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网院作业 发表于 2019-12-23 20:41:35

媒体融合趋势中的文艺评论

媒体融合趋势中的文艺评论


现今,媒体融合趋势已成为人们广泛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而在媒体融合趋势中文艺评论总体上取得了哪些新发展,文艺评论的影响力、价值观和感召力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以及不同艺术领域评论环境的新特征与思考等,都成为理论学界关注的焦点论题。因而,本刊特约请到相关领域的学者,就这一现象给予了深度的分析与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文艺评论的影响力、价值观、感召力
周 星 姜 丹
一、融媒体时代背景
当下,关于文艺评论的效能如何看待,文艺评论的价值如何认定,都必须以媒体这一载体的变迁作为背景观照。媒介改变的时代带来更多融媒体等相关概念的讨论。探讨融媒体或者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文艺评论,实际上是正视世界的发展趋势,即在现实中看到的媒体急剧变化的状况。媒体融合,意味着媒体消长使得传统媒体的生存、影响力和权威性都在改变。文艺评论面对这一至关重要的媒体变局,会受到一定影响并产生自身的适应性,这些都导致其产生错综复杂的变化。因此,分析文艺评论当下的现状与问题,不能不首先弄清楚这几组概念涉及的核心所在,即媒体融合的趋势、融媒体局面中的文艺评论困境、跨媒体的文艺评论与评论人才在不同媒体交融中的适应和进出、如何适应不同情况,以及超越文艺评论的严肃和通俗的模糊认知等等。
(一)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是一个现代世界发生变化的景观,人类文明的承传自然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书面的纸质媒体传播,到广播、电视和电影的传播,再到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传播,互联网时代传播又加速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疾变化。2018年媒体数据可以证明网络在联络大众和影响生活上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为重点,“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众所周知,很长时间以来,专业刊物发行量达到几百、几千已经是极限,而近年来报业的停刊和歇业层出不穷。但移动媒体上的网络大电影、网剧等已经不是少数,纸质媒体甚至文学作品的网络传播成为巨大的市场。“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总数达到1160万,预计2020年达到2240万,年复合增长率17.8%。2016年网络文学新增作品约190万部,预计2020年达到320万,复合增长率达到13.7%。2016年中国原创网络文学作家估计有600万,预计2020年达到850万,复合年增长率为9.2%。”网络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媒介状态的改变成为重要背景,忽视它文艺评论就无所适从。
(二)融媒体趋势
媒体相互之间的融合所带来的融媒体概念特别重要,原因在于它打破了直线发展的线性状态,而不同媒体必须也只能交织在一块,形成了媒体之间未必相互取代却相对融合交织的新变化和状况。纸质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包括广播、电视以及电影,一直到新媒体,形成日渐融合的趋势。网络时代很难说谁被完全取代,但是彼此之间产生融合,使得创作对象和媒体的评论人面对的局面绝不单一,文艺评论对象、发布者、评论者这三者之间形成复杂的状况,造就文艺评论今非昔比的面貌。融媒体不仅仅是一个媒体之间的关系,它实际还反映出媒体信息、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之间的一个错综状况。论及融媒体的现实必须要说到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包括刊发文字文章在媒介上的不同,特别是媒介评论所面对的一些难题。媒体融合给评论者带来的最大难题,就是必须要具备不同的媒体经验,知道受众者的趣味需要。
(三)跨媒体评论素养
跨媒体的文艺评论将成为话题的聚焦点,以往的媒体和新媒体不同的接受者、传播者和评论者之间,已经不是过去的单一性情况,既往与现实产生了很大的差别。比如,当批评现代媒体混乱不堪或反对和指责现代媒体的批评凌乱时,也许正是出于拘守某一种传统媒体而不能适应现实的表现。实际上时代要求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在传统的媒体批评失去了更大程度的影响的时候,全媒体素养成为最需要强化的媒介批评者气质。虚假而缺乏媒体知识的文艺评论难以得到跨媒体受众的认可。因此跨媒体的文艺批评者,应当具备更高的水平,更巧妙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叩问和需求。跨媒体的文艺批评者需要宽阔的视野和多样的语言结构,既不能失真也不能屈就,但需要懂政策,不能偏离主航道,还要呈现自身的文化学术的文艺评论素养。要能和更多的网络评论者相较高下,与海量自发的评论者们在语言形态和认知接受方面同场竞技,呈现自身的内在涵养并让人信服,显然是一大难题。但是难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面对不同媒体而相对游刃有余的批评者,换句话说,媒体的传播和接受必须适应这样的新时代。时代在改变文艺批评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其实文艺批评也同时在改变着网络媒体,从而实现向更大的跨媒体介入,适应于传媒的变化,这才是文艺评论时代发展的趋势。
二、融媒体时代文艺批评的命题
艺术批评的准则在于以艺术观念为中心来对艺术创作的内容、方法和观念进行批评。但放在融媒体时代来透视,显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把握与批评相关的复杂的传播影响力和有效性问题。就传播而言,融媒体背景下文艺评论的影响力、价值观和感召力思考是不可或缺的。
(一)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影响力的问题就在于需要认识有没有影响力、对谁产生影响力、如何产生影响力、影响力何在等相关问题。传统的影响力在于主流媒体。但是它未必因为在主流媒介上就一定对大众具有影响力,需要拓展向下。直面文艺创作在大众热点问题上的关注就会有关注的影响力。比如近期一部叫《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电影在持续发酵,并使得专业层面的认知遇到难题:缺乏真实逻辑的支撑,豆瓣评分直线下降,并被认为是“三观不正”,却因为一些观众所谓“无逻辑失真不怕,情感的冲击足够就喜欢”而大卖,而且票房不断增长,已超越7亿。与此同时,笔者在第一时间看完电影后深感其太不合情理而写就的直观小影评,自发布后目前已有五百多万的微博阅读量。可见互联网时代的受众需要分析评论,影响和影响力之间就产生区别。影响谁?理想是既要影响创作、影响政策,更要影响大众感知。而批评的影响力,说到底还是批评者和批评的价值观所呈现出来的影响。影响力的核心是批评的形式、批评的内容和批评的方式。
这就需要探讨融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和批评的影响力。有没有影响力,如何产生影响力和影响力如何实现的问题,这是文艺评论的效能体现。以往文艺批评也许曾经很有影响力,并且因为依附于主流媒体,或者是发表在权威的文艺类刊物、报纸上而具有了附加力量。但它本身是否具有评论的影响力,超越大众单一接收渠道后能否依然保持其影响力则要重新考虑,能否接续以往而面向更大受众和改变了的媒介环境,则取决于评论者的适应度如何。现在传媒的影响力已产生了很大的转变。首先主流媒介机构的文艺评论权威性已经不太能形成单向的对更大受众的影响力。因为媒体的占有已经渐次消失,传统媒体的文艺批评拓展已经降低,局限于主流媒体,无论是受众还是发行量都受到了影响,更多的人们未必关注主流媒介的报纸杂志,甚至电视电影,不考虑这一点则影响力就无法实现。也许同样的道理是媒体变化之后,传媒进入网络时代,更多的大众都成为“评论家”,他们各式各样的评论能在多大程度上反馈到主流机构与创作者是一个问题。但是不言而喻,文艺评论要介入而影响就不能忽视最大的受众群落和网络媒体。
(二)价值观
文艺批评需要价值观的引导,但也需要顾念大众价值观的宽容性认识。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当今,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受众,对于艺术产品的认知总难免众说纷纭,文艺评论之间的差异也时可见及。比如对电视剧《都挺好》如何看待就引发不同议论,多数人因为其展示出了一个复杂家庭的丰富性人格而喜欢,但也有观众因质疑剧作的生造复杂和故作矛盾而不满,还有极端的各种批评,比如对于简单地把其对于所谓原生家庭的表现斥之为“鸡贼”(3月18日,《北京日报》发了一篇关于《都挺好》这部电视剧的文章,指责它过度贩恶,人物慢慢失真。)有人对剧作感觉过瘾,但也有不满愤怒。显然对一个引发关注的热播作品如何进行批评的分寸需要我们慎重评判。价值观认知成为重心,注重价值观但不能简单强化固有的认识,比如因《延禧攻略》是宫斗戏就加以排斥的简单定性,显然代表了一种不加辨析的倾向。
文艺评论不能不坚守主流价值观,我们强调价值观的坚定性是国家的政策确定性和审美价值的坚定不移。但批评的点要在如何实现价值观上下功夫,也要知晓价值观如何适应不同的网络时代的要求。价值观无疑特别重要,在要触及传统的价值观,还是适应现代的价值观,是个人偏激的价值观,还是俯就世俗与一时一地政策的价值观等方面,以及价值观的陈旧还是新鲜,是不是因时而变等等都特别重要。
融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面对的状况复杂多变,却在严守价值观上依然需要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理论上也需要具有一贯性,价值观是决定文艺评论的基础,价值观也指引着文艺评论的好恶评价,决定判断作品的价值所在。文艺评论是针对于作品的考察,针对作品之中所流露出来的表现方法、思想情绪、人物关系以及是否符合文艺规则等作出正确的评价,而看到作品之中价值观呈现的高低,是和评论者的价值观评论的中肯与否相互联系,在文艺评论的价值观呈现中,既有对于作品中所揭示的价值观的评判,更有价值观评判和文艺作品的性质吻合度如何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评论者本身的价值观会在评论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呈现出来。但是无论如何,文艺评论价值观是核心所在,它决定了文艺评论自身的价值。对我们而言,文艺评论的价值观必须要注意是遵循什么样的思想基础,强调当下的文艺评论价值观,就是新时代的文艺按着习总书记所要求的以人民利益为基础,为满足人民精神情感需要的价值观。换言之,主流价值观的倡导和对于违背主流价值观表现的批评,当成为文艺评论的核心。我们用主流价值观而不是用过去相对比较单一化的标准,是因为从形式的角度来说主流价值观是一种根本性的,为整个国家民族利益和人民的文化思想所服务的价值观。它要求文艺作品有一种恒定的符合文艺表现的性质,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一种创作的思想,是向上积极的、符合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要求,它也是和人性的关爱与精神追求的向上、向善的思想情绪所吻合的价值观,因为如此,正视多样的艺术表现就成为更好地衬托和凸显文化价值观依存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核心价值观事实上是排除盯着某种政策去亦步亦趋地诠释政策,而失去了对政策本质的理解,也是祛除个人喜好认知的片面性。主流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国家的文艺和文化符合世界潮流更符合人心所向的一种艺术表现的核心所在,也是文艺评论坚守的最大价值观,由此文艺作品具备之,才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直击人心的动人性,并符合国家整体文化长远性要求。当然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许多作品会不由自主地按照旧有习俗和过去的束缚,胶柱鼓瑟地去表现生活,但我们的文艺评论不能画地为牢,而要通过提示指出发展的目标、要求来实现引导。
(三)感召力
感召力尤其是融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实现价值的所在,感召力也是对于真正好的作品阐发而得到好的批评传播效果的显现。如何获得当下受众的感召接受,取决于文艺评论的角度和创意,好的创意如何实现?2018年初不少国家网络媒体阐释中国最高领导向世界发出的“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理念,让人们为之感动。后来有国家媒体针对敌视中国强大的威胁观念,接续用了一个出色的阐释:“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与各国相互合作,世界一定好。”显然具有巧妙的柔和说服的感召力!这就是感召力。而如何得到感召、感召谁、感召什么样的群落等等相关问题无疑需要思考,尤其在融媒体时代,兼顾纸质媒体固然不可少,深入网络媒体更为迫切。说理到达受众才是有效。
文艺评论显然要做到一切围绕着评论批评的对象进行,而评论媒介和评论的出发点无疑是需要考虑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首先选择的作品的批评,和表现的形态的批评是不是具备有内涵。评论并不在于位高权重,并不在于是多么富有文采,而在于是不是有力量。批评的感召力当然跟媒介有相关性,微博上的开放,微信朋友圈的交流,短视频的魅力都各有自己的影响力,和传统媒介的影响力显然天差地别。显然媒体融合的重要性日渐显露,文艺评论不能脱离网络媒体而只偏向传统,更重要的是影响最广大的受众。影响力的核心在于到底讲什么道理,和如何让批评超越单一媒体而实现传播价值。
对于网络受众而言,感召力来源于真实性和真诚度,而文艺批评的首要原则是公正性,针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叙述的逻辑性,以及理论思维的严谨性。由此,构成对文艺作品本身超于常人的一种概括分析评价,切近了文艺作品的文艺批评,与创作构成一种良性关系。好的文艺评论是对于对象能够深入,鞭辟入里看到内涵,并且揭示出常人感知却说不出的意味。融媒体时代发生的问题就在于,一味指责和随声附和都没有受众的认同感,不做权威性的高高在上的文艺评论,而是深入大众内心的感悟说出可以理解的道理。特别是网络时代,媒体大众人人都是欣赏者、创作者和批评家,因此一本正经的自上而下的“指点江山”,似乎不受欢迎,人们更需要的是你的评论能够贴近作品,呼应社会大众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而提出独辟蹊径的内涵分析,因此感召力的出现就成为必要。所以感召力首先是跨过了高高在上的指导,改变让人们无条件的信服。贴近作品闪现批评新颖,文艺评论者要投入感情阐释自己的直观感受,知晓网络受众对于高高在上的概念演绎嗤之以鼻,人们更希望在彼此平等的条件下来探讨问题。所以感召力来自于放下身段的投入,把文艺评论当成了一个朋友倾谈得失。不能离开作品的分析空谈概念,要通过对作品细致的情感、艺术表现手法、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尤其是通过对于作品的细节的分析展开来赢取人们的信任。好的文艺评论家一定是在众多评论家之中独树一帜的。
三、融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延伸思考
融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环境、媒介变化和受众群落的差异性,造就了新的景观,一些新的基础认知和延伸思考也应运而生。
(一)文艺评论与文艺批评的异同
针对于网络时代受众的细微差别,文艺评论与文艺批评的差异也需要廓清。一般而言,就性质而论,前者相对自由而后者学术性更强;就对象而言,前者针对作品指向性明确,后者更多会超越批评对象而指向创作动向和思潮倾向;就问题而言,前者灵动后者更端正大气。但其实二者时常混用,网络时代的具体性作品评论会更为切中大众需要。
一般而言,文艺评论更多的是针对具体作品的评论。文艺批评可以更多地侧重于对文艺现象的评论。文艺评论更多用感性的直观去针对作品做实际的分析,而文艺批评可以跳开具体作品而针对一种现象做批评,理性和理论的实施要更明显。同时文艺评论更有利于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因此对于网络受众而言,评论更多会带有欣赏的责任,文艺批评则更多会带有理论阐释。文艺批评的理论色彩相对于网络受众而言不如文艺评论亲近,而更适合理论报刊呈现,也可以针对文化现象、艺术现象做批评分析。但文艺评论应该更多地对于文艺的具体作品做更多细节针对性的分析,所以应该构成它们相互依存、难免重叠的现象。对网络时代来说,文艺评论更恰如其分,因为能引导大多数的受众群形成呼应,一个作品一个作品的具体的剖析鉴赏提炼,所以更能得到大众期望的对文艺知识的认知。文艺批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家和专业人士更认同的东西,注重理论逻辑,也注重在理论逻辑基础之上,上下古今的理论思维的判断标准。
(二)文艺评论的助力性认知
在众说纷纭的网络时代,强调文艺评论的职责不是小事。我们强调文艺评论助力文艺创作繁荣而不是轰毁大局,助力创作提升而不是贬损创作热力,助力大众认知而不是随声附和或不知所云离题万里。
所谓要助力文艺创作繁荣,即文艺评论不能把自己看成一个高高在上、指东道西的批评者。事实上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既有相关性,也是一种独立性又依存性的存在。这独立性就是有自身的理论原则和批评原则,而依存性就在于要对艺术创作给予指导、评介与分析,因此其根本任务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么高妙,而是为了引导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给予建设性的而不是刻薄轰毁性的责难。最重要的落脚点在建设性,就是提出方针方法以及路径,要有助于艺术创作健康全面的发展,需要鼓励多样性的艺术风格,让创作者能够呈现个性发挥而不违规出轨。因此建设性的评论要呈现善意,不可过于强调自己的高高在上,那样既不能和创作者亲近又不能和创作产生直接的联系,反而会招致唾弃。其实建设性也就是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对于作品的多种趋向如网络一般议论,不能一棍子打死,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千篇一律的路径。创作与批评一样需要指点却没有一定之规,也就是要允许多样的创作风格表现,但又有一定之规,就是要按照国家和人民的要求来创造丰富性的精神产品,对于不足也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终归到底,文艺创作的方向和文艺评论指向一致,都是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更丰富的发展,也是要有利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体现,更主要的是让不同的创作者能够宽容地看到自己的创作优点,海纳百川都指向一个丰富多样、个性化而具有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创作路径,这就是文艺评论自身的价值所在。所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决定了在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和更多的年轻人亲近接受的方向。
所谓助力与大众认知,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发布者、批评家,人人都是创作者,都能写文艺评论,但文艺评论起的作用就是助力认知创作的妙处,拉近大众对于作品的理解。文艺评论的对象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偏向文艺气质,有的带着商业大众化的娱乐性质。但毕竟不同人们的感知都有各自的趣味爱好,好的文艺评价正是要以此为桥梁,通过评论让大家对一个文艺作品,无论是歌曲是舞蹈是美术绘画书法,还是影像作品,揭示出微妙的地方,指出高妙之处,梳理不足和问题,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创作。不能和网络随意的、无节制的众语喧哗那样“拍砖”和恣意批评。评论有理有节的分析让人们看到不易察觉的细节的美妙之处,看到后面的意蕴、意味,让大众看到大家都有感触却未必理解或者没有看清楚的趣味,网络受众自然就会对文艺评论产生兴趣。要超越网络所谓评论的好批评家,当然应该能看到更多更深,但是不能指桑骂槐也不能想当然评点,不能脱离现代大众的趣味,但又必须要提升趣味,这正是文艺评价的责任所在。善意理解作品甘苦也让网络受众知晓创作艰辛,学会从不同角度读解作品也更好地理解创作,懂得分析不同风格作品的意味,使得大众自身评价也得到提升并获得新知。所以,文艺评论既独立地对作品阐释分析,同时又依存大众需要,必须将理论阐释和分析让大众能够接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作品,分析作品和指出得失,这就是文艺评论者助力大众接受的成功所在。
(三)文艺评论的功用认知
文艺评论对于作品的分析评论,无论是基于学术认知还是对于网络大众引导,都要在针对性上下功夫,其中重艺术、重人物、重审美是文艺作品认知的重要因素。
文艺评论有许多东西需要关注,比如主题思想、表现方式等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但是文艺评论注意操作表现,注目于人的情感感知,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简言之,表现好人物是创作之要,因此评论对于艺术作品的人物表现的分析显然要放在重要位置。而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对于大众而言,是否让人相信取决于艺术性,多角度衡定文艺创作本身合法不合法,是不是符合文艺创作规律,艺术对象是基本标尺,没有这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教科书或者是一种道德教化。从文艺创作的艺术成色来分析,才能让人们信服其价值所在。寻找并且揭示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按照艺术基本要求判断作品是否合理合法,艺术作品的人物故事是否表现出色等,才能让受众接受评论的阐释情理。作品情节到底还是隐含着人物的思想情感,在艺术中以人为核心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因素,能看到人的思想及凸显个人的表现方式和人的行为逻辑阐释,也是考核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功力。但同时评论看到的超越了艺术创作的是艺术创作者和作品的思想,创作是为人服务的、是表现人的,还是提升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说到底,审美毫无疑问是艺术创作品牌,巧妙的技巧是为了提升接受者的审美情趣。无论是为中小学生还是成年人,艺术审美是投注于情感诉诸于心灵,拉升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文艺评论对于创作作品千变万化之中审美趣味的高下认识,揭示创作俯就还是提升人的道德情操,才是评论要义。因为这决定判断作品的境界,也看出艺术创作者本身创作的格调。
(四)文艺评论操守认识
在文艺评论的价值高下中强调道德和操守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所谓的道德操守就是要忠实于作品本身认识,针对于创作艺术文化或者内涵的分析,而不是夸夸其谈的理论训诫。它是一种道德操守,这也就意味着评论不唯上、不为利,也不为名,而忠实于对象生发。不唯上即不是为了一种简单的政策而去漫无边际地阐述,不发自内心地评论就不能实现它本身的价值,也没有感人力量。对于时代要求和主流价值观理当遵守,主流价值观是我们执守的标尺,但是评论并不是死拉硬拽地对作品按图索骥地分析。道德操守中的不为利,也就是文艺评论不是为市场或者厂家做宣传,应该是针对作品本身得失的评价,评论是为了创作者、创作机构能更好地实现创作,而扩大影响。广告式的宣传评论一定不是长远之道,也失去了文艺评论的价值。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一定要超越常人的爱好式评论,严守不为名的文艺评论操守,就是注重作品而不是评论者的名声,不能强求作品按照自己的固定观念去对照,而是要按着不同作品自身的逻辑去分析,也许作品未必符合自己的趣味,但依据艺术标准而不是个人固定评价标准来判断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类型和不一样的创作作品,差异性的文化趣味、风格特色应该尊重,别为了一时的个人判断来强制强求,无需守护所谓的既有名声,维护自己的虚名而影响了对作品本身创造性认识的评价,评论的道德操守决定评论的格局大小。总而言之,遵守道德操守就是为保证对好的作品内涵的揭示,去踏踏实实地做艺术上的阐释。
注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出炉: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第一财经.http s://w ww.yicai.com/news/100127009.html.2019-2-28.
2018年网络文学行业报告.创业邦. http s://w w w.cyzone.c n/artic le/173762.html.2018-2-8.
过度“贩恶”,《都挺好》慢慢失真.北京日报.2019-03-18.
央视快评:将世界经济大合唱越奏越响亮.凤凰评论.http://news.ifeng.c om/a/20181108/60150480_0.shtml.2018-11-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媒体融合趋势中的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