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
福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FAQ(三)第三讲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是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思想观点,是发展理论上的创新发展。这一论断的提出有个过程。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鲜明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已经危及到或可能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以往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的一种反思,是一种新的追求人、社会与自然、资源的持久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批评反思。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出版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1972年,在瑞典召开了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大会。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它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正视发展中的环境问题。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一书,该书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把可持续发展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如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更是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效果就比较好,发展的代价就小,反之,就会出现曲折,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源源不断的、日益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利于中华民族和人类的长远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和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前苏联社会主义畸形发展的教训,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时,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一文,提出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毛泽东同志统筹兼顾思想的核心是强调要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大局出发,兼顾到人民各方面面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提出了统筹兼顾思想。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胡锦涛在2003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制定和实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据,都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本内容由易百网整理发布
网址 www.openhelp100.com
QQ 51522498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