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网院作业 发表于 2021-2-17 16:31:53

探索与使命:儿童文学演进的历史进程及学科研究考察

探索与使命:儿童文学演进的历史进程及学科研究考察
主持人 舒 伟
〔主持人语〕在人类社会,秉持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无疑是近现代世界文学大系统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之一。从本质看,成人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有意识的关注、呵护和培育构成了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最高目标和最重要价值取向。不同于历史久远,但内涵和外延较为模糊的广义儿童文学,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是成人作家和艺术家依据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和心理接受特征专为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具有契合其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
本专题“探索与使命:儿童文学演进的历史进程及学科研究考察”的三篇文章聚焦于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儿童文学学科研究的形成及其格局、特征;与此同时,为国内学界提供当代欧美儿童文学研究的新动态,以及观察与思考;探讨内容涉及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及创作现象等重要维度。
舒伟《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与20世纪以来的世界儿童文学研究》溯源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形成,厘清其三个历史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世界儿童文学学科研究的历史进程。在英国,早期具有群体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肇始于清教主义。清教主义者关注儿童精神状况的出发点建立在基督教原罪观念之上:儿童那摇摆不定的灵魂应当得到救赎。在清教主义者的推动下,儿童图书成为独立的出版类型,主要包括实用性、知识性图书以及挽歌式诗歌作品和宗教训诫类图书。在清教主义观念盛行的年代,约翰·洛克等哲学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于冲破根深蒂固的清教主义观念,拓宽人们认识儿童和教育儿童的思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洛克的儿童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英国儿童图书出版业的开拓者约翰·纽伯瑞自1744年起致力于开拓儿童读物市场,大规模出版题材、内容丰富多样的儿童读物。儿童图书自此成为图书出版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19世纪,儿童图书写作领域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创作倾向,代表着两种价值取向,即人们应当致力于“教诲”儿童还是“娱乐”儿童。在工业革命引领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巨变激发了精神迷茫下的重返童年的时代思潮,“重返童年”的时代意义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有自觉意识的英国儿童文学创作从发端于清教主义的宗教训导式文学表达走向真正意义的儿童本位的童年精神的文学表达。这个时代产生了大批具有卓越艺术品质的儿童文学作品,文类多样、题材丰富,包括儿童本位的童话小说、女性童话叙事、少年校园叙事和少年历险叙事等等,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读者对象、共同价值取向和相似艺术追求的儿童文学共同体。如果说,清教主义者开启了有意识地为儿童写作的宗教训导文学,按照预先设定的宗教理念或条件展开事件,那么约翰·纽伯瑞就从以“布道说教”为中心的儿童图书阶段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一个重大变化就体现在对于儿童人物在特定生活环境中的选择性活动的描写,使其在特定意义上成为针对性地满足儿童独特精神需求的文学读物。当然,纽伯瑞及其继承者还恪守道德与宗教训导等教育主题。维多利亚时代异军突起的儿童文学共同体成为真正儿童本位的、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的童年文学表达。这些具有经典艺术品质的作品构建了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丰硕实体,许多作品具有独特的双重性,既能满足少年读者审美和认知的阅读需求,又能吸引成年读者的目光,使他们从中发现“重返童年”这一人类精神家园的哲理和情感诉求。这些作品对于现当代英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意义,也因此成为儿童文学批评史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20世纪以来,相关学界的史学家、批评家和学者对维多利亚时代儿童文学“黄金时代”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从文学艺术的学理层面揭示了儿童文学名篇佳作的经典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由此开创了当代儿童文学学科研究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大批文学研究学者投入由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发展历程引导的现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研究,考察其发生的源流和发展的历程,以及风格多样的文学艺术特征,研究对象从时代语境中的创作延伸到当代文化阐释和批评现象。他们的研究采用了多种人文学科视角,运用了不同的理论范式和文本解读方式,超越了以往师法成人文学的文化研究和审美研究的翻版,涉及文化学、传播学、儿童文学史学、意识形态理论、修辞学、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主体性理论以及语言学和叙事理论等,体现了儿童文学研究者对人文学科前沿理论话语的创造性借鉴与融合。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学者开展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将儿童文学视为整个文学活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评判标准。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学者们又将研究视阈拓展至世界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其重要成果体现为大型理论工具书《世界儿童文学百科全书》的出版。在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获得了原创性途径和方法,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成果丰硕,引发关注,使儿童文学研究突破了依附主流文学批评的束缚,也不再作为教育学科的附庸而存在,最终形成了独立、自洽的文学学科。
张生珍和霍盛亚合著的《当代美国儿童文学:批评与探索》从社会文化视角、历史语境和儿童文学史视阈梳理、考察了当代美国儿童文学的演进历史及其文学批评的流变和发展趋势。文章探寻了美国儿童文学发展进程中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来自欧洲大陆的清教徒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如何影响了美国儿童文学的兴起;二是移民文化在儿童文学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7世纪前后在波士顿出版的宗教书籍《新英格兰初级读本》就是早期美国儿童读物的代表作,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学习字母表,进而去阅读《圣经》,以救赎他们的灵魂。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美国儿童文学开始呈现不同移民群体丰富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19世纪50年代以来,从纳撒尼尔·霍桑以希腊神话为蓝本创作的儿童故事集到路易莎·梅·奥尔科特、马克·吐温、弗朗西丝·伯内特等人的作品,有自觉儿童本位意识的美国儿童文学开始形成。20世纪70年代,文学研究学者进入儿童文学领域,推动了欧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美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发展主要受益于三个阵营:美国儿童图书馆员建立的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及其创立的相关杂志和刊物;教育系统的教师们的努力;文学专家组成的儿童文学研究队伍,包括其创办的儿童文学协会及多种文学评论杂志。总体上,当代美国儿童文学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进入了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深层融合的阶段。文章作者在梳理、考察历史源流、重要格局、动态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指出这一考察对于国内儿童文学研究者建构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体系所具有的参照和借鉴价值。
欧翔英的《当代女性童话叙事中的魔法变形》通过对当代女性童话重写潮流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细读,考察了女性作家在叙事中偏爱的魔法变形范式及其叙事伦理,分析了“魔法变形”在心理外化、多重叙述及角色功能转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尤其通过分析安吉拉·卡特的“不可靠叙述”,探讨了多重叙述中的魔法变形所体现的竞争性伦理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以及在促发广泛的社会互动和文化变革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事实上,童话叙事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独特的双重性。从悠久的传统童话经典到当今作家创作的童话小说,童话名篇名作总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同时能够满足不同时代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从古到今,历代文人作家无不感悟到童话的普遍意义和独特魅力。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童话文学创作的阵营中,女性作家群体构成了卓有建树的重要方阵。她们的作品具有多彩的艺术魅力,为英国童话小说创作突破道德说教的藩篱、迎来儿童文学黄金时代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卓越贡献。随着时间的前行,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童话创作得到了当代女性童话创作的历史性呼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强大影响下,大批英美女作家开始了如火如荼的以童话小说文体为主的文学创作运动(“童话重写”运动),成果斐然,影响深远。作为研究外国文学的中国学人,对于如此重要的文化现象无疑应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从文学童话发展的文学史意义看,对这一持续近半个世纪历史时期的“童话重写”运动进行考察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考虑到“魔法变形”是童话文学最重要的文类标志之一,从叙事功能的角度解读和分析当代女性主义童话重写运动,包括思潮和创作实践,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个富于创建性的研究思路。当然,女性童话叙事是一个值得大力关注,却往往被忽视的研究课题,例如创作《地海传奇》的女作家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所进行的成人本位和儿童本位的童话叙事的“跨界写作”应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不同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受到特定时代语境下自身认识能力的制约或影响,这又直接制约或影响特定年代的论述者的思辨方式和表达方式。这需要后来的研究者从发展的眼光,通过新的理论和学术资源去审视考察。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学科研究进程也反映了这一状况。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批评理论呈现出独特的双重性,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学派林立,理论繁多,而且理论触角显得过于精细,过于繁复,需要贯通整合,而且所有这些理论视阈对于儿童文学本体的适应性也需要加以考究。对于国内儿童文学研究者,尤其是中外比较儿童文学研究者,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构建中国视野的儿童文学学科研究及评价体系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坚持“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该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哲学原则。通过发生论和认识论的视野,深入考察贯穿世界儿童文学批评史各个时期的理论建树,相互交流与对话,接受与影响;这一考察要体现唯物辩证法指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与发现。儿童文学批评史研究涉及主观意识和思想评价,要将考察视域聚焦于人类如何认识儿童世界、认识童年人生、认识童年与青少年成长与相关命题的文学表达,等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类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精细程度之高,远非单个人的日常体验所能涵盖。与此同时,人文学科的研究不仅能够相互借鉴认知话语和研究范式,而且能够借鉴自然科学的话语和范式。儿童文学学科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更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还要注意相关性和适应性,一定不能偏离儿童文学的本体属性。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指导思想进行研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儿童文学面对的主体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从童年到青少年的人生阶段意味着从迷茫、混沌走向道德和智力成长与成熟,进入认知和审美的更高层次的成长进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要体现对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少年儿童读者的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巨大变化,同时面临着各种各样乃至突如其来的全球性严峻挑战:从全球气候变暖、经济不景气、能源和食物短缺,到某些地区发生诸如“埃博拉”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疾病,到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在某些地区蔓延;从“9·11”恐袭之后的世界,到“英国脱欧”“特朗普效应”;从后末世时代的瓦解,到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疫情冲击之下,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独善其身,同时这前所未有的严峻疫情也成为检验各国政府和民众应对突发灾难的态度、决心和能力的重大考验。在当下儿童文学领域,无论是人类大脑被植入芯片后发生的故事,还是各种“反面乌托邦”式的幻想作品问世,作家创作了格调更加阴暗的幻想作品,如《饥饿游戏》《赐予者》《分歧者》《迷宫行者》等等。尽管如此,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根本属性没有改变。儿童和青少年是世界的希望和未来的建设者,儿童文学要思考的是,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们面对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在认知能力、情感审美接受和道德教育等方面获得健康充实的发展,进而有能力去发现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的钥匙。世界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成果的交流互鉴及互通互融促进了各民族儿童文学的创作、翻译、研究和交流互动。国内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需要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水平,这是一种历史的担当,也是文化和文明互鉴的必经之路。我们应当秉承中国文化自信,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通过新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资源考察、揭示世界儿童文学批评史的基本历程和全貌。这对于我们构建中外儿童文学的多层性和互动性的文化和文学共同体,具有积极的文化认知价值和文学研究实践意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索与使命:儿童文学演进的历史进程及学科研究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