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隐喻——评德国邵宾纳剧院版《哈姆雷特》
解构与隐喻——评德国邵宾纳剧院版《哈姆雷特》
[内容提要]德国邵宾纳剧院用其独特的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进行了全新演绎,给观众带来一场充满现代气息的视觉盛宴。从舞台呈现到演员表演反映了德国戏剧激进的创作观念与丰沛的表现手法。象征性符号的使用与高科技影像手段的介入,多维度的舞台艺术手法赋予作品以饱满的现代气质。于是,一场关于经典作品舞台形式的解构、实验、现代、多义化新诠释,再次带领观众完成艺术与生命的体验。
[关 键 词]邵宾纳;经典;现代;怪诞;隐喻
2015年6月,德国邵宾纳剧院艺术总监奥斯特玛雅改编的莎士比亚经典名作《哈姆雷特》(以下简称“邵版《哈》”)在天津首演,再一次将观众的视野聚焦到有关于戏剧经典剧目的复排与搬演这一话题上。一般来讲,对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再演主要采用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忠实于经典原著作品的搬演,舞台表现上基本保留故事原有的内容与风貌,目的是让观众通过舞台再现去重温该作品的精神内涵。二是在尊重原作基础之上的部分性解构与再造,即打破故事原有的戏剧结构、叙事方式与角色的形象定位等,而采用一种现代或后现代的戏剧舞台表现手法,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多样化探索。三是对于原剧完全的解构,除保留剧名或主人公的名字外,整个舞台找不到任何原作的痕迹,这种再现一般是假借经典的外衣引观众的注意,而实际上进行的是导演绝对主观意向的表达。邵宾纳剧院的演出实践显然倾向于第二种创作方式。通过邵宾纳的舞台,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剧是在尊重原故事内核基础之上进行的艺术再造,注重使用后现代戏剧舞台的叙事手法对这一经典故事进行重构,用其独有的戏剧观念与艺术表现手法完成对戏剧内涵与精神的表达。因此,本文从邵版《哈》戏剧舞台的颠覆与解构、怪诞与隐喻、创新与探索来解读该剧的舞台特征,并分析邵宾纳戏剧的现代观念。
一、解构与颠覆
相比原作,邵版《哈》基本上保留了原作主要人物与故事情节,就故事的叙事结构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但该剧中有关人物的性格、行动,甚至是故事发生的时空环境都被颠覆了。
(一)对原戏剧结构的解构与颠覆
现代戏剧与后现代戏剧表现手法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表征就是对叙事结构的解构和重组,即打破原故事时间顺序与逻辑关系的线性叙事,采用后现代戏剧的叙事模式与表现手法对那个讲述老国王被害、叔父继位、娶其兄嫂、王子复仇的经典故事进行重新的架构。邵版《哈》直接以主人公经典的内心独白作为开场,打破原舞台的叙事,向观众展现故事的高潮与人物的内心,并且这段经典台词在整个演出中重复提及,时刻提醒观众注重对于人物内心的直面表达与深刻的思想揭示。利用台词的重复表现哈姆雷特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完成对人物延宕行动的诠释。“在后戏剧剧场中,重复恰恰为寓言、意义与形式整体性的非结构化与结构服务。”
(二)故事叙事时空的穿越与扭曲
剧场时空因舞台的呈现内容而具有特殊性,现代探索戏剧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在于舞台时间的扭曲与空间的变形。原作故事发生在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通过表现贵族生活反映人文精神与封建社会制度的冲突,思想上具有激进性和抗争性。而邵版《哈》的时空则是直接搬到了现代,舞台布景也放弃表现宫廷里的华丽生活空间,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现代简欧风格的白色长条餐桌,餐具的普通、人物的常态,以现代西装替代古典礼服,女性人物着时装表演,如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开始以一袭白色时装,头戴大墨镜、宽发夹闪亮登场,演出中换了一身透视装表现人物的魅惑与欲望。观众感受不到古典的传统与韵味,该剧从时空上完全穿越到了现代。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一场戏,叔父克劳狄斯跪在老国王的坟墓前,哈姆雷特提手落剑的那一刻,舞台节奏骤降,人物的行动放慢,舞台时间被拉长,形成一个慢速的舞台。慢动作作为现代舞台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依靠破坏时间上的常规节奏制造间离效果,其目的在于强调此时舞台的空间画面,放大表现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聚焦观众的注意力与思维,从而唤起人们对造成角色行动延宕原因的思考。
(三)对经典人物形象的覆灭与重生
该剧对主人公无论是从外貌形象的设计还是从个人气质的表现来讲,想必都是让人颇感吃惊的。一个身材魁梧的、大腹便便的男人,如果不念起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很难会让人想到他就是哈姆雷特,细看之除了一头金色的长发稍有独特气质外,观众很难将此人与原作中那个充满着人文气质的绅士、王子相提并论。哈姆雷特深陷在父亲被害的阴霾里,渴望知晓事情的真相,在怀疑、彷徨、愤恨、自责中无法自拔,导演着重表现人物解密、复仇的急切心理,展示其内心的愤懑与痛苦。因此,我们看到舞台上的哈姆雷特是颓废的、癫狂的、极致的。人物形象的解构不单消解了哈姆雷特原有的人文气质,连他的快乐和忧郁也一并不复表现,观众不能不重新审视哈姆雷特这一全新的人物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邵宾纳剧院与奥斯特玛雅现代的创作理念,通过对《哈姆雷特》原作的解构与颠覆,突破原作的叙事结构,拉开观众与原作的距离,利用陌生化效果消除观众心中原有的对经典作品的已知与评判,使观众全身心投入邵版《哈》的演出中,重新感受经典故事的舞台新演绎,进而感受该作品精神内涵的新阐释。
二、怪诞与隐喻
邵宾纳的舞台演出充满了现代气质。它的现代性不仅反映在突破传统戏剧的叙事结构上,还反映在其舞台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中。具有现代感的金属元素的注入、自然事物属性的借用以及媒体影像记录手法的融合使得该剧舞台呈现得纷繁复杂、热闹非凡。恰是这些艺术形式与舞台元素的综合运用,使得邵版《哈》的舞台蕴含着巨大的戏剧再造力,充满着强烈的舞台感染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舞台布景与符号化叙事。该剧的舞台空间由前后两个演出区域组成,前半部分的舞台全部用泥土铺设,构成演出的室外空间,舞台中后部巨大的金属镜框伸缩式舞台通过推、拉产生纵深感,完成室内与室外空间的划分。前区由厚厚的泥土铺设的空间异常醒目,也是少有的将这一自然物放置于戏剧舞台上的作品。泥土地为该剧重要的舞台表现空间与叙事载体,不难看出创作者对泥土有着特殊的情结,泥土原属自然界的产物,本身具有纯粹和洁净之意,在故事中不仅依托泥土地构成故事的室外空间,承担老国王的葬礼、哈姆雷特的独白、与奥菲莉亚的缠绵、克劳狄斯的忏悔、哈姆雷特的复仇主要的情节的叙事空间;更代表着老国王含冤而死连同真相一起被埋于泥土之下,哈姆雷特常常对着土地发呆饱含对父亲的思念,表现其想要替父报仇的复杂内心,甚至故事设计哈姆雷特吃土来表现他的疯癫。借泥土来表现事情的尘埃落定,人回归于尘土,同时用土的高洁、宁静对比尘世的繁杂与人心的险恶,以此来表达创作者对于人文思想、自由精神的赞美与呼唤。棺材代指老国王的去世,本该隆重的葬礼却在舞台上显得极为简单,棺材被肆意地堆置到墓穴里,伴随着泥土的掩埋显示出棺材的象征意义,棺材寓意毁灭与埋葬,代表老国王曾经的光辉不复存在,也代表哈姆雷特复仇历程与悲剧命运的开始,蕴含深邃的悲剧意蕴。舞台中央的金属垂帘也十分醒目,被放置于金属框架搭建起来的活动性舞台上,在灯光的映照下发出夺目的炫彩。前文所讲邵版《哈》并不追求表现原故事空间的浮华,而将叙事时空赋予现代色彩,故事追求原作基础之上的创新,因此在对故事主旨和内涵的表达上,该剧还是努力做到与原作相呼应。金属垂帘在舞台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依靠其闪耀夺目制造华丽的视觉效果,营造与原作中皇宫的富丽堂皇相一致的舞台气氛。同时,垂帘因其本身的遮蔽性使舞台被隔离成两个相对隐秘的空间,在该剧情境中被赋予了符号化的隐喻特征,象征着哈姆雷特始终无法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也如他无法窥探到他人的内心。正因为是这样,哈姆雷特的戏剧性需求被阻拦,内心的冲突与挣扎才会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爆发。
邵版《哈》人物造型的夸张与表演的怪诞,也反映出该剧院舞台实践的大胆尝新与不懈追求。在赋予舞台以象征特质的同时,又注重舞台意象与演员表演的结合,形成独特的舞台表现。演出开场的棺材除了被赋予物象表征外,又配合演员怪诞的肢体动作反映着现实生活,揭示人物的内心。并不隆重的葬礼,执行者笨拙地搬弄着棺材,身旁另外的一人手持水管向天空喷水制造下雨的环境效果,演员滑稽而怪诞的表演一时间引得观众发笑,让人暂时忘记了葬礼的庄严,此时的舞台空间被营造出两种气氛:国王去世的悲痛与葬礼的滑稽可笑。同一事件却形成一悲一喜的反差,极富戏剧性效果。葬礼尚未结束,便有人迫不及待地离场,活动舞台被推进,热闹的婚礼进行开来,刚才还假装擦拭眼泪的王后变成快乐的新娘唱起欢快的歌,众人聚集喝酒狂欢,只有哈姆雷特孤单地呆在一角目光流露出呆滞,这些悲、喜因素连同舞台的背景音乐掺杂在一起,产生出复杂而极致化的戏剧效果,舞台气氛突出而强烈。“剧场艺术的强度与激烈也可与哀伤、快乐、狂喜等情绪的创造联系起来。”王后一袭白衣出场,显得高贵而美丽,观众早已熟知剧情,其毒妇的形象也已深入人心,该剧通过王后前后服装色彩由白到黑的变化,配合人物的动作跟话语慢慢表现其狰狞、狠毒的本来面目,逐步将人物隐秘的内心与扭曲的性格解剖出来。该剧在角色的扮演中又使用身体符号化等现代舞台表现手法,安排由一位女性演员分别饰演剧中的两位主要女性角色,即哈姆雷特的母亲王后与他的恋人奥菲莉亚。舞台的表演过程中,女演员利用发型的变化迅速地转换人物身份,金色披肩长发戴黑色墨镜时的她是王后,动作形体妖娆充满诱惑,声音高亢,嘹亮话语中透露着欲望。摘掉披肩长发扎起马尾辫子的她又是奥菲莉亚,行为端庄,声音细腻、温柔,充满了对哈姆雷特的爱意。身体的符号性是后戏剧剧场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而这样的表演方式对于演员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但值得称赞的是,该剧演员的表演自然流畅,角色转换之间几乎看不到痕迹,观众能够通过演员的衣着、发饰、动作与话语快速判定出人物的身份从而进入故事中。这种间离手法的使用也利于提醒观众与故事保持距离,留有可思考的空间。
三、创新与探索
随着科技的繁荣、艺术的兴盛,当代戏剧舞台也在不断地追求形式的创新与多样化探索,除自身大胆地进行实验与革新之外也在努力向其他艺术形式汲取积极的养分,探索可发展的道路。同作为西方舶来艺术的电影,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与戏剧如影随形、相濡以沫,自上世纪伊始,更是在科技的引领下得到飞速发展,而电影的繁盛无疑为戏剧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与发展方向,因此电影与科技对戏剧有着及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迈入21世纪,有戏剧团体(英国1927剧团“机器人魔像”)开始尝试将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戏剧舞台表现中,利用科技影像营造时空进行叙事,在当时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取得较好的反响。现在,科技影像叙事已被现代戏剧舞台实践广泛接受和使用。影像与灯光、音响等造型元素和媒介装置的共同作用营造出一个个光影变幻的戏剧空间,产生着强烈而独特的艺术效果。“传媒构成了剧场艺术、剧场美学和形式灵感的来源;传媒技术对于某些剧场艺术形式而言,是一种关键性的因素。剧场艺术与媒体艺术可以通过外部形式上的影像装置手法而联系在一起。”科技与影像已经以不可或缺的舞台构成进驻现代戏剧领域当中,也成为现代以及后现代戏剧舞台追捧的艺术手法。邵版《哈》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因高科技影像技术表现手法的融入,使得戏剧舞台具有幻象性而充满着魔力,极富后现代戏剧舞台特征。
首先,利用影像技术的便捷与舞台时空的假定性相结合,在同一舞台中营造出不同的时空环境,完成多时空的重奏。老国王的灵魂几次出现在舞台上,便是依靠影像技术营造出虚拟空间,投射老国王的影像且与哈姆雷特在不同的时空下共同完成叙事与对话,现代特征十分明显。
其次,通过影像技术还能放大舞台人物的面部表情或着重表现某一细微之处,这种表现方式利于观众更为直接、深入地观察人物内心,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该剧开场便采用影像手法叙事,金属垂帘充当了幕布的作用,将哈姆雷特的面部特写投掷于幕布上,伴随着演员的经典独白,我们通过镜头画面清晰地看到哈姆雷特迷惘的目光,窥探到了他矛盾与无助的内心。接着哈姆雷特又手持摄影机记录着每一个人,将他们的面部放大并一一展现给观众,此时的摄影机充当了哈姆雷特的眼睛,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审视着每个人的内心。现代科学技术叙事功能的多面性便显现出来,摄像机充当了人物的身体的同时又充当了表现媒介进行叙事。舞台影像技术的使用又是对戏剧传统观演距离的突破,反映了现代戏剧追求媒介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邵版《哈》的舞台追求现代化与多样化探索除上述内容以外,还包括了打破观演关系、加入日常事态、观众参与故事充当角色进行叙事等,这些手法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观众的参与热情,拉近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
毋庸置疑的是,邵宾纳剧院排演现代版《哈姆雷特》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当代戏剧构作,是对经典戏剧作品的全新演绎。舞台打破传统戏剧的写实化手法,采用符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舞台被赋予象征色彩,具有隐喻的特征,产生独特的舞台效果。使用间离手法制造陌生化效果,保持观众与舞台演出之间的距离,为的是能够让观众保持冷静的意识观看演出,并营造思考的空间。影像等媒介技术的融合,使得该剧的舞台表现充满现代性,充分体现出后现代戏剧的实验与探索精神。总之,无论是从舞台叙事方式的重构还是对于舞台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运用,都能够诠释出邵宾纳剧院激进的戏剧思想与独特的艺术气质。让观众重温经典、欣赏视觉盛宴的同时完成与戏剧人物的心灵对话,并与其一起去探寻戏剧冲突与个体生活的关系,进而探索人生存的本质跟意义。
注释:
〔德〕汉斯·蒂斯·雷曼.李亦男译.后戏剧剧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06,117,22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