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网院作业 发表于 2019-12-20 16:30:02

景观设计中的陶瓷之礼文化研究

景观设计中的陶瓷之礼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陶瓷作为我国传统礼器的典型代表,承载着礼文化的内涵并延续至今。当代,基于国际文化相互渗透影响的复杂背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应用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陶瓷为例,探讨其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并进行分类解析,最后从功能出发,分析陶瓷在景观设计中所产生的教化、引导作用,总结出“陶瓷之礼”的内涵,即为陶瓷产品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模式借鉴,也弘扬中国“礼仪之邦”与“瓷器之国”的美誉。
[关 键 词]陶瓷之礼;文化传承;景观设计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特别是2017年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指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两年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逐步成为国民共识。在景观设计领域,随着这一次的传统文化风格的沁入,中国传统建筑、景观等不仅得到了设计师的青睐,也受到了甲方的肯定,新中式风格、徽派建筑爆发性地被引用到设计的各个场景,传统设计元素也开始被深入发掘,而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发展性应用,并随着时代背景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涵义。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讲究礼藏于器,器物中承载着造物者的思想沉淀与规范共识,作为中国的传统器物代表,陶瓷更是承载着深刻的礼文化内涵。目前,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渐超过物质追求,约束自身、提高修养体现在了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因而,如何通过对传统元素的解析与应用,体现人的道德追求,成为了设计师们追逐探讨的重要方向,本文也是基于此种需求之下,以陶瓷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解析与应用。
一、景观设计中的陶瓷
陶瓷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器物,自宋朝陶瓷产品倾销世界各地以来,以奢侈品的形态受到了追捧,陶瓷也成为了公认的中国名片,作为实用性与装饰性均具的器物,其主要成分为无机非金属矿物,同时因陶土的优秀可塑性,仅在园林景观领域就形成了多种形态,包括陶砖、琉璃瓦、壁画、瓷片、陶瓷拼贴、陶瓷雕塑、陶瓷容器等,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材料、样式、风格选择与场景塑造。但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西式园林景观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冲击着传统园林景观的地位,特别以圆明园的西洋楼景区为巅峰。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园林景观等公共资源的需求增加,中西式园林景观成为了被抉择的对象,在市场上凭借各自的优势进行竞争。基于此种背景,中式园林景观力求突破,无论是在题材、意蕴还是形式上都有所创新,陶瓷元素也因此获得了新发展。
随着陶瓷产品在园林景观中的扩展性应用,其品种类型也不断增加,根据其应用功能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类、雕塑小品类、陶艺装饰类、景观材料类等。
基础设施类。基础设施是作为一个区域的运行的基本设备,维持着基本功能的提供,景观中的基础设施主要涉及灯具、坐具、铺装、水电等。根据其形态不同,陶瓷元素的渗入也体现在了不同方面。就目前应用而言,主要表现在了青花纹饰的应用与传统陶罐造型的模拟构造中,如陶罐形体的庭院灯具等,在景观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雕塑小品类。雕塑小品与陶瓷元素的结合主要表现在造型的构造中,基于陶土优秀的可塑性,对造型的塑造有着良好的发挥空间,易于内涵与底蕴的承载。从功能上看,无论是边缘化的陶瓷小品点缀还是广场中心的陶瓷雕塑构建,对场地的文化、属性都具有极好的呈现能力。
陶瓷装饰类。景观空间的陶瓷装饰主要以壁画、马赛克拼贴、艺术陶罐、异形陶瓷等形式表现出来,与纯粹的装饰艺术不同,其重在传达形式中的内涵,定义空间的属性,通过形式、技法、色彩、材质构成基本内容,同时作为一种环境艺术,其对氛围的营造以及情感的引导有着较强的感染作用。
景观材料类。陶瓷产品因其原料、工艺不同,区别于一般的建筑材料,具有防腐蚀、不褪色、可塑性强、防水、防火等特点,这些特质使得其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场景中。除了物理特性之外,作为我国典型的代表性器物,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其深刻的艺术特性,无论是釉色的不确定性,还是陶瓷拼贴的任意性,都为陶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极大的创意想象空间。
随着陶瓷器具与景观设计的深度融合,逐渐演化成了多种应用模式,在机器和新式度量器具的配合下,陶瓷的物质形态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和高度的可控性,这也为陶瓷适应景观设计场景的多变性提供了可能。同时陶瓷的文化承载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释放,无论是传统底蕴还是当代潮流,都能得到较好的呈现。因此,陶瓷器物与礼文化的融合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充分表现。
二、陶瓷之礼
中国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国人追求含蓄美,强调以礼规范个人思想行为、建立为人处事准则。进入当代以后,礼作为提高个人品质、弘扬道德规范的价值观正在被接受与弘扬,礼文化的价值标准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陶瓷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器物,其本身就是“礼”的集中表达,在“礼”的祭祀起源说中,陶瓷是装盛贡品的容器,承载着人们对天地的敬意与渴求。随着陶瓷应用的发展,逐渐分化为了日常生活器皿、装饰器皿与礼器等,但其中的“礼”的内涵并未消失。而应用于景观场景中,陶瓷产品与景观中的设计手法相结合,从“礼”中的规范与教化功能出发,形成了基于礼文化下的设计形式——陶瓷之礼,主要包括:秩序之礼、自然之礼、塑形之礼。
秩序之礼。《荀子·礼论》一文中提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礼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协调欲望之争,维持相应的秩序,而在景观场景中,为了划分相应区域、引导行进节奏,往往也会创造分割线,保证秩序的稳定,由此观来,二者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
围合与分割。场景的营造源于空间的分化,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空间往往分为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而三者间的划分标准依于分割要素的分布,一般的空间分割要素为墙体、假山、绿篱、树木、玻璃等,而当陶瓷元素应用于空间的分化时,往往会为空间带来文化与底蕴的赋予,主要表现形式为以大型陶罐排列、组群构成分割线,分化空间,规范客体流动的范围。
节奏与韵律。《荀子·致士》中也提到:“礼者,节之准也”,即说乐的节奏、韵律应当合乎礼,根据节奏构建秩序,这一点在景观设计中也同样适用,根据要素的变化,节奏可被划分为渐变节奏、同序节奏、混序节奏、迭序节奏,分别表示要素的渐变、不变、无规律变化以及交替变化。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尚学路两旁的大型盆栽从陶罐、花朵、排序等方面表现了节奏的变化,而有的陶瓷则在颜色、造型、组群等变化中表现出了相应的韵律感。
自然之礼。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对天地有着极高的崇敬,将天地自然作为至高规律,《礼记·乐记》也提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其认为,礼,即是遵循天地之规律,这种思想反映到造园中,便是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宛若天开”为造园目标,表现为敬天地、亲自然、重人和。
敬天地。知微见著,造园实质上是造就一方天地,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在其《盆池》一诗中也写道:“三五小圆荷,盆容水不多。难非大薮泽,亦有小风波。”可见天地见于宇宙也存于陶盆荷花之上,作为礼器的陶罐与植物的结合,赋予人与天地交流的能力,天地与人之间亲密无间,也是中国哲学中向天地表达敬意的经典手法。
亲自然。陶瓷,作为火、水、土元素重构的结合体,是自然艺术的完美表达。当代社会随着玻璃、钢筋水泥、塑料等人造材料频繁应用于建筑、环境设计中,虽满足了功能,却走进了自建的牢笼之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们期待贴近自然,陶瓷产品的运用,满足了在城市中重返自然的欲望,无论是与植物、水体、石头的结合应用,还是自身造型的处理,都表现出了充分的自然之感。
重人和。无论是敬天地还是亲自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传统和谐观讲究事物的匹配性,表现在园林景观中,便是人与场景、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与西方典型的规整园林不同,中式园林景观的和谐理念注重空灵自然的曲线元素,将自然蜿蜒曲折作为造园的追求,构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陶瓷作为亲自然材料构成的器物,同时也兼具这曲线元素与结合水体的巧妙运用,提升了人对自然景观的亲和感,促进了人与场景的和谐统一。
塑形之礼。对陶瓷形式的赋予,除了适用于场地的功能需求之外,同时也是情感观念的表达,传统造物思想中便有着制器尚象的观念,圣人以器物表达天地之道,后来者模仿圣人器以藏礼。因此,如何通过陶瓷自身的处理以传达一定教化与规范的内涵,也成为了陶瓷的重要应用方向。
形体处理。陶瓷由于自身优秀的可塑性,产品形式极其丰富,多样化的陶瓷形式也为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创造了丰富的可能性,而不同的陶瓷器也体现着相应的价值观依托。如周国桢教授为景德镇陶瓷大学(下称“陶大”)本科教育60周年再次创作的《任重道远》陶艺雕塑作品,寄托着他对陶大人的殷切期盼,希望同骆驼般忍辱负重、拼搏进取。同时,从景观角度而言,作为场景视觉中心,陶艺雕塑作品发挥着重要的教化影响作用,鞭策陶大人积极奋进。
纹饰处理。除了形体上的变化,纹饰样式、内容的处理也是传达观念的重要方法,如陶瓷拼贴、纹饰元素重构等方法在景观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四川美术学院(下称“川美”)的罗中立美术馆的外墙及梯田,以碎瓷片拼贴的手法,构建了极为绚丽的涂鸦,表现出川美包容、自信的校风。而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景观则利用青花纹饰错位重组的方式,构成了青花风格浓厚的景观区,表现出了其陶瓷类院校的特色。
陶瓷作为礼器,自古以来就被寄托了与天地自然交流的众望,承载着器物于人的规范、教化功能,体现着文化底蕴的传达。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陶瓷产品的应用,既是功能的异化表达,也是传统文化的解析重组,无论是从陶瓷文化还是“礼”文化,都体现着中国特色的景观构建。
结语
通过陶瓷作用于景观,从而教化引导人的思想及行为,是陶瓷之礼的根本目的。当前,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元素将被广泛应用于设计中,通过对陶瓷应用形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应用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从而应用于设计的具体场景,发挥好相应的功能。
柳冠中教授在《事理学论纲》中也认为,“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叙事,在抒情,也是在讲理”,由此观来,设计除了满足人与场地的基本需求、符合造物规律之外,还应该讲好二者之间的故事,通过设计师对场景的主观化处理,凸显出场景的教化引导能力,如前文提到的青花元素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便是讲述着千年青花底蕴,传达着当代陶瓷人对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守护,体现着“瓷器之国”的美誉。
而通过对景观设计中的陶瓷应用分析,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礼”的规范、教化内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应用模式的一个探析,促进当代设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发展的重视,展现着“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注释:
王卫国.陶瓷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及文化表达方式浅析.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51(04):10-11.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44.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7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景观设计中的陶瓷之礼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