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五大优势
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五大优势*陈彦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按不变价计算,1979—2018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4%,远高于同期全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2.9%),中国的GDP占全世界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8%升至2018年的16%,中国的人均GDP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200美元升至2018年的9 608美元,并且从低收入国家成功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数十年间取得举世罕见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笔者认为,这一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能够形成政府与市场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的格局,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政府做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可能引发十分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拉美危机”以及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理论突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与微观主体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把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使政府在保持经济稳定、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使我们能够同时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制度基础,从而保障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能够加强总需求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协调配合,从而超越西方国家的传统宏观调控范式,更好地实现经济稳定与社会稳定的目标。
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以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为核心,强调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表明,这一调控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比如,20世纪70年代,当美国面临“滞胀”局面时,以总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宏观调控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再如,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后,由于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即使欧洲央行实施了多轮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难以推动经济走出泥潭。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制度优势使我们能够突破传统宏观调控的思维,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到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问题的根源在于结构性失衡,必须从供给侧入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2015年11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给出了宏观调控的新思路。实践表明,总需求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一方面,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以“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为主要抓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能够在长期中从根源上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但是短期内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需要总需求管理政策加以缓冲。另一方面,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对经济总量的调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则在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激励企业创新,二者协调配合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内生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可以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将短期稳增长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结合。
对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的宏观调控只关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致力于实现短期内的经济稳定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短期的稳增长目标很容易与长期的发展目标产生冲突,如果协调不好两者的关系,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或危机。21世纪初,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出现了经济下滑的势头,美联储多次降息予以应对。这一举措虽然实现了短期稳增长的目标,但是过低的利率水平为之后的房价泡沫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是在“五年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宏观调控,使得我国可以寓改革于调控之中,进而把短期稳增长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上,不仅包括“稳增长”等短期目标,而且包括“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等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宏观调控的具体举措上,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货币政策操作为例,面对近年来的经济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坚持用市场化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的下降。由此,既可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善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而较好地兼顾了短期稳增长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的关系。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收入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减贫更是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一直在探索缩小收入不平等和消除贫困的有效对策。总体而言,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是世界各国应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的主要举措。不过,从国际经验来看,再分配调节机制在减贫方面的作用不够“精准”,而且主要是对贫困人口进行“输血”,而忽视了对其“造血”能力的培育,难以真正实现脱贫目标。与之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通过顶层设计部署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等基本方略,有效解决了上述两方面的不足。其核心在于,将政府与市场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应对贫困问题,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另一方面“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通过激发内生动力进而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2013—2018年间,“精准扶贫”使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 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而且预计2020年将全面脱贫。“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走出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快速高效、保质保量地实现重大战略目标。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1)1982年7月26日,邓小平同志讲话,http://cpc.people.com.cn/GB/33839/34943/34980/2632718.html。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2)《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400179,2016-06-01。需要强调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大包大揽,而是注重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以研发创新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6页。,由此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和制度优势。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下,中国在短短数十年内取得了诸多举世罕见的伟大成就,既包括建国初期的“两弹一星”计划,也包括近年来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重大项目工程。
如上所述,我国已有的经济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所带来的制度优势。展望未来,唯有继续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等方面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顺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