同,社工行业对购买方、监督方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意愿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可能会导致循证社会工作实践出现程度不一的偏差,重视研究证据、定性判断、专家意见等,而忽视了服务人群的实际状况和真实意愿。服务对象的参与意愿及需求表达的空间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有价值证据的收集构成不利影响。

(四)来自证据交流平台的影响因素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开展的实际环境在不同地区差异迥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社会工作服务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服务经验积累相对丰富,而在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专业的知晓度和推广力度相对不足,专业服务的稳定性和深入程度相应滞后。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程度不一,影响了有价值证据在各服务领域分享交流的程度。另外,国内外循证实践研究组织如Cochrane 协作网、Cambell 协作网、中国儿童与老年健康证据转化平台等证据交流组织对参与者和使用者的社会科学相关知识、技能均有较高要求,加之现有证据的丰富程度和适用性程度与国内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现实需要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制约了上述证据交流平台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领域的普遍性应用。

六、循证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推广的相关对策
(一)优化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环境
循证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运用预示着社会工作专业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又迈进了一步。专业的高质量发展趋势有赖于优秀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发展壮大,而享有一定社会地位,获得相对充足的职业报酬和较为明确的职业晋升通道,是留住优秀人才的主要因素。在吸纳优秀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及实务人员合作或加入的前提下,通过行动研究或参与式研究发掘并使用有价值证据。2018 年,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民政部印发《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这一举措鼓舞人心,奠定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晋升较高的起点和方向,对优秀人才能起到较强的吸引作用。另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资金和政策方面需要保持一定的持续性,项目稳定方能留住社会工作人才并对项目本身进行精细化设计与深入研究。以社会地位、职业待遇、职业上升空间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持续化发展构筑起来的职业发展环境,是影响优秀从业人员去留与否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间接对循证社会工作理念认可与方法运用起到重大影响。

(二)提升社工机构内外考核体系的科学化程度
就内部绩效考核机制而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层在关注服务指标完成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服务的深入化与精细化发展,在考核制度层面对服务过程专业化程度高、服务成效显著的各类案例及其项目团队、社会工作者予以认可或激励,鼓励有效服务经验或有价值证据在本社工机构项目之间、行业内部、相似行业之间、不同地域,在保护服务对象隐私的前提下予以分享或交流,鼓励服务团队或社会工作者个人在著作、期刊、网络媒体等研究平台传递或探讨有效服务经验,鼓励项目团队或优秀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循证实践转化平台输出各种类型的有价值证据。因有价值证据的使用或收集、传播是社工专业团队服务与研究能力的强有力证明,因此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在第三方机构评估过程中应当以此作为服务成效及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予以赋分,使得高水准社工服务团队的能力和贡献得到认可,从而引导循证理念或方法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得到积极尝试。

(三)重视服务对象参与与意愿表达
就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服务本质而言,循证社会工作最主要的证据产生于各类服务对象的实际状况、真实需求及个体差异化的偏好选择之中。不同研究证据或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运用均建立在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因此,社会工作服务团队需要更有耐心地开展背景摸查,进行规范化、可量化的需求调研。在服务目标和服务计划拟订并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倾听服务对象的反馈并及时改进。在成效评估环节,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手段收集服务有效证据,可使用前后测、基线测量或相关专业化量表协助社会工作者收集服务成效的有关证明,这其中服务对象的参与必不可少,他(她)们可参与测量过程之中,并表达自身对于服务结果的评价和感受。缺少服务对象参与的循证社会工作是不完整的实践,唯有实验数据或专家判断等证据留存,循证社会工作的实践成效或形成的有价值证据难以取得共识。

(四)实现证据交流平台的本土化发展
循证社会工作自20 世纪90 年代在英国开始系统化发展,尽管在我国也开始设立分支机构,但是循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量化优先的研究及服务策略,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化需求之间还有距离。循证社会工作的证据交流平台需要实现本土化演进,才会真正助力国内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证据交流平台的本土化过程需要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内容呈现,在证据等级有区分的前提下允许低水平证据进入证据交流平台。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已发展近20 年,服务领域已从社区服务拓展至各类福利机构、医院、学校、司法机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不同领域,因此本土化的证据交流平台可以专门化服务领域或综合化的社工专业服务为依托,由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或行业协会单独或以合作形式发起成立,通过学术会议、行业会议或培训、工作坊等形式引导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关注并参与相关证据平台相关活动,主动、积极分享有价值证据。专门领域或综合性证据交流平台的形成和蓬勃发展,将预示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进入高水平发展的快车道。

七、结语
综上所述,循证社会工作在我国当前社会工作实践中,对行业而言,能起到保障服务质量、测评服务成效以及传递有价值服务经验的功效,对购买方(或监督方)而言,能起到优化服务购买相关政策及管理方式的功能。在本土实践中,循证理念可在社会工作服务设计的需求调研过程中的动态数据流采集、服务质量监控等环节有充分运用,这种多环节运用不仅可以对社工团队的服务设计产生前瞻性指引作用,而且也成为第三方评估机构服务测评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受到从业者、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及学术交流平台的局限,循证社会工作理念推广及运用的程度和境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再加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面临的是需求个别化和多元化的个人及群体,需要考虑服务过程的差异性,因此在循证本土化过程中,宜把握证据的适度原则,不过分追求量化数据的运用及采纳,将社会工作学科的艺术性融入其中。未来实践可从改善社工职业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考核测评的科学性、引导服务对象参与服务过程以及证据交流平台的广泛多元化发展等角度推动循证实践相关意识和举措的普及。循证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正逐渐影响我国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过程,“证据为本”将成为社工专业服务设计、执行与评价的主要导向之一。在本土语境下,社会工作者在参考外部最佳证据和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时,不能盲从或生搬硬套,将其与服务对象的处境、需求和意向表达相结合,方能做出有关专业服务开展的适宜决策。

参考文献:

戴维·罗伊斯.项目评估—循证方法导论(第六版).王海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拜争刚.循证社会科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彭秀良,陈熹,等.民国时期的社会行政专家.中国社会工作,2017(34).

杨文登.社会工作的循证实践: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张昱,彭少峰.走向适度循证的中国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本土实践探索及启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杨克虎.循证社会科学的产生、发展与未来.图书与情报,2018(3).

王君健.循证社会工作建构的可能、挑战及趋向.社会科学家,2019(12).

10.14180/j.cnki.1004-0544.2021.02.012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1)02-0109-07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社会学项目“广东省公办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模式及改善对策研究”(GD19CSH01)。

作者简介:谭磊(1978—),女,湖北十堰人,管理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杨 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循证社会工作:我国本土语境下理念与实务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