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评课
半截蜡烛评课<p> 半截蜡烛评课(一):</p><p> 《半截蜡烛》评课稿</p><p> 《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赵徽、冯姬冬和李云三位老师各富特色的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在与人物心灵对话中体验了伯诺德一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她们的教学构成了一个“场”,让听课老师在听课过程中,能不知不觉地浸润其中,这样的课绝对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精神相与,是一种生命交融的幸福。听她们三位老师的课,我身在“场”中,我的精神、情感都被深深地卷了进去。以下谈谈自己对本堂课的粗浅感受。</p><p> 我十分佩服三位老师钻研教材之深入,处理教材之浅出。</p><p> 1、紧扣线索、具化人物内心。</p><p> 本课重在内心世界的一个活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暗嵌在行文之中,需要老师点拨,学生自读自悟相结合。三位老师都很好地抓住了心理线索,紧紧揪住,让学生自始自终都跟着伯诺德一家在与德军周旋,为学生学文创造了良好的情景、氛围。如“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就会……就会……”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伯诺德一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p><p> 2、品词析句、体会人物品质。</p><p> 三位老师紧扣语言文字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运用抓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等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词品句,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感悟,不仅仅引导体会母子三人热爱祖国,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养成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的良好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潜力。</p><p> 3、美丑比较,突显人物个性。</p><p> 教学中,三位老师都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从字里行间中认识了德国军官凶恶的嘴脸,并营造了激烈的战斗氛围。虽然本课重点在体会人物精神品质,但就文本而言,德军的凶悍野蛮更侧面衬托了伯诺德一家的镇定、机智。三位老师不仅仅把学生带到了遥远的战争年代,更为重要的是,德军的“丑陋”,更彰显了伯诺德一家“高尚”的精神品质。</p><p> 这三节课都十分真实自然,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教学效果也十分满意的。</p><p> 不同之处是:赵徽老师的课,不仅仅课堂设计的巧妙,更主要是老师的激情,气氛的渲染,个性是老师别出心裁的引导总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能紧紧抓住每个听课者的心。她这种善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p><p> 冯姬冬老师的课注重了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伯诺德夫人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从读中悟,从悟中读,读书很充分,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和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如此由扶到放,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感受其中的快乐,个个都是兴趣盎然,受益终身。姬冬个人素质十分好,如果课堂能再激情一些,可能对于启发、诱导学生内心的激情和渴望会更用心一些。</p><p> 李云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教材吃得十分透,重点抓得个性准,能够做到根据重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删繁就简。教学中,李老师紧扣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引导学生读、思、议,体悟语言的精妙和主人公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简化了教学环节,使课堂真实自然,井然有序。很值得学习。尽管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有点仓促,但真真实实地反映了我们平时的教学。</p><p> 有一个疑问我想提出来:文中最后小女儿的话“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能够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似乎极其平常,但如果能找到“灯”这个眼,并将其剥茧,追问学生:“她拿走的是烛台,为什么说拿盏灯呢?”这样是不是对理解为什么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都没有成功,而小女儿杰奎琳却成功了会有帮忙呢?不仅仅仅是因为她“娇声”的说,不仅仅仅是因为她触动了少校的软肋。还因为她机智地借“一盏‘灯’”引开了德国军官对蜡烛的关注。</p><p>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p><p> 半截蜡烛评课(二):</p><p> 《半截蜡烛》评课稿</p><p> 这天,我们一齐学习了王雅洁老师精心设计的《半截蜡烛》的第一课时教学。课堂中,教者以人为本,以读为主,重在引导,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p><p>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p><p>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半截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用一些鼓励的话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p><p>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p><p>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王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还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自由选取感兴趣的学习资料,自由选取学习伙伴。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还能够离开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讨论交流。学生情绪很高,讨论得很激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p><p> 三、转变主角,重在引导。</p><p>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导,主要体此刻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并根据学情,加以引导、点拔。在《半截蜡烛》的教学中,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用充分赏识、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如“你太了聪明了!”、“你真了不起!”、“你把心沉到课文中读,一边读,一边写写画画,真会读书!”……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去赞美学生,表扬学生,象春雨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p><p> 一节好课的设计,要求教者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吃透学生,以新《课标》为导向,让课堂充满活力,体现人文情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王老师在这一节课上,精心准备了好长时间,反复推敲、思考、试上,这天最后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能够更优化。如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资料时,教者能够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在学生汇报交流学习心得时,可按学生汇报资料先贴出人物画像,这样学生的兴趣容易集中到这一段资料中。</p><p> 于永正老师以前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p><p> 由于理论水平和实践潜力有限,以上是我对王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的一点认识,如有不足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p><p> 半截蜡烛评课(三):</p><p> 《半截蜡烛》评课</p><p>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来展开。</p><p>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透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战争的背景,然后创设情境,始终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在朗读中体会危机的严重性,感悟学生在危机中表现、内心世界,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p><p> 2、在学生对课文资料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让他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这个剧本的表演是建立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之上,让他们自由选取主角,小组合作,揣摩主角特点,并进行表演。而学生也在表演中亲自体验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潜力。</p><p> 3、如果教师充分合理利用媒体在教学时创设紧张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主人公临危不惧,和敌人斗志斗勇的精神。</p><p> 半截蜡烛评课(四):</p><p> 《半截蜡烛》评课</p><p> 正是春光明媚时,3月1日这一天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们走进了六(2)班的课堂,聆听了闻红君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这一课。</p><p>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闻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p><p> 一、多媒体图片的有效运用</p><p> 闻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就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图片,透过生动的图片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让学生以及在场的老师都为之动容,既导入了课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用心性。</p><p> 二、转变主角,重在引导</p><p>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闻老师的课堂贯彻了以生为本这一主旨,充分思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准确到位的问题设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用明确适当的引导提示拓宽学生思路。课堂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掌握在学生手中,让每个学生都用心的思考、读、写、问……</p><p> 三、多样扎实的识字方法</p><p> 闻老师在教学生理解生词时,不是老师“填鸭式”地给,而是让学生自己说理解的方法。比如理解“绝妙”这个词学生透过“拆字法”说出了她的理解,在理解“从容”这一词时学生透过联系上下文法准确到位地解释了词。同时闻老师也总结了“近义词法”、“反义词法”等学习词语的好方法,师生合作,让课堂活了起来。</p><p> 闻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高年级学习课堂,也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p><p> 半截蜡烛评课(五):</p><p> 《半截蜡烛》一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扣人心弦。研读文本,会发现似乎有不少令我们不忍舍弃的所谓“训练点”、“挖掘处”。以前也听过几节本文的公开课,大多是用浓墨重彩的渲染、丝丝入扣的环节、华丽煽情的语言编织成一张细密的教学网,顺利地将学生对情节的感知、对资料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一网打尽,但同时也不无遗憾地束缚了学生玩味体悟语言,个性解读文本,自主探究、自由发展、互动创造的生命活力。</p><p> 而蒋老师对于本课的教学资料合理剪裁、大胆取舍,顺着情节的发展,根据人物的表现,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的教学,紧扣伯诺德夫人一家(母亲、儿子、女儿)各自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周旋时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引导学生或读、或思、或议、或导,体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和主人公的沉着智慧,简化了教学环节,摈弃了纷繁复杂的羁绊,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自主空间。</p>更多资料www.openhelp100.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