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作业答案 发表于 2021-2-8 11:44:08

吉大《儿科护理学(专)》第四章拓展资源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新进展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作者:郭会波
【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本文对近两年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新生儿黄疸研究的新进展,展现新生儿黄疸病因、程度及再认识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和预防胆红素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血红素;血清胆红素;胆红素脑病;治疗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的黄染现象。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救治,胆红素可能沉积于脑形成胆红素脑病,轻则留下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重则导致新生儿死亡。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许新的治疗方法,现将其近三年的最新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
  李立新采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并与传统药物鲁米那-可拉明进行比较。将60例足月正常体重、纯母乳喂养、中度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思密达治疗组和鲁米那-可拉明治疗组,对照比较其疗效和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并检测母乳和治疗、后婴儿粪便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浓度,探讨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机制。思密达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每日下降的幅度为(36.36±10.12)μmol/L,疗效明显优于鲁米那可拉明组,且不需住院,不中断母乳喂养。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明显优于鲁米那-可拉明,不是通过影响β-GD而起作用。笔者认为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有效、安全、价廉、无副作用、不影响母乳喂养安全简便,不需中断母乳喂养。
  苯巴比妥联合思联康对新生儿黄疸的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马菲将33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组。试验Ⅰ组给予苯巴比妥,试验Ⅱ组给予苯巴比妥和思联康联合用药,对照组不予干预,比较三组黄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情况。结果发现,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黄疸发生率分别为62.8%、46.8%、38.0%,黄疸持续时间分别为(7.5±2.1)天、(6.5±2.0)天和(5.0±1.8)天。与对照组比较,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在黄疸发生率和持续时间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P<0.001),而试验Ⅱ组的预防效果为明显(P<0.01)。说明思联康在促进胆红素吸收,降低血清胆红素方面有重要辅助作用,可以显著增强使苯巴比妥的褪疸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试验Ⅰ、Ⅱ组的黄疸发生率、黄疸持续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试验Ⅱ组预防作用更显著。
  周红侠运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效果明显。将88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黄疸出现时间及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12 h/d,可连续治疗2~4疗程。用经皮黄疸仪测量并记录前额胆红素,测三次取平均值,1次/d,当经皮胆红素测定≤9 mg/dl停止蓝光照射。治疗组在蓝光照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5~6 ml/次,10%葡萄糖注射液30~50 ml静脉点滴,每日次,当经皮胆红素≤5 mg/dl停止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患儿有效率比较(χ2=8.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其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彭旭东通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茵桅黄治疗母乳性黄疸与传统治疗方法,探讨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将56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与茵栀黄联合治疗组29例,传统治疗对照组27例。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及胆红素下降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1和<0.05)。说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茵栀黄具有加速胆红素分解和排泄作用,效果显著,未见不良反应,不失为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
  姜永芳探讨了早期应用鲁米钠、四磨汤对正常足月新生儿血胆红素水平的影响。选择自然顺产的正常足月新生儿31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各158例,治疗组给予早开奶,肝酶诱导剂鲁米钠2~3 mg/kg,四磨汤5 ml,均每日3次,检测其肝功能、血胆红素水平、血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B/A)及发展为病理性黄疸例数、病因、随访后遗症发生情况。治疗组与观察组生后3天、7天、14天血胆红素分别为(109±38)mmol/L、(151±49)mmol/L、(31±25)mmol/L和(126±53)mmol/L、(202±74)mmol/L、(43±34)mmol/L(P<0.05),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16.46%和28.48%(P<0.05),B/A值为3.67±1.86和4.70±2.08(P<0.05)。早期应用鲁米钠和四磨汤,可以降低新生儿血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的神经毒性,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张敏芳采用新生儿口服苯巴比妥加尼可刹米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将足月新生儿均给予早吸吮,纯母乳喂养。选取第1天经皮测定胆红素值(TCB值)正常,第3天TCB值为11.0~11.6的新生儿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即给予苯巴比妥4~8 g/(kg·d)+尼可刹米100 mg/(kg·d)+氯化钠10 ml(鲁可合剂),3次/d口服,连服3天;对照组未行任何治疗,密切观察。并于第4~7天分别对两组患儿检测前额眉间的TCB水平。观察组新生儿35例中病理性黄疸3例,而对照组中病理性黄疸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鲁可合剂可明显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2 中医治疗
  王艳平将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和预防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将114例新生儿按黄疸出现的顺序随机分成3组,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组、茵陈茅根汤组和对照组。每组每天监测皮测值2次,茵陈茅根汤组单服茵陈茅根汤,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组服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对照组不进行干预。6天后,观察3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结果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组及茵陈茅根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或P<0.05)。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组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低于茵陈茅根汤组(P<0.05)。
  陈艳霞采用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茵陈、金钱草、甘草等,随症加减:脾虚湿盛加藿香、白豆蔻,以芳香化湿;热盛加栀子,清热利湿;食积加鸡内金、麦芽健脾消食。疗程为3~10天。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47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3%。
  严芳应用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良好临床疗效。药物组成:茵陈、山栀、乌梅、泽泻、茯苓、猪苓、大青叶、红枣、牡蛎、车前子。经服3~5剂,治愈者68例;服6~11剂,治愈者30例; 2例服3剂未见好转,转用其他方法治疗。此方在治疗黄疸中取得了满意疗效,血中胆红素下降明显;防止了黄疸对脑的损伤。
  高芳观察了茵栀黄颗粒治疗6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暂停母乳喂养,给予茵栀黄颗粒口服1/3包(1 g),同时用蓝光间断照射:根据黄疸程度每天给予10~12 h蓝光照射,间断12 h;对照组:暂停母乳喂养,只给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前后每日用静脉血酶学动力学方法测血清胆红素,取其平均值,观察两组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6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7天内全部治愈,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观察组72 h胆红素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的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72 h胆红素下降值:对照组(38.2±15.7)μmol/L,观察组(72.1±16.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天数:对照组(6.9±1.7)天,观察组(3.8±1.1)天,两组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王云松运用针刺治疗新生儿黄疸267例,采用毫针治疗,取穴内关、中脘、建里、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平补平泻法不留针,隔天1次,3次为1个疗程。267例中治愈(经3次治疗后黄疸完全消退)198例,显效(经3次治疗后黄疸明显消退,结合利胆退黄药治疗后完全消退)69例,有效率100%。
  3 其他治疗方法
  3.1 抚触法 朱天娇选择新生儿黄疸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蓝光照射,有感染时行抗感染治疗,有溶血时输丙球蛋白,黄疸指数≥20 mg/dl输白蛋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抚触治疗,每天上午做一次,每次15~20 min。抚触(按摩)方法。抚触即按摩,喂哺1 h后将患儿置于24 ℃~25 ℃环境中,按从上到下顺序,即从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顺序按摩,每天1次,每次15~20 min。结果发现,观察组黄疸指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3.2 经络穴位按摩 江海渊发现络穴位按摩可显著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促进新生儿排出胎便,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将120例新生儿中男64例,女56例;胎龄37~42周,出生体重2 450~4 230 g,按出生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经络穴位按摩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新生儿在生后第1天开始进行经络穴位按摩,2次/d。(1)按摩应在哺乳前30 min或哺乳后60 min,室温控制在26 ℃~28 ℃。(2)要求手法轻柔,定位准确,力度合适。(3)经络按摩手法:补脾经、清肝经、清大肠、揉腹各200次。补脾经: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顺时针方向旋推;清肝经:位于食指末节螺纹面,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清大肠:位于食指桡侧缘,自食指端至虎口呈一直线,由虎口向食指端直推;揉腹:顺时针绕脐周按揉腹部。若大便干,则补脾经减少,清肝经增加,清大肠增加。若大便烂,则补脾经增加,清肝经减少,补大肠增加(清大肠反向操作即为补大肠),并逆时针揉腹。B组不做任何按摩。通过两组新生儿的比较,可见A组的新生儿皮测黄疸指数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4 小结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治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争议,在治疗上应选择疗效好、创伤小,具有临床价值及社会效益的治疗方案进行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立新,洪虹,李志涛,等.思密达与鲁米那-可拉明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比较.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900-3901.
2 马菲,张蕾,任亮.苯巴比妥联合思联康对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2):5392-5393.
3 周红侠,谭延红,许戈琳.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8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2009,20(7):215-216.
4 彭旭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茵桅黄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四川医学,2009,30(6):943-944.
5 姜永芳.鲁米钠和四磨汤对预防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2):47-50.
6 张敏芳,陈明英,张碧端.应用苯巴比妥加尼可刹米(鲁可合剂)防治新生儿黄疸35例分析.福建医药杂志,2007,29(4):55.
7 王艳平.自拟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早期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77例疗效观察.中医儿科杂志,2009,5(4):25-27.
8 陈艳霞,孙世春.自拟方治疗新生儿黄疸53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4):23.
9 严芳.中药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新生儿黄疸.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2):40.
10 高芳,孙波.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60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80-181.
11 王云松.针刺治疗新生儿黄疸267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8):523-524.
12 朱天娇.抚触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7):779.
13 江海渊.经络穴位按摩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0):1354.
本内容由奥鹏易百网整理发布
网址 www.openhelp100.com
QQ 51522498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大《儿科护理学(专)》第四章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