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研究
齐卫平
[摘要]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构想后,历届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加深思想认识,目标越来越清晰,脚步越走越踏实。党的十八大后,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决胜阶段,习近平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开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思想鲜明、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创新性、时代性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强大思想武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诞辰的重大历史时刻,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一桩令人振奋的盛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热切期盼。小康社会建设伴随改革开放历史抉择而起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时40余年,其间国家发展进步的巨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是对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付出心血的回报。新时代创新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认真研究这些重要论述,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奋进的必然要求。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烈使命感
作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个战略目标,形成小康社会的构想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历史性转折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p.10)随着实践深入发展,关于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的认识不断深化,定位逐渐提升,内涵日益丰富,党领导人民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奋斗的脚步越走越踏实。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p.237)此后,邓小平在很多场合向来访的外宾宣告中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信息,告诉他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设的方针,确定了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p.980)邓小平构想的具体内容是“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要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第三步到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p.226)从“三步走”构想看,建设小康社会是第二步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构想后,历届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加深思想认识,目标越来越清晰,脚步越走越踏实,小康社会建设任务提前完成了。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都是带有阶段性、根本性的变化。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p.1369)党中央的这次宣布有一个重要变化,即形成建设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阶段性发展的新构想。
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设计。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p.47)“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味着,小康社会建设将延续到21世纪,构成一个新阶段。在21世纪初的10多年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作出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p.14)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党中央领导人民奋斗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并取得了显著成就。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2012年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迈出了新时代实践的奋斗步伐。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p.13)很多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个要求中的表述变化,强调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改成“全面建成”一字之差的重要性。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建成”的提法并不是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里两次提到“全面建成”,“确保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p.15)“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p.16)然而,党的十八大用“全面建成”替换“全面建设”确实意义重大。从表述上看,党的十七大“全面建成”的提法只表示要通过奋斗取得最终成功的意思,因此,2012年之前党中央文献中统一使用的还是“全面建设”这一规范提法。党的十八大的表述改换则体现前进方位上的变化,“全面建成”代表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完成阶段,党中央此后使用的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一提法,没有再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来提。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引领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体现,也就是说,建设小康社会从党的十八大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具有新世纪小康社会建设实践发展阶段转换的意义。如果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20年视为建成总体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话,那么21世纪初期的20年可以划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历史阶段。大体上说,前10年是为小康社会全面性建设打基础的起步阶段,后10年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任务完成阶段。两个阶段紧密衔接,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从侧重建设过程向突出完成时态的战略提升。全面建设阶段为全面建成阶段创造了良好条件,全面建成阶段到来是全面建设阶段实践的水到渠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同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于实践发展阶段的转换,习近平深切感悟肩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p.201)习近平要求全党要树立“时不我待”意识,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踩着时代发展节奏,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确保“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烈使命感可从他的紧迫感窥见一斑。2013年1月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话指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p.187)2014年12月11日,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六年时间”,必须抓紧落实各项任务。(p.5)2015年10月,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讲话指出:“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p.71)2016年1月31日,他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讲话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局之年”,(p.1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正式拉开。今后五年,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如期全面坚持小康社会来部署、来落实、来推进”。(p.206)2017年12月28日,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只剩下三年时间了。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取决于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p.25)2018年元旦,他在新年贺词中说: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2019年12月31日,他在新年贺词中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①参见《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31/c_1122192418.htm;《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20年1月1日。这就像一张倒计时的时间表,每年都在向全党全国人民提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一步步迈向实现。
正是在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驱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步骤安排,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不断创新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聚焦制约发展的难题并制定破解之计,针对阻碍前进的短板寻找克服之策,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开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以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推动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谱写了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时代新篇章。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思想鲜明、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创新性、时代性特征。这些重要论述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本质。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明确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它的重要意义体现在结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成果。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挥棒,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56)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把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短板和软肋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力点。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p.13)建成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p.158)民生问题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短板”,(p.79)因此必须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又如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要求,“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p.370)“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p.371)这些思想突出了人民性的价值取向,表明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安康不是为某些群体、某个阶层提供的享受,而是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的福祉。
第二,基于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和满足人民期待,丰富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向往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解决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p.61)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注重“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p.15)必须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明确为党的执政宗旨,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标准使建成的任务更全面,丰富的内涵使目标更加饱满。
第三,立足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为“进京赶考”的继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伟大斗争:深挖自身肌体的毒瘤,勇于自我革命,实现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转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有力保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的一场社会革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检验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能力。中国人民选择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是因为相信我们党具备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资质,能够团结带领自己去创造美好生活。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经受住执政考验是一场漫长的“考试”。习近平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考场上把“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p.19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目标的任务完不成,必然影响党的执政地位。
第四,加强顶层设计,深刻阐述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建设。
从小康社会的建设实践看,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无疑有水平和程度上的区分。邓小平关于20世纪末建成小康社会的构想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为目标。满足这个条件建成的小康社会还是总体上的初步,还是低水平的总体。全面小康提高总体小康的水平和程度,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不仅要有指标数量的大幅增长,更要以全面性建设表现质量上的重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p.12)习近平提出了“三个覆盖”: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共同的小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创新实践就是按照这“三个覆盖”进行顶层设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全面展开,以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各领域、各区域、各民族、各阶层和城乡共同进步,以全面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共享。
第五,强调“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把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仗。
小康社会建设,是中国人民从解决温饱转向谋求富裕的历史过程,总体小康社会建成的意义在于人民群众吃饭穿衣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这是中国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取得的伟大成就,非常了不起。然而,中国十几亿人口中占绝大比例的农民整体上还没有进入富裕起来的行列,数千万农村人口面临脱贫解困的需求。习近平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p.14)“标志性指标”,(p.154)“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p.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p.29)“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p.1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p.23)“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p.155)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是不可打折扣的政治任务,这个硬仗打不赢,就会拖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六,保持忧患意识,提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化解风险能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完成的,敲锣打鼓不能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国内外形势发生着世所罕见的深刻变动,不可预测和出乎意料的因素明显增多,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面临严峻挑战和风险。习近平一再强调,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同时必须思患预防,着力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他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对此,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p.11)“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p.159)“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p.39)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定了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第一个就是化解风险的攻坚战。一路走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成就都是在化解风险和战胜危机中取得的,越到接近胜利的时刻,我们越要保持忧患意识。
第七,要求实干实效做出实绩,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得到人民认同和经得起历史检验。
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是用标语贴出来的,不是用口号喊出来的,形式主义的“全面小康社会”人民不欢迎不认可。“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p.7)“事业成功的原因很多,奋发有为是主要因素”,(p.14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p.187)党中央要求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国家建设,都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敢于作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工作中不图虚名,务求实效,习近平强调:如果只是追求主要经济指标的实现,“人们也会怀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实性”,(p.5)“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p.12)不真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即使宣布建成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p.12)人民群众只有从实际中对美好生活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感受,才会认可全面小康社会是真实的。
第八,突出党领导一切的思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关键在党。”(p.161)这是邓小平关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论断的现实演绎。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好“在党”这个关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有成功的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事业,更是人民的事业,事关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决于全体中国人民齐心合力,通过党的坚强领导实现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共同奋斗,是“关键在党”的要义。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必须靠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我国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彼岸”,“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p.19)中国人民需要和期待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党的有力领导,就会搁浅抛锚,甚至偏离正确的航道。
三、指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以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展现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实践的生动画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地位提升。谋求发展与保护环境往往成为一对矛盾,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历来对改善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作出过相关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有许多重大举措和具体表现,最重要的是把生态从“环境”提升为“文明”,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立了其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p.39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p.165)“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p.169)他要求全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他要求全党高度重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他强调必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构建各级领导环境保护绩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环境为全面小康社会增添了色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指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p.24)“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二〇二〇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p.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p.3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精心谋划和战略安排。“四个全面”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p.30)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一定“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p.16)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指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实践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提升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人民历经磨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起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p.3)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p.23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夙愿概括为“伟大的中国梦”,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形成广泛的社会政治动员,凝聚起14亿中国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来自中国人民高度的自信,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充满信心。习近平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党团结人民形成奋斗的合力,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为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指明了方向。经过艰苦奋斗和长期努力,党和人民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的步伐不会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停滞,实现一个目标后立即转向进军下一个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使命。我们取得的辉煌终将载入史册,值得引以为豪。然而,一个富有活力、充满希望的民族不能仅在意已经做了什么,而要更关注未来将怎么做。知道来路才能深谙去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弄明白历史怎样走来、又将怎样走下去”。(p.63)从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构想,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领导人民在经历了40余年奋斗之后,将肩负起“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最后一段路程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思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的重大问题,(p.84)“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63)“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p.20)党的十九大以两个阶段的设计提出了“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从2020年到2035年为第一个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为第二个阶段,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吹响了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绘制了时间表、路线图和方向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坚持以战略思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进行顶层设计,站在时代前沿、洞察世界潮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坚持以历史思维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知古鉴今,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坚持以辩证思维考量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部署中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坚持以创新思维打破思想束缚,因时制宜、知难而进、敢为人先、勇于开拓,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不断形成新局面;坚持以底线思维设定党的工作必须坚决做到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思想基础上,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得以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人民日报.2016-01-3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Securing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On Presiden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Building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Qi Wei-ping)
Since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been deepening its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practice,with clearer goals and more solid steps.After the Party’s 18th National Congress,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entered a decisive stage.President Xi Jin-ping,with a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and urgent time,has taken a series of major strategic initiatives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which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will be fully built.Presiden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are distinctive in thought,rich in content and profound in theory,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opular,practical,innovative and epochal nature.A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they provide a powerful ideological weapon to guid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73(2020)04-0008-08
作者: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责任编辑:澄 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