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网院作业 发表于 2021-8-22 17:18:01

我国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时代意蕴、内涵特征...

我国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时代意蕴、内涵特征、评价维度及其应用
陈元欣,邱 茜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就获得感的时代意蕴、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特征与评价维度及其应用进行研究,发现获得感具有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特性,指向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以及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以需要理论为基础,是人们通过参与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中来,基于实实在在的获得,对个体需求满足程度的物质感受和精神感受,包含了人们对公共体育资源的掌握和满足程度以及更高层次的个人实现需求的满足程度。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评价维度主要包括场地设施获得感、服务内容获得感、服务保障获得感、场馆氛围获得感、个人实现获得感、居民参与获得感等,其在场馆运营改革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明确改革目的,持续提升获得感;依据评价维度,完善改革方案设计;回应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内容供给;完善评价体系,促进群众参与等方面。

关键词: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获得感;内涵;评价;应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民生领域的改革。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获得感成为评价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如何将其理论化和可操作化,亟需深入探索。我国体育场馆运营改革正在积极推进之中,引入获得感对其改革后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情况进行评价是检验我国体育场馆运营改革成效和指导下一阶段改革的有效途径。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关于获得感的内容以及相关学者对获得感时代意蕴的解读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使相关评价指标的取向更能体现时代性。此外,范畴理论在概念结构研究中有助于展现概念的结构特征,因此,本文将应用范畴理论,就原型核心特征和家族相似性概念结构特征对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并以范畴理论下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内涵特征和相关研究为基础,尝试构建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评价维度,并提出具体应用思路,以期为公共体育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时代意蕴
1.1 获得感的提出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中首次提出获得感:“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时获得感的提出强调了上层建筑和政策执行落地环节的重要性,以及群众认可对改革发展的导向性。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再一次提到获得感:“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此时对于获得感的理解逐渐丰盈起来,在群众认可和改革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上,突出了改革中的公平与正义,并且进一步强化了群众需求在改革各个阶段的重要性。

此后,获得感一词在不同重要场合频频被提起,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获得感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2016年5月入选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十大新词。获得感的提出既明确了发展和改革的目标、落脚点和突破口,又是衡量发展质量、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同时,获得感的提升也是发展和改革的动力源(陶文昭,2016;赵玉华等,2016)。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获得感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全面引导和评价改革成效至今,获得感已然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先导词汇,强调了群众需求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改革中的公平与正义,更强调了发展中的共建与共享。

1.2 获得感时代意蕴的理论解读
杨玉浩(2018)认为,获得感的主体指向一定是具体的群体或阶层;客体指“获得”的对象或内容,不是抽象的,一定是具体的、实在的;手段可行率指“获得”具体客体的方式和概率,获得感总是通过一定方式或手段来实现的,手段的可行性决定获得感的高低或多少,检验和测量获得感主要比较手段的可行性,在使用获得感一词时不可离开此三要素。

周盛(2018)从改革语境下尝试对获得感的内涵进行解读,认为获得感首先是作为一个问题提出的:改革的成效存在总体获得感提升与相对剥夺感显著并存、历时性获得感明显与共时性公正感缺失并存等问题,这是中国当下语境中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也是开展相关研究的现实背景;其次,共享发展概念的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现状反思都将获得感放在了改革发展动力的重要节点上,认为获得感是群众支持改革的客观基础;最后,获得感是作为目标提出的,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不仅要体现在改革政策制定阶段,更重要的是让获得感成为衡量改革绩效的重要标准,使其贯穿改革过程的各个环节。

熊建生等(2018)从理论阐发、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价值等方面,系统地梳理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获得感的思想,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人民获得感,意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利益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后产生的满足感。获得感的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主题是各方面利益的获得,主线是劳动奋斗创造财富,目标是实现美好生活。作者提出,获得感的逻辑进路包括“如何才能获得—怎样才能获而有感—获得感怎样持续提升”。

获得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形成的有效评价发展中人民需求的本土化词汇。从相关学者的解读来看,获得感的产生存在于供需过程之间,其评价主体不仅是人民群众,也包括作为需求方的各个特定团体,而评价客体是包括政策要素和资源供给等在内的社会供给,连接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比较的则是政策、产品、服务等的实施手段和呈现的效果,评判标准就是社会供给满足群众需求的程度。获得感的产生,是从“获得”到“有感”的过程,首先是获得什么,如何获得,如何获而有感,并能将这种感觉持续下去。对于以上获得感产生过程的几个问题还要回归到获得感一词的提出和发展上来。获得感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几年发展,获得感的指向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人们“获得什么”。“如何获得”和“获而有感”,一方面强调了人们的体验;另一方面,强调了社会供给的分配。而怎样持续这种获得感,则需完善法治建设,反腐倡廉,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在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利用现代化技术及时掌握人民需求动态,以需求引导供给,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1.3 获得感引入体育场馆运营改革的必要性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具有共建、共享、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史小强,2017),与获得感特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场馆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获得感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指标和内容。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90%左右由各级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场馆的运营管理带来诸多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限制了场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陈元欣,2020)。为破解场馆运营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体育获得感,一系列改革措施应运而生。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2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提出要充分盘活大型体育场馆资源,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大型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为贯彻落实此方案,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在江苏、浙江、重庆开展了两权分离改革试点,改革的核心路径是经营权改革,主要目的是提高场馆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使得场馆能够根据市场和公众需求,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各地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应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不宜单独设立事业单位管理。由此可见,场馆运营改革旨在通过改革提高场馆公共服务水平以满足群众需求,而检验改革成效的必要标准之一是公众的评价。因此,在当前我国体育场馆运营改革持续推进进程中,引入获得感对场馆运营改革后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行评价以检验改革效果,十分必要。

在我国场馆运营改革推进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导致群众对于场馆公共服务的获得感不强。1)对群众需求的关注不够,群众未能成为评价改革的主体之一,对群众的回应性较差,如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补助资金以场馆座位数为标准发放,忽略了大中小型体育场馆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差异性,对群众健身需求的回应性不够,使得群众对政府补贴场馆的公共服务获得感相对较低。随着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不同的健身人群对体育服务的需求有显著的差别,如果仅实现区域公共体育服务数量上的均等化,势必无法满足不同健身人群的需求,进而使得整体获得感不高。因此,我国所推进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应是能针对不同健身人群精准化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2)现有场馆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有限,“去哪儿健身”难题比较突出,室内场馆等并未真正开放,群众未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国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工作进行了抽查评估,从第三方评估结果和群众监督投诉情况来看,有35个场馆在2019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场馆未按规定对居民开放。3)改革方案设计整体性不强,过于注重某一方面的改革,整体性和统筹性考虑不足,亟需从群众需求的角度对改革方案进行优化。4)现有场馆运营改革评价以政府自我评价为主,场馆改革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因此,引入获得感对体育场馆运营改革后的公共服务供给进行评价尤为必要。对公共体育服务是否真正有效满足群众体育需求进行评价,才能建立以获得感为导向的场馆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运营改革效果,并持续推动场馆运营改革。

2 范畴理论下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特征
2.1 范畴理论及其在获得感中的应用
亚里士多德从本体论的角度首次提出了范畴的概念,认为人们的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思维的形式与存在的形式是对应的。因此,人们对概念的解释就是对客观世界中实体的特征进行描述(章宜华,2009),范畴理论的假设之一是范畴是由一组必要充分条件组成的(张德功,2011)。Lakoff(1987)的原型范畴理论建立在体验哲学之上,他认为思维来源于人的自身体验,具有想象力,不仅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还具有完形特征,即思维要依赖基本等级范畴组织知识和信息,依赖原型和家族相似性组织概念结构,而概念结构反过来又借助于具有等级范畴特征的认知模型来解释和描述。

关于获得感的内涵,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定义,本文对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范畴探讨,主要从可操作化的角度进行界定。首先,范畴的本质是由一组充要条件组成的,而这组充要条件在原型和具有家族相似性概念特征里都会存在,以原型为代表;其次,探讨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研究即相似性联结的内涵特征,以对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进行维系和扩展。

以董洪杰等学者(2019)的研究为基础,当人们想到获得感的时候,反映在思维中最为接近的原型即为满足,将此概念带到公共体育服务中来,即原型为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满足。在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相关领域,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满足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研究有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运动锻炼心理效益等,而要探讨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就要在掌握原型即满足的核心特征基础上,将具有家族相似性研究的内涵特征纳入范畴体系中来。而无论在满足还是满意度、运动锻炼心理效益等相关研究中,需求都是其理论基础,即构成范畴的充要条件,因此,本文从两方面对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1)是分析作为原型的需求与满足的核心特征;2)是将与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具有家族相似性研究的内涵特征纳入进来,其在原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对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结构进行了完善。

2.2 原型特征: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满足
2.2.1 宏观概念上的满足与获得感:以需要理论为基础

据《汉典》记载,满足,指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完全满意于一项欲望、渴念、需要或者要求的实现。可以分为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满足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因此,探讨满足实则是在探讨人们的需要。在社会福利学中,需要被定义为“为了生存、福祉和自我实现的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要求”(Macarov,1995)。这个定义将需要和人类进行的某种社会行为与环境联系在一起(彭华民,2008)。在社会福利学领域中,学者们对需要的类型划分众说纷纭。比较典型的代表有Narayan(2000),其将需求类型划分为物质福祉、身体福祉、社会福祉、安全、选择和行动自由、心理福祉;Max-Neef(1992)将需求划分为存在(生存、拥有、行动、互动)、价值(生存、保护、感情、理解、参与、创造、休闲、身份认同和自由);Nussbaum(2000)将需要划分为生命、身体健康、躯体完整性、思想与想象力、情感、理性实践、友好关系、游戏、自我支配、个人生态。对需要的界定不同,所蕴含的满足实现的途径就不同(McKillip,1987)。姚进忠(2019)探讨的福利治理中的需要理论陈述了一个假设:人类的基本需要在所有文化和所有历史时期是相同的,随着时间推移与文化变迁,变化的只是满足需要的方法或手段,每种需要能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强度中满足。这一观点以Max-Neef(1992)的研究为代表,其认为需要在3种情况下被满足:自我层面、集体层面和环境层面。满足的质量和强度、水平和情况,都将取决于时间、地点和环境。

从上述分析来看,满足与获得感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即都是以需要理论为基础,不论是满足还是获得感,抛却需求而谈论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满足与获得感的衡量都是分层次的,包含精神感受和物质感受两个方面。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将需求分层,人们首先追求物质层面基本需求的满足,进而会追求更高层次个人价值需求的实现,满足与获得感都是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而变化发展的。除却人们对于生存的基本需要,在物质日益丰富、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日益提高的发展趋势下,20世纪60、70年代的满足与获得感与今时今日的满足与获得感显然是不同的,满足与获得感都需要去实践。对需要的满足需要人们在动机的驱动下转化为行为从而达到某一目标,这与获得感的共建特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2.2 供需关系下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需求:对公共体育资源的掌握与满足

我国学者在探讨体育场馆公共服务需求满足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1)供需关系下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需求;2)基于心理需要的锻炼需求。

供需关系下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需求,主要从场馆设施和服务方面对人们的需求进行分析,从服务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满足和提升居民的需求。例如,将我国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划分为可靠性、保证性、有形性、安全性、反应性5个维度(孙二娟等,2016),或划分为场馆软服务、场馆环境和场馆设施数量与质量、顾客的体验价值和配套设施的便利性5个维度(张一凡,2013),抑或是从公众对场馆区位及选址的直观感受、场馆运动设施评价、馆内配套设施评价、场馆周边配套设施印象、场馆使用过程、场馆服务水平、场馆管理制度的整体印象等维度进行调查分析(王尚君,2014),以此来测量居民的满意度。从供需关系角度下探讨的居民需求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最直接的需求,具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者可干预性的特点,是目前对公共体育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最常使用的指标。通过进行满意度测评,改善居民满意度水平较低的服务内容,更为直观地提升居民的获得体验。

姚进忠(2019)探讨福利治理中的需要理论认为,从资源取向来谈需要满足途径时,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学的思维,资源取向下的满足主要是通过满足物质供给来实现的,而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满足程度如何”或“一个人能够掌握多少资源”来衡量。从供需关系探讨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需求满足程度,实际上就是在衡量居民个人掌握到的公共体育资源有多少以及个人的满足程度,而这种满足主要是通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来实现的。这为探讨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时,将对体育场馆物理环境及服务质量的测量纳入其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2.2.3 基于心理需要的锻炼需求:锻炼动机驱动下的实现与满足

在体育场馆中享受公共服务的居民与其他健身人群的锻炼需要基本无差异,都是希望通过锻炼从而满足自己某种内在的或外在的需要。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来源于自我认知理论,它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总结为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联需要。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以Wilson(2003)编制的锻炼心理需要满足量表(PNSE)为代表,并在我国锻炼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张静等(2017)、丁维维等(2014)以此为基础对锻炼心理需求满足感进行了测量,其中,自主需求满足感是个体知觉选择锻炼内容、方法、方式的自主权,制定锻炼计划的自决权,是否参与锻炼的自由权;能力需求满足感是个体知觉是否具备锻炼的能力,是个体对自身锻炼能力的主观认知;关联需求满足感是个体知觉在体育锻炼情境下与同伴相处的发展情况。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与马斯洛需求理论在某些维度上具有相似性,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尊重需要和个人实现需要更像是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后的结果(Deci et al.,2000),正如获得感是需求满足后形成的主观感受。因此,在探讨锻炼心理需求时,将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探讨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的结果。

马斯洛按照优先次序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在其后续研究中发现,当低层次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时,人们也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三岛齐纪等,2012)。吴燕丽(2013)依据需求层次理论将马拉松参赛者服务需求分为生理服务需求、安全服务需求、情感服务需求、尊重服务需求、自我实现服务需求、导向服务需求6个维度,其中,尊重服务需求指参赛者在进行体育赛事期间的自我尊重需要和外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求主要指的是参赛者实现理想的需要,发挥潜能,希望自己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的目标,超越自我。杨全社(2010)从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公共产品的供给,认为满足尊重需要的公共产品应包括平等的社会权利体系,即保证每一个公民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体系,良好的社会评价体制,形成包括政府、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公正的评价体系;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公共产品应包括公开、透明的社会信息显示机制,便捷、高效、低廉的公共交通,良好而公平的社会教育体系和知识获取通道,公平以及容易获得的就业机会,公平、公正的社会程序,通畅、多元化的社会上升通道和创业的可获得性等内容。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基于锻炼需求的满足主要是个人参与锻炼行为的自由感知、在锻炼情景中的社交关系感知以及实现个人目标的满足感,而基于公共产品的需求满足则更多强调的是在实现个人需求时所体验到的平等、公平、公正、便利可及感。

pagenumber_ebook=20,pagenumber_book=18
图1 基于原型满足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内涵特征
Figure 1.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nse of Gain of Residents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Public Service Based on Prototype

2.3 相似性联结: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家族相似性研究的内涵特征
2.3.1 满意度与获得感:期望·质量·价值

根据《汉典》中的注释,满意指意愿得到满足;符合心愿,是满足的近义词。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等(2003)认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可以定义为:顾客把对服务的感知与对服务的期望相比较,当顾客所感知的服务超出期望时,服务被认为是具有较高质量的;当没有达到期望时,服务就不能令顾客满意;当期望与感知一致时,服务质量是令人满意的。满意度相关理论在服务质量管理中应用成熟,是顾客评价的主要测量指标。随着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及对服务质量概念和构成要素研究的逐渐深入、系统和整合,相关的研究模型也向动态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对感知服务质量、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和企业竞争力等要素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韦福祥,2005)。因此,当探讨获得感和满意度时,已经不仅仅是在探讨与单个因素间的关系,而是在探讨获得感与以满意度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以下简称“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从相关定义来看,获得感除了与满意度都建立在需求理论上,还有一个同质性就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顾客在进行消费体验前,会对即将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及产生的绩效形成主观期望,体验过后,会对体验的效果和之前的主观期望形成对比,从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主观性评价。此外,获得感和满意度都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主观评价。该主观性评价的形成就注定了两个指标不仅受客观指标的影响,同样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心理学领域探讨非可控因素在群众满意度影响机制中发挥的作用。

通过梳理获得感的相关研究文献可知,获得感是对“客观获得”的主观感受,是随着人们的需求提高而变化的。对于“客观获得”的感受,包括对服务的数量即全面性的感受,但这种全面性并不是无休止的增加服务数量的感受,也包括质量上的提高,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不断丰富,也包括精神上的不断满足。并不是所有的质量投资都是“物有所值”的(Rust et al.,2001),如果是没有针对性无休止的增加服务数量,并不会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群众关注的领域得不到提升和发展。这与满意度理论中将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作为原因变量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当群众到体育场馆中进行消费(享受公共服务由政府为其付费)时,从当时情景的场馆运营方、场馆员工、场馆环境等所获得的感受,可以看作是群众到体育场馆中进行消费所获得的利益总和。只有群众的需求不断被满足,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累积,才会使群众形成稳定可持续的获得感。群众的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亦然,是公众在多次或经常接受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感受体育产品或体育服务的功能、特征和质量等满足自身需求程度形成的累积型心理反应,是公众价值正确取向与理性判断的客观体现(姚绩伟等,2016)。

2.3.2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需求满足的关联性研究:动机·行为·效益

需要是动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彭聃龄,2001)。在这种状态作用下,个体会产生行为的动力,即动机,进而驱使个体发起各种不同的行为,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解除这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这种需要的满足更多强调的是通过外部环境的支持来实现(吴才智等,2018)。健身者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从而产生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这种交互既包括个人的锻炼行为,也包括他人支持对个人产生的影响,然后通过产生的体验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参与行为。在这一影响机制中,促使需要得到满足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动机和行为。在体育领域,探讨锻炼行为、锻炼动机、需要满足、心理效益等因素关系的研究,为完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

pagenumber_ebook=21,pagenumber_book=19
图2 基于满意度理论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内涵特征
Figure 2.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nse of Gain of Residents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Public Service Based on Satisfaction Theory

锻炼动机是个人参与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力。关于锻炼动机的测量维度,盖拉尔德·肯雍首先提出了一个解释身体活动原因的理论模型,认为促进参加身体活动的原因至少包括6个方面:为丰富社会经验而锻炼,为强身健体而锻炼,为消遣和寻求刺激而锻炼,为丰富审美经验而锻炼,为精神发泄和为磨炼意志而锻炼(毛志雄等,1997)。目前,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陈善平等翻译的Ryan等(1997)编制的身体活动动机测量量表(MPAMR),该量表以认知评价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将人们参与运动锻炼的动机归结为健康动机、能力动机、乐趣动机、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5个维度。

心理效益是人们在从事某项事情时所获得的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体验或心理活动。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周成林等(2009,2011)通过开放式调查发现,人们体育锻炼后的认识和感受主要集中在主观体验、情绪活力、身体价值、人际感知和困境应对5个维度,并就这5个维度编制了体育锻炼心理效益测量量表,其中,主观体验似乎与获得感十分接近。主观体验是个体对过去锻炼情绪的感受和印象(陈善平等,2005)。

行为是促使需要得到满足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在管理科学研究中,顾客参与对顾客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对于顾客参与的测量维度,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Claycomb等(2001)从3个维度开发了顾客参与量表,分别为出席、信息提供、共同生产。从Claycomb等的研究来看,居民参与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行为主要有3种:1)居民出席场馆进行锻炼的行为;2)居民提供信息给服务供给者或其他居民的行为;3)居民与场馆服务供给者的合作行为(望海军等,2007)。从居民获得感的角度出发,参与行为主要包括锻炼行为和公众参与。锻炼行为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育锻炼的手段、方法,为了达到健康的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刘一民,1993)。目前,对锻炼行为的测量主要包括持续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率3个维度(梁德清,1994),这一客观测量为进一步探讨锻炼行为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参与行为的另一种形式为广受关注的公众参与,与其相似的概念还有政治参与、群众参与等,此处不过多加以区分,主要强调的是居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非职业性行为。公众参与强调事务的公共属性,即如果该事务属于公共事务,那公众就可以参与到对该事务的观点表达、讨论、评价、协商等活动之中(王锡锌,2008)。

pagenumber_ebook=21,pagenumber_book=19
图3 基于关联性研究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内涵特征
Figure 3.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nse of Gain of Residents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Public Service Based on Relevance Study

2.4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特征
2.4.1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居民参与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由锻炼动机促使产生的心理效益是最直接的、最重要的锻炼目的,这种主观感受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获得感,但为其带来获得感的事物却是客观的场馆设施或服务内容,也是供给侧能有效进行干预从而提高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居民获得感的环节。因此,对场地设施和主体服务内容的测量是保证获得感言之有物的前提,也是其区别于锻炼效果、心理效益以及幸福感测量的构面。此外,对场馆设施和服务进行获得感测量是检验场馆改革成效的有效标准,体现了居民共享体育场馆改革发展成果的感知,这是时代背景赋予获得感的特性。因此,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点。

2.4.2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

需要存在一定的感觉阈限,即需要作为一种刺激进入人的意识须有起码的强度。当需要作为一种刺激的强度低于感觉阈限时,这种需要就不被人察觉,当需要作为一种刺激的强度高于感觉阈限时,这种需要就会进入人们的意识。感觉阈限会随着人的价值观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使人的需要有轻重缓急层次之分。获得感是基于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当人们感知到自己迫切的需求得到满足抑或不足时,其感受会较其他需求强烈,反之亦然。居民对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需求不仅包括基于锻炼动机的需求,也包括希望掌握公共体育资源的需求。在供需交互过程中,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追求使得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呈现出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4.3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更强调参与性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兼具服务质量评价和心理效益感知两方面的特性,其相对于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更加强调居民参与的重要性。在我国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通过促使政府机构宣传公共服务价值,强化公民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参与到场馆公共服务治理中来,以提高其作为人而被尊重的满足感,最终提升其在场馆中参与公共服务的获得感。获得感具有共建、共享特性,突出共建、共享特性对构筑美好生活的重要性,不仅能提高居民运动参与、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更能提升民族活力和凝聚力。

对在体育场馆中健身的群众进行开放式调查发现,大众认为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词汇表达多为健康、快乐、社交等主观感受,但同样有涉及场地设施和主体服务等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这一方面表明了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说明了其具有从物质到精神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在居民的表达中,能为其带来以上获得感受的多为某一项或某几项运动项目或运动项目的参与,更加强调了在整个获得过程中参与的重要性。

pagenumber_ebook=22,pagenumber_book=20
图4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特征
Figure 4.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nse of Gain of Residents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Public Service

3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评价维度
3.1 开放式问卷调查
通过编制开放式问卷向在武汉市、天门市体育场馆中健身的群众进行调查,要求其列举3~5点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为其带来的获得感以及为其带来获得感的是什么。发放问卷323份,回收有效问卷263份,有效回收率为82.45%,男性163人(61.98%),女性100人(38.02%),以中青年人为主,共占比73.76%(表1)。

表1 调查群体的年龄分布
Table 1 Gender and Age of Survey Groups

pagenumber_ebook=22,pagenumber_book=20
回收问卷中共得到有效词汇166个,由3位研究者分别对得到的词汇进行独立合并和简化,结果一致性程度计算显示评分者信度为0.85,最终得到意义相对独立的词汇106个(总累计频数为321)。通过对得到的词汇进一步归类和分析发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为健身群众带来的获得感与锻炼动机、锻炼效果、心理效益相关研究构面极为相似,多数的词汇表达为健康、快乐、社交、锻炼身体、丰富生活、愉悦、友谊、学到技能、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等,是相关研究中主观体验、个人实现维度的主要内容;少数的词汇表达会涉及收费合理、专业指导、环境氛围、方便、设施和服务、安全的保障等,是相关研究中场馆设施、服务内容、场馆环境、场馆氛围、服务保障维度的主要内容。而能为健身群众带来以上获得感的词汇表达多为某一项或某几项运动项目或运动项目的参与、场馆及场地设施、良好的服务质量、赛事、工作人员、场馆环境及卫生等。

开放式调查显示:1)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与锻炼动机构面基本一致,都来源于人们的需要。动机与需要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动机驱动从而实现对需要的满足,而获得感正是需要被满足之后的结果变量;2)除了动机和需要的驱动,人们与外在环境的交互对人们的认知产生了重要作用。诸多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动机与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满足的关系,而物理环境所营造的氛围对影响人们需要的满足以及满足后的体验等相关实证研究则更多的聚焦于物理环境与服务质量等对健身人群满意度的影响。因此,通过开放式调查进一步印证了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概念原型与获得感的概念原型具有一致性,本质上都是在探讨人们的需求满足,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物理环境和服务质量在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形成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当强化获得感的社会学属性时,对体育场馆物理环境及服务质量的测量是衡量获得感“获得过程”的重要内容。

结合范畴理论下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内涵特征和其他领域对获得感评价维度的构建,主要参考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内容、公共体育服务及体育场馆公共服务领域对健身人群及观众的主观性评价相关研究和心理学方向的运动锻炼主观性评价相关研究,以此为基础,根据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从场地设施、服务内容、场馆环境、场馆氛围、服务保障、主观体验、个人实现、居民参与8个方面编制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调查问卷,共47个题项,问卷使用Likert 7点评分(1=非常不赞同,7=非常赞同),所有项目均为正向计分。

3.2 预测
3.2.1 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星向全国参与过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共296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有效回收率为73.99%;男性156人(71.23%),女性63人(28.77%),以18~49岁年龄群体为主(89.04%)。

3.2.2 项目分析

以临界比率的方法(critical ratio,简称“CR值”)对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进行项目分析,即将量表得分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前27%的案例为高分组,后27%的案例为低分组,分别命名为组别1、2,然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若CR值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则说明该题项不足以鉴别被试者的反映差异应予以剔除,结果47个项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3.2.3 探索性因素分析

首先对样本进行因素分析的适合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示,本样本的KMO值为0.886,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9 828.097(df=820,P<0.001),显著性水平较高,表明样本适合做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初步分析,删除4个因子负荷较低或存在多重负荷的项目,对剩下的43个项目再次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6个,遵循量表简化的原则,保留因子负荷较高、更具代表性的项目,各维度下保留3~6个项目,共计25个项目,对数据再次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因首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6个因子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与依据理论视角划分的维度具有一定契合性,而简化原则下再次进行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保留6个因子相较于保留5个因子输出的结果合理性相对更高,且第6个因子的特征值也高达0.916,因此,最终保留6个因子,能解释的总方差达77.68%,解释性较好。

最后参考组成该因素的项目含义予以命名。根据因素分析结果和各项目的含义,将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6个维度命名为:个人实现获得感(6项)、服务内容获得感(6项)、服务保障获得感(3项)、场地设施获得感(4项)、场馆氛围获得感(3项)、居民参与获得感(3项)(表 2)。

3.3 正式施测
3.3.1 研究对象

将保留有25个题项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对参与过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居民进行在线发放。共发放问卷341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为70.38%;男性142人(59.17%),女性98人(40.83%),年龄主要为49岁以下(92.92%),以本科(54.17%)和研究生(39.58%)学历为主,健身居民从事职业以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6.25%)、企业在职人员(14.58%)、自由职业者(21.67%)为主,收入较为均衡,整体上表现为高学历的中青年群体。

表2 我国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各项目的因素载荷
Table 2 Factor Load for the Sense of Gain of Residents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Public Service

pagenumber_ebook=23,pagenumber_book=21
3.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文使用极大似然值法进行估计,使用χ2/df、RMSEA、TLI、CFI和RMR指标对模型整体适配度进行检验,并通过计算各个变量的因子载荷量、题目信度(SMC)、复合信度(CR)以及模型的收敛效度(AVE)和区分效度对假设模型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相关研究中优良模型拟合度指标的标准:χ2/df应小于 3(Wheaton,1987),TLI、CFI的值一般大于 0.90(Hu et al.,1995),RMSEA的值应小于0.08(较宽松的规定值小于0.1)(吴明隆,2010),RMR应小于0.05(较宽松的规定值小于0.08)。通过分析发现,所有项目在相应因子中的因子载荷均较高,且都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P<0.05),修正后模型拟合度(χ2/df=1.89,TLI=0.902,CFI=0.914,RMSEA=0.077,RMR=0.058)各项指标均达到相应标准,测量模型和样本数据可以适配(表3)。

经统计分析,除服务保障和居民参与获得感维度的2个项目因子载荷量为0.663和0.636外,其余项目的因子载荷量均>0.7且P<0.05;所有项目的题目信度(SMC)和组合信度(CR)均>0.36和>0.7,表明该测量模型的信度较高。此外,本文应用收敛效度(AVE)和区别效度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6个构面的收敛效度均>0.5,且构面的区别效度均<0.85,说明该测量模型的效度较好(表4)。

表3 我国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结构的拟合指数
Table 3 Fitting Index of the Sense of Gain of Residents Structure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Public Service

pagenumber_ebook=24,pagenumber_book=22
表4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指数表
Table 4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dex of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the Sense of Gain of Residents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Public Service

pagenumber_ebook=24,pagenumber_book=22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收集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词汇,根据专家访谈结果编制和完善测量题项,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获得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因子结构,包括个人实现获得感、服务保障获得感、服务内容获得感、场地设施获得感、场馆氛围获得感和居民参与获得感6个维度。基于此,结合范畴理论提供的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可将我国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定义为:人们通过参与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中来,基于实实在在的获得,对个体需求满足程度的物质感受和精神感受。

3.4.1 场地设施获得感

场地设施是居民健身的基本要素。近几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不断增加,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自2014年46号文件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m2之后,旨在增加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的文件不断出台。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以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根据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84 m2。可见,从政策层面,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便民、亲民、利民的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进度将不断加快。场地设施是群众进行体育锻炼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要载体,也是群众共享场馆改革发展成果的直接物质载体。因此,群众对场地设施的感受良好是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达标的基本标准,包括场地设施数量、场地设施质量、场地设施种类、场地设施安全4项内容。

3.4.2 服务内容获得感

服务内容体现了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感知,也是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的主体部分之一。随着群众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大众已不满足于基本的场地设施建设,其更希望拥有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随着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群众对多样化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对我国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进行评价时,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产出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包括服务内容多样性、场馆开放时间、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的健身指导、设施设备维护及时性、信息服务及时性6项内容。

3.4.3 服务保障获得感

服务保障指的是利用保护、保证等手段保障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人们便捷舒适地进行运动锻炼、参与赛事活动的重要保障,包括交通便捷创造的便利可及感,以及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创造的公平正义的环境,体现了居民对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公平正义的感知,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感和有效性,是改革背景赋予获得感的时代特色。因此,服务保障获得感维度包括服务公平性、服务有效性、便利可及性3项内容。

3.4.4 场馆氛围获得感

Uhrich等(2009)在其研究中将体育场氛围定义为“观众对运动场特殊环境特征的优先情感状态”。在国内相关实证研究证实,运动氛围对锻炼坚持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吴健 等,2008)。在Uhrich等(2010)的研究中发现,体育场氛围通过满意度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观众参加体育赛事的意愿。氛围主要分为自然氛围和人际氛围(Krueger,1994;Bandura,2004),在运动氛围中,自然氛围是个体锻炼践行的外部需求和动力,是人们自觉参与锻炼的决策依据(蔡玉军等,2012)。当锻炼者感知到锻炼场所数量及布局、可达性和可入性符合预期或满足需求时,便会唤起兴趣、热情和欲望,激发锻炼行为,促进参与频率等(李学武 等,2005;潘秀刚 等,2010;冉强辉,2011)。人际环境会决定个体余暇锻炼的认知、情感、选择和表达(张欢等,2017)。在相关研究中,场馆环境和场馆氛围往往互相关联、互相包含,本研究为了能更好地探讨群众的获得感受,将二者进行了区分,场馆氛围更多强调的是人际环境。获得感主要强调的是人们积极正向的感受,因此,场馆氛围获得感维度包括伙伴友谊、他人表率、他人支持3项内容。

3.4.5 个人实现获得感

个人实现体现了居民更高层次需求的获得体验,是个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后不断追求的最高目标。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对人需求的满足更为贴近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个人实现需要,因此,锻炼动机和运动心理效益与个人实现维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乐趣、能力、外貌、健康和社交等(陈善平 等,2013;龚高昌 等,2006)。心理效益是人们在从事某项事情时所获得的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体验或心理活动(周成林等,2011),我国相关学者通过一系列研究论证了体育锻炼对心理效益的促进作用,并构建了体育锻炼心理效益测量量表,其构建的维度中也体现了个人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陈善平 等,2008;林修全 等,2009;周成林 等,2009)。因此,在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评价中,个人实现获得感维度包括心情愉悦、运动技能、身体强壮、精神状态、身体形态、自信心6项内容。

3.4.6 居民参与获得感

居民的参与行为体现了居民在共建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个人发展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此处的居民参与主要指的是群众共建,即群众参与到政府治理体系中来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居民能方便快捷的参与场馆公共服务。对居民参与程度的测评,是对群众共建程度的反映,这些因素为公共体育服务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邹凯等,2009)。因此,在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评价中,居民参与获得感维度包括积极建言献策、政府回应、智能化服务的参与便利性3项内容。

4 获得感在场馆运营改革中的应用思路
4.1 明确改革目的,持续提升获得感
我国体育场馆运营改革已到攻坚阶段,部分前期改革探索的场馆委托管理期限相继到期,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如体育场馆运营改革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下降、过度商业化等,为持续推进体育场馆运营改革敲响了警钟。如果不正视以及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体育场馆运营改革的初衷将不在,群众共享体育场馆运营改革的获得感也将大打折扣。因此,要明确以持续提升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作为场馆改革的首要目的,进一步探讨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及其结构,以指导改革实践,推动场馆改革工作进一步开展。

4.2 依据评价维度,完善改革方案设计
从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特征以及评价维度来看,其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和动态性,既包括对场馆硬件设施和服务的感受,也包括参与感和运动后的主观体验。因此,应依据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评价维度,从评价以及影响获得感的主要因素入手,指导场馆改革实践,完善场馆硬件设施以及免低开放制度设计,保障场馆公共服务范围及对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提高改革方案设计的整体性和统筹性。2020年初,为提升全省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对于场馆公共服务的获得感,浙江省委改革办(跑改办)、浙江省体育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全省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的实施意见》,提出快捷服务提升计划、便民服务提升计划、硬件改造提升计划、公益服务提升计划、运营管理提升计划、环境改造提升计划、文化氛围提升计划和智慧场馆提升计划八大计划,为从居民获得感的角度提出明确具体的改革方案提供了实践经验。

4.3 回应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内容供给
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是场馆运营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着力点。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以需要理论为基础,群众对体育锻炼的主观需要以及场地设施和服务内容的客观供给之间的交互对居民获得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场馆在运营改革过程中应关注群众需求,回应群众期盼,以满足群众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及时掌握不同特征群众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供给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以提升群众对于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建议各地在场馆运营改革过程中,以提升群众获得感为首要目的,建立群众需求表达渠道与机制,积极回应群众期盼,优化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供给,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

4.4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群众参与
获得感作为评价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具体到场馆运营改革领域,根据获得感的评价维度,应建立以个人实现、服务保障、服务内容、场地设施、场馆氛围和居民参与等为核心内容的场馆改革评价体系,评价场馆运营改革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因此,应依据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完善场馆公共服务评价体系,修订《大型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及《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服务对象参与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治理机制,将服务对象参与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供给治理制度化,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构建灵活高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提高居民参与率,稳步提升群众对场馆公共体育服务的获得感。

5 结语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的获得感,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不仅是评价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其产生于供需之间,体现了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特性。获得感强调了群众需求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以需求引导供给。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首先是以需要理论为基础,通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精准化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产生的物质感受和精神感受,既包括体现改革成效的场地设施、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获得感,也包括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的获得感。获得感作为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检验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其内涵体系和影响机制是复杂的,具有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尤为必要,并应及时应用于改革实践,以指导和评价改革成效。在场馆运营改革中,应明确以持续提升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作为场馆改革的首要目的,从居民获得感评价角度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积极回应群众期盼,优化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供给,完善场馆公共服务评价体系,提高群众参与率,稳步提升群众对于场馆公共体育服务的获得感,进而根据实践进展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获得感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从理论角度提出了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和评价维度,但受调查样本量的限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实证研究范围,对上述评价维度和相应指标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蔡玉军,刘芸,刘宇,2012.体育地理学微观研究理论框架的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6(3):38-41.

陈善平,李树茁,容建中,2005.运动承诺和锻炼条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1):48-49,75.

陈善平,潘秀刚,张平,等,2008.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EEI)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0):1404-1406.

陈善平,王云冰,容建中,等,2013.锻炼动机量表(MPAM-R)简化版的构建和信效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6(2):66-70,78.

陈元欣,2020.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权改革研究[R/OL].[2017-06-26].https://ydyjk.whsu.edu.cn/info/1088/1543.htm.

丁维维,毛志雄,2014.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学生锻炼行为促进领域的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7(5):84-91.

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姣,等,2019.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J].心理学探新,39(5):468-473.

龚高昌,孙宁,2006.体育锻炼动机研究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3):54-55,58.

李学武,吴初竹,谢军,2005.江西省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9(3):76-80.

梁德清,1994.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5-6.

林修全,黄子杰,2009.体育锻炼与心理效益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校医,23(5):607-610.

刘一民,1993.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毛志雄,张力为,1997.锻炼动机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21.

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等,2010.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7(3):375-378.

彭华民,2008.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彭聃龄,2001.普通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冉强辉,2011.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6(2):122-127.

三岛齐纪,刘立善,2012.论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的内涵:以概念的嬗变为中心[J].日本研究,(3):40-43.

史小强,2017.地方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模型构建、实证分析与提升路径[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36-40.

孙二娟,钟秉枢,2016.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学生感知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IPA分析[J].运动,(13):1-3,68.

陶文昭,2016.“获得感”是执政为民的标尺[J].理论导报,(4):21-23.

望海军,汪涛,2007.顾客参与、感知控制与顾客满意度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3):48-54.

王尚君,2014.基于公众满意度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优化[J].体育科研,35(5):30-36.

王锡锌,2008.利益组织化、公众参与和个体权利保障[J].东方法学,(4):24-44.

韦福祥,2005.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吴才智,荣硕,朱芳婷,等,2018.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J].心理科学进展,26(6):1063-1073.

吴健,陈善平,2008.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4(1):83-86.

吴明隆,2010.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二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吴燕丽,2013.马拉松参赛者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熊建生,程仕波,2018.试论习近平关于人民获得感的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8):105-114,160.

杨全社,2010.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公共产品分类及其对公共产品供给管理的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19-28.

杨玉浩,2018.“获得感”的应用语境及度量结构:基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语义解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38-44.

姚绩伟,杨涛,丁秀诗,等,2016.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概念溯源、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33(1):48-56.

姚进忠,2019.福利治理中的需要理论:内涵、类型与满足路径[J].学习与实践,(2):90-100.

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莫娜·J·菲茨西蒙斯,2003.服务管理:运作、战略与信息技术(第三版)[M].张金成,范秀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张德功,2011.论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3):4-6.

张欢,董宝林,2017.运动友谊、自主动机、性别角色对青少年锻炼坚持性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32(4):355-363.

张静,董宝林,2017.情感虐待与青少年锻炼坚持性:情绪自我控制与锻炼心理需求满足感的多重中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32(3):269-276.

张一凡,2013.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7(6):54-57,62.

章宜华,2009.语义·认知·释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玉华,王梅苏,2016.“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39(3):15-17.

周成林,刘微娜,赵洪朋,等,2011.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益评定量表上海市常模的制订[J].体育科学,31(9):51-56.

周成林,赵洪朋,2009.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取得的突破与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1(3):257-261.

周盛,2018.大数据时代改革获得感的解析与显性化策略[J].浙江学刊,(5):74-81.

邹凯,马葛生,2009.社区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J].中国软科学,(3):62-67.

BANDURA A,2004.Health promotion by social cognitive means[J].Health Educ Behav,31(2):143-164.

CLAYCOMB C,LENGNICK-HALL C A,INKS L W,2001.The customer as a productive resource:A pilot study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J].J Bus Strategies,18(1):47-68.

DECI E L,RYAN R M,2000.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11(4):227-268.

HU L,BENTLER P,1995.Evaluating model fit[M]//HOYLE R.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Concepts,Issues,and Applications.London:Sage.

KRUEGER M,1994.Framing Child and Youth Care in Moments of Rhythm,Presence,Meaning,and Atmosphere[M].U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London:Human Sciences Press.

LAKOFF G,1987.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CAROV D,1995.Social Welfare Structure and Practice[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MAX-NEEF M,1992.Development and Human Needs[M]//EKINS P,MAX-NEEF M.Real-Life Economics:Understanding Wealth Creation.London:Routledge.

MCKILLIP J,1987.Need Analysis:Tool for the Human Services and Education[M].London:Sage.

NARAYAN D,2000.“Voices of the Poor:Can Anyone Hear Us?”[M].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NUSSBAUM M C,2000.Women and human Development:The Capabilities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ST R T,ZAHORIK A J,KEININGHAM T L,2001.Return of Quality[M].Chicago:Irwin Publishing.

RYAN R M,FREDERICK C M,LEPES D,et al.,1997.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ercise adherence[J].Int J Sport Psychol,28(4):335-354.

UHRICH S,BENKENSTEIN M,2010.Sport stadium atmosphere:Formative and reflective indicators for operationalizing the construct[J].J Sport Manage,24(2):211-237.

UHRICH S,KONIGSTORFER J,2009.Effects of atmosphere at major sports events a perspective from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J].Int J Sports Mark Spo,10(4):325-344.

WHEATON B,1987.Assessment of fit in over identified models with latent variables[J].Sociol Methods Res,16(1):118-154.

WILSON P M,2003.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Exercise[D].Alberta,Alber-ta:University ofAlberta,Alber-ta.

The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Evaluation Dimension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Sense of Gain of Residents in 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Service in China

CHEN Yuanxin,QIU X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survey,expert interviews,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ime implication of the sense of gain,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evaluation dimension of residen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public service.It is found that the sense of gai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irness,justice,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pointing to the multi-level and diversified needs of people and the growing need for a better life.The sense of gain of residents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public service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eds,which is based on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feelings of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the public services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the real acquisition,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individual needs.It includes the degree of people’s mastery and satisfaction of public sports resource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higher levels of individual needs.The evaluation dimensions of residents’sense of public service in stadiums mainly include the sense of venue facilities,service content,service security,venue atmosphere,personal realization and residents’participation.The application in the stadium operation reform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Clarifying the reform purpose,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sense of gain;improving the reform schem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dimension;responding to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masses,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 content;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Keywords:the public service of the stadium;the sense of gain;the implication of the times;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evaluation dimension;applicatio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居民获得感的时代意蕴、内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