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思维视角下基层新特征和治理新路径
区块链思维视角下基层新特征和治理新路径黄 莉
〔摘要〕 区块链不仅是一种技术,更代表一种理念,被称作“互联网思维升级版”的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共识、智能合约、众治共赢、可追溯性等思维方式,契合了当前基层的新特征,可以助推基层结构由单一行政化向多元扁平化转变,基层空间由物理中心向虚拟现实双重中心转变,基层生活由静止封闭向流动开放转变。区块链思维可以助力创新基层治理新路径,去中心化思维促使基层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多元协商治理转变,共识思维引导基层各主体达成治理共同体,智能合约思维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众治共赢思维构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可追溯思维再造基层治理监督体系。
〔关键词〕 区块链思维;去中心化;共识;智能合约;众治共赢;可追溯;基层治理
当前,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推动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态、工作逐步趋于智能化智慧化,社会成员自身也同样被智能化智慧化。①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重要时刻,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科技在提升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效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②,显著提升行政效率和公信力,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因此,本文在揭示区块链思维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区块链思维视角下基层治理的新特征,提出区块链创新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一、区块链思维:诠释数字社会的新理念
2009年,比特币诞生,标志着区块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经历了10余年发展,区块链技术从应用场景发展到可编程金融,再到“可编程社会”,被称作可引起生产关系深刻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区块链的核心是链接数字社会的各类生产关系。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期,互联网中的大数据即生产资料,区块链工作的核心就是把一个个以数据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即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大数据,链接成一个大家都可以开放使用、一致共享的相对的“公有制”。这可以说是区块链最本质的特征。
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推动互联网不断发展,从最初的信息层面,升级到价值层面,再到秩序层面。③可以说,区块链不再单单是时下常用的一种新兴技术,它的运行原理更代表了一种科技理念,区块链思维由此衍生。区块链思维是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它是进入大数据世界的一张门票,是“互联网思维的升级版”,具有去中心化、共识、智能合约、众治共赢等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诠释了数字社会的特征和本质。
(一)去中心化思维是区块链思维的核心
“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矛盾,自人类社会出现就一直存在。原始耕种时期,生活环境恶劣,人们迫于自然和生存双重压力,只有集聚在一起“抱团取暖”,才能战胜自然,才能生存下去,人与人之间的依附性强,中心化尤为凸显。在工业社会,人们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机械化生产,人与人之间依赖性减弱,有一定的自由度。进入信息社会,整个世界通过互联网连为一体,人们通过信息就知天下事,努力摆脱自然和他人的束缚和控制,获得想要的自由,去中心化日渐凸显。
中心化是集中,去中心化是分散。中心化是指某一个组织(或某一个人)拥有对事物的控制权,去中心化把组织打散,将控制权交给组织里的每一个节点,即每一个节点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中心化的控制,享有可控的自由。区块链构建的去中心化网络组织结构,是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去中心化产物。区块链可被看作是储存各类数据的“大火车”,每一节车厢“各自为政”又相互联系,是带有去中心化功能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在去中心化思维的影响下,区块链思维极力追求思维所能触及的“自由”。去中心化思维是区块链思维的核心,它的实质是一种自激励模式,在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具有高度的自治特征,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主角、成为中心,同时节点和节点之间又通过链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去中心化思维是在人类渴望自由的背景下产生的科技思维,是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催化剂”,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引路者”。
去中心化思维让数字社会扁平化。整个世界从工业化进入信息化,数据传递方式变得越来越平坦。可以说,科技和通信等领域高速发展,打破了已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世界的扁平化剧烈地改变着,世界各国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正被抹平拉近,全世界空前地彼此接近。
(二)共识思维是区块链思维的灵魂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历史上,单个人的力量是比较弱小的、是有限的。我们能战胜各种自然灾害,能打败比我们强大的其他动物,最终在自然界崛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达成了集体共识,提升了整体战斗力。古往今来,世界动荡、战争频繁、矛盾分歧等问题的产生,其实质是共识的破碎、撕裂和瓦解,经济繁荣昌盛、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幸福安详等状态的产生,其实质是共识的达成、凝聚和升华。
共识是保障区块链有效运行的前提。区块链由无数节点链接而成,其中的每一个节点都为了谋求自身最大化的利益,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达成共识,形成可信任的网络,从而高质高效地“执行”各种命令。共识思维是区块链思维发挥作用的灵魂所在。如果运行过程中,共识未达成或共识中途破裂,链可能会分叉,后续交易也不可能完成。
共识思维容易形成数字社会的利益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数字化时代,全球连为一体,世界上每个个体在没有其他外在条件控制的情况下,只需在合理的范围内,形成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共识,社会就能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三)智能合约思维是区块链思维的基础
智能合约的实质是数字承诺。人类社会在建立信用关系时发明了契约,契约的发展经历了口头协议、纸质合同以及电子合同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让信任度得到提升。智能合约是升级版的电子合同,它用代码代替文字描述,将代码写入区块链的合约层,由计算机根据代码执行,不需要第三方监督,从而实现由区块链构建契约合同。可以说,智能合约,是一套以代码形式定义的可信任承诺。
履行智能合约,不同于履行口头协议、书面协议或一般的电子协议,它可在没有第三方监管的情况下,顺利高效地进行,并且还能规避因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违约风险。比如,时下盛行的“滴滴”或“Uber”就运用了智能合约思维,实现智能环境中的“零”或极少违约情况。智能合约的世界里,代码就是法律、代码就是指引,通过写入代码,形成不可篡改的智能合约,在公开透明的链上自然履行契约。
智能合约思维容易推动数字社会的信任。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由“信息网络”变迁到“信任网络”和“价值网络”。基于“信任网络”,世界各国通过互联网,采用智能合约,在全球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2020年全球零售电子商务销售额预计增长27.6%,突破4万亿美元。④
(四)众治共赢思维是区块链思维的本质
众治共赢的目的是共享。区块链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正是因为其汇聚节点共识,从而达到所有节点参与、共赢的目的。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区块链被称作是以“共享经济价值链”为重要特征的“共赢商业模式”。区块链思维中蕴含的“众治共赢”思维,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让每一个节点都拥有记账(记录)权限,实现对存储数据的共识处理和记录,从而实现数据共享。
利益最大化是众治共赢思维的最终目的。众治共赢思维是在双赢思维的基础上,大家一起共同赢得更多利益。拉拢多边关系达成共识,在不损坏其他利益、不触犯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使得各方均取得较自由竞争时更好的结果,达到1+1>2的效果。
众治共赢思维能够有效推动数字社会的共建共享。互联网进入数据时代,大数据跨国界、跨种族、跨信仰,实现全人类共建共享。面对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问题时,不是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需要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共同治理。同样,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技术沟通、资本流动等,加快世界各国的商品流通,形成经济全球化,丰富世界各地的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全人类共赢。
(五)可追溯性思维是区块链思维的重要特征
数据的可追溯性是指对数据所发生的改变进行追踪和溯源的能力,可以清晰地反映一条数据记录或者一笔交易什么时候从哪里由谁做了什么改变。区块链是一个分散数据库,数据分散在整个区块链网络的各台计算机上,不会受到中心化服务器的控制,也即同一个数据拥有分散在不同地点及不同人员手里的多套账本记录,甚至可以达到几十万套账本,改动其中的一套账本无法改变整个区块链网络对真实账本的认定。
区块链的一大特征即写入的代码不可轻易更改。区块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有自治性,但同时又相互依存,每一个节点内的代码信息相通相连。数据信息一旦通过代码记录至区块链中,便会永久地、透明地保存,只对其中一个节点的信息进行修改的行为是无效的,并且修改行为也将被记录。因每个节点是独立存在,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致使存储在每个节点中的数据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真正实现了数据的真实性验证和全流程追溯。
可追溯性思维能够有效促进数字社会的真实可靠。由于区块链技术应用了分布式账本,没有人有能力一次性修改分布在不同计算机上的海量账本,保证了被追溯的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这样在消费环节就可以回溯这个物品的流通路径,具有真实反映一个物品流通环节的能力。在没有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各种交易行为中,通常都需要中介机构来进行信任保障,应用了区块链技术之后,无须中介背书,就可以清晰知道交易物品的流通路径,正确判断物品的真实性和价值。
二、区块链思维下基层治理的新特征
(一)基层结构由单一行政化向多元扁平化转变
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基层治理,其治理结构是基础。社会生活的最低层即基层,同时也是国家行政区域内的最低一级。过去,单一的行政化结构,即金字塔式的治理结构,因不可越级行事,导致信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要经过很多层级,时常会出现信息上传下达不及时、在不同表格重复填报相同数据、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等情况,群众不仅缺少知情权,同时也没有参与权,各级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群众基础不牢、效能难以提升。同一件事,各级党委政府多头领导,层层加码加压,到了基层社区,就会出现人员少、负担重、任务多、指标繁等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治理机制在应对问题与挑战,特别是突发性事件时,超负荷工作状态时常出现,基层治理机制乏力、绩效不佳。⑤
随着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到来,打破了基层社会原有的因地域、国籍、层级等组成的结构,去中心化、去区域化、去等级化意识越来越被重视,形成了多元化、扁平化的政府层级架构。运用科技思维,通过科技手段,理顺基层“理论—实际—实践”关系,压缩行政管理层级,扩大每一层政府的管理幅度,大大缩短相关政策上传下达的时间,让信息更加畅通更为快速地传递,及时倾听、解决基层矛盾,让政府的角色从管理者变更为服务者。在政府建设、政策制定中,转变管理单一行政化思维,重视社会、企业、团体等多元化主体意见,让公民真实合法有效的意见建议被重视被采纳,成为政府合作的主体方,将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基础。
(二)基层空间由物理中心向虚拟现实双重中心转变
近代工商业革命以来,基层社会主要是基于物理空间来构架和践行的,其结构要素是“长宽高+时间”,即人就是人,物品就是物品,人是活的,物品是死的,各自有自己的空间,物理上是隔开、无联系的。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有的物理空间状态,将现实和虚拟联通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实+虚”双重空间架构。
“实+虚”现实和网络的双重空间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作行为模式、社会治理功能都受到了空前的冲击,突破了原来的固有模式,由单一的物理架构转变为“实+虚”双重空间,伴随而来的诸多挑战也逐渐显现。一方面,因“虚”空间带来了大量碎片化信息,人们的思维被碎片化信息填满,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呼声可能被忽略、消解和淹没。另一方面,因“虚”空间的特殊性,也很容易致使一些小微矛盾甚至是错误引导信息被无限放大,形成某种“媒介化抗争”“碎片化的政治认同”。
(三)基层生活由静止封闭向流动开放转变
新中国建立后,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制,还是以后的社区制,集体形式一直延续,基层生活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直存在。互联网的诞生,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对便捷、智能的需求越来越高。通过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衍生而成的智慧商业、智慧政务、智慧司法、智慧城市逐渐变为现实,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生活福利。时间和空间限制被颠覆,人们生活原有的封闭性、排他性也逐渐消解。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特征不再是封闭和排外,在处理公共事务、解决困难时,所有在基层生产、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均享有同等权利,都拥有管理权和参与权⑥,让居住地的所有居民有“家”的感觉。
以往,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因管理层级繁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多受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化。数据更新较慢或基本没有更新,管理活动一直处于静态化。互联网的兴起,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基层政府也开始智慧化,采取信息采集、信息监控等技术手段,人力成本、人为出错风险等大幅降低。基层政府不再通过主观主义、模糊认识来判断和处理问题,而是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用事实进行精准治理。科学技术与基层政府深度融合,促进基层政府“从静态管理到动态治理转变”。⑦
三、区块链思维创新基层治理新路径
区块链思维以新兴技术为工具,作为符合时代特征的科技治理理念,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创新能力,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力催化剂”。在政府管理和为民服务的过程中,广泛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能够构建可信任度高的信息链接网络,能够创新搭建政府治理架构,大力优化政府治理流程,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升政府服务的效率。
(一)去中心化思维促使基层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多元协商治理转变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基层治理就是用户关系的总和。过去,基层治理思路大致是政府下达命令,基层组织被动接受,依赖性重、主动性差,难以激发基层组织应有的活力。在去中心的思维逻辑下,基层治理应该走向多元化治理,加大政府与企业、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互动,汇聚企业和群团、个人和社会更多能量,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
从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化治理转变。基层治理是我国政府治理的基础,过去通过垂直式管理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接收不及时等诸多弊病。将去中心化思维融入基层治理,更替垂直式管理转变为扁平化治理,即在基层主体中融入平等思想,以扁平化的治理方式,融合政府、市场、居民等多方元素,创新构建政府为主体、市场为平台、居民为个体的基层治理新途径,促使政府治理体系不再是单一的“官僚垂直式”管理,而是向着“社会扁平化”治理方向转变。
从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过去,基层治理主要依靠政府手段,主体单一。现在,在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区块链思维,借用市场平台的载体优势,能有效连接政府与市场、市场与群众、政府与群众,实现基层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效分工和合作,不断凝聚党员、群众等各方力量。少用“控制—命令”手段,以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和自我治理为目标,改变社区居民“原子态”关系状态,形成执政党主导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从多头管理向一体治理转变。“办理业务需要跑很多地方”,多头管理,劳民又伤财。归根到底,还是数据无共享,每个部门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在政府机构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推行工作无纸化、数字化、智能化,实现数据共享共用,不断增强工作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各个部门通过线下收集、线上共享方式,实施无纸化网络办公,利用智慧网络综合分析能力,进行精准评估,大大缩减办理公务、提供服务的程序和时间。
(二)共识思维引导基层各主体达成治理共同体
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链式架构,区块链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主体,都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基层治理中引入区块链思维,让基层治理的参与者都作为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政府和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存在,均能查阅、使用区块链中各个节点存储的公开信息。同时,群众能通过智慧网络发布意见建议和诉求,政府也能通过智慧网络第一时间获取公民诉求和呼声,做出对应的服务,从而形成政府和各参与主体之间“服务—治理”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公民不再是单纯的受益者、获得者,同时也是提供者、参与者,有效防止了基层治理的非民主化倾向。通过基层治理,搭建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平台,使得政府服务更加科学有效、公平公正,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合作秩序。
以共识思维构建网络虚拟共同体。以共识思维打造一套全新的机构和制度,颠覆以往法则,对自我和社会重新评价认识,将现实逻辑和虚拟属性相融合,探索创建全新的、符合时下需求的共同治理规则。
以共识思维引导基层达成一致利益。问题怎么解决、政策怎么执行等问题,在过去,基层群众很可能缺少参与、缺少发言权,未达成社会共识,时常出现利益分歧。将共识思维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中,形成“共识”理念,促进政务服务从“大政府”中走出来,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在反复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特别是一些涉及长期利益的共识,能极大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三)智能合约思维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
保证基层数据不可篡改。传统合同签订是通过手写签字或是电子签名等方式,由合同方共同签署协议。合同的履行,主要依靠合同方的个人信用以及法律效力。当其中一方不按照合同行事,出现违约情况,另一方往往通过司法手段维权,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智能合约是“升级版的电子契约”,它不单是依靠签名来维系合同的履行。在签订合同之前,就将合同的条款通过代码编辑成一套完整的程序链存入区块链对应的节点中;当合同签订之后,区块链中的节点自动履行合约。履行期间,若有一方违约,违约情况将一字不漏地记录在区块链对应的节点之中,实现“签约盖章+履约留痕+违约可追”的良性闭环,提高违约成本,高效处理违约问题,打造诚信体系。
实现基层数据全程透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是数字世界信任的基石。智能合约有助于消除公民服务复杂性的“中间商”,实现数据全程透明、可信。在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诸多软件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用户需求,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吸引用户的关注。作为拥有80%社会信息资源的政府⑧,可公开信息应阳光透明,这些信息不仅是群众全面了解政府行为的直接途径,也是群众监督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智能合约思维打造储存政府信息的“透明大容器”,提升基层治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有效提升基层政府治理效能。
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公开透明是打开民主大门的金钥匙,阳光运行是政府行使权力最好的防腐剂。营造透明良好的沟通环境,政府和群众才能互通互联。解决政府信任问题、有效实施阳光政务是智能合约的核心。在基层治理中融入智能合约思维,让基层治理及服务的非涉密信息公开透明,让所有的参与者不仅能参与治理,也能及时掌握治理进度,参与全程监督,政府公信力大幅提升。
(四)众治共赢思维构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激发共建活力。充分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发挥区块链思维效能,有效激发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活力,共同搭建基层治理新架构。吸引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吸纳各方力量对政府行政行为的有益补充作用,在网络议事平台搭建、公共服务提供、政策制定落实等诸多方面发挥其有益作用。⑨拓宽、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全面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⑩
协同治理增效。单一治理,群众没有参与感。通过智慧网络将分散的意见建议收集汇总整理,吸纳对基层治理有益的意见建议,改进升级治理方式,形成开放的、协同的、智慧的治理架构。其中,协同性主要指基层政府和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的相互合作,但这种合作绝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基层政府与社会各方协同治理的正和博弈width=17,height=14,dpi=110,达到正向共识。群众不再是只知道接收命令的受体,而是能有效参与命令制作过程的主体。政府通过智慧化网络收集整理人才数据、技术能力、思维方式等资源,融入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实现基层治理多元化,同时“公民与基层政府的互动也推动着政府治理体制改革”。width=17,height=14,dpi=110
数据开放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width=17,height=14,dpi=110传统的治理模式下,治理数据都单独存放于政府手中,大众无从知晓。特别是相同数据也可能存放于不同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存放收集数据,部门与部门之间、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数据无沟通、无共享。伴随互联网的深入渗透,构建智慧政府的步伐加快,政府各个系统开始建立各自独立且体系较大的数据库来服务于本系统的用户,满足本系统的业务需求,但各个系统之间缺少沟通,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因此众治共赢思维的介入迫在眉睫。众治共赢思维实质是“简政放权”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实现,“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width=17,height=14,dpi=110,依托区块链技术,让基层结构中各个主体充分联系、共享数据。众治共赢思维在基层治理上的广泛应用,不仅能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也节约了群众办事的时间成本。
(五)可追溯思维再造基层治理监督体系
构建基层治理溯源链和监督链。在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行业协定、国家政策等制定中,融入区块链思维的可追溯性,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多途径调动群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积极性。通过建设法治网络平台,实现数据的分散收集、集体维护、区域流通,打造逻辑清晰的监督链和流程透明的溯源链。要求权力的行使者必须按照既定的方式路径行使权力,同时详细记录权力行使的各项数据,最大限度地避免权力的滥用,规范权力的行使。在智慧政府中,融入区块链思维,权力行使的全过程,都实行留痕管理,进行可追溯全程化监督,消除权力监管的死角。
构建防范基层微腐败体系。区块链思维的可追溯性有助于规范使用基层资金。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是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区块链思维的可追溯性,可以实行资金使用监管全留痕管理,扎紧制度笼子。结合地方实际,可实行项目、权力、责任、问题、负面“五个清单”制度,创建“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机制”width=17,height=14,dpi=110等制度,搭建集财务线上审批、大数据分析预警、村务阳光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平台,实现基层资金入库使用的全程监管,从源头上遏制基层财务混乱等现象,有效防范基层小微权力腐败。
① ⑤ 马长山:《智慧社会的基层网格治理法治化》,《清华法学》2019年第3期。
② ⑩ width=17,height=14,dpi=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日报》2021年3月13日,第7、13、8版。
③ ⑨ 李后强:《以“区块链”思维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当代县域经济》2018年第6期。
④ 《eMarketer:2020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4万亿美元》,2021年1月16日,http://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16/doc-ikftpnnx7730255.shtml,2021年6月28日。
⑥ 黄莉:《区块链思维赋能基层治理》,《红旗文稿》2020年第24期。
⑦ width=17,height=14,dpi=110 尤田甜、李兆友:《“智慧中国”背景下基层政府治理的新特征与新途径》,《领导科学》2019年第8期。
⑧ 余东:《做好政务公开这道必答题》,2017年3月24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324/c409497-29167645.html,2021年6月28日。
width=17,height=14,dpi=110 丁丁、俞策:《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增效”: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2期。
width=17,height=14,dpi=110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并讲话》,2019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19-10/25/content_5444957.htm,2021年6月28日。
width=17,height=14,dpi=110 黄莉:《区块链思维赋能基层“治理”变“智理”》,2021年4月2日,http://sc.people.com.cn/n2/2021/0331/c345167-34651372.html,2021年6月28日。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1)05-0134-06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四川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区块链思维赋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SC20A022)
〔作者简介〕黄莉,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500。
(责任编辑:黄 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