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网院作业 发表于 2019-12-18 11:00:00

乡归何处

乡归何处
——王桂勇油画的时代置所

消费时代的物质消费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只是人们对物质的消费,而是物质对人们生活与精神的极大占有;它以追逐物质消费的方式来支配人们的精神空间,进而完全奴役人们的思想行为。作为艺术家的王桂勇,在这种被物质化生活所消费的时代,以自己切近民生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鲜活却又让我们颇感隐痛的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在这些画作里,画家很少主观设定某种审美的样式,也不去模仿美术史中既有的某种流派或风格,而是真切地直呈其所见所感。他的“目击”似乎不假思索,但这种不假思索却意味着他不是戴着别人的眼镜去看待世界,也不以某种固有的成见来看待那些生存在城郊之间带着些乡土气息并沾染上城市流风的芸芸众生。
画作感染我们的,正是这些没有在已知绘画系统里的、尚未被审美消化和矫饰了的粗朴与活态。其实,能够把这种“目击”真正画上画布的,并不只是技巧问题,而是心归何处,在哪里拯救我们这个时代?曾放言画自己眼睛所见的库尔贝开启了法国现实主义潮流,可见,真实尊重自己眼睛的画家并不多见。当然,这种画自己所见的真实,已意味着将心灵安放何处的命题。笔者相信,王桂勇的“目击”就包涵了他对这个被物质所消费了的时代的某种忧患与批判。
富有意味的是,这些“目击”的真切并不像新闻照片似的写实,画家试图以简约、洗练的笔触与色彩去勾画那些映入视网膜的图像,在某种富有夸张、幽默、诙谐感的形象捕捉中,他以最快的笔法在亚麻布上留下了那些真实的笔痕。他既尊重那些人物结实的形体,也尊重他“目击”时获得的印象,更尊重他从这些印象中捕获的意象与错觉,甚至尊重笔触接触到画布的瞬间所形成的某种快感与画意。

欣喜 王桂勇30x40cm布面油画2008

护林员 王桂勇40x40cm布面油画2009
他总是减少对画作对象的反复覆盖,薄薄的色层促使他尽显那些笔触的韵味。这正像中国人物画在面部与衣着的块面塑造方面总是力求以最少的用笔来显现“见笔”的风姿,而这种“见笔”又是如此严谨地要求画家以少代多、以简驭繁;或许说,这种“见笔”也决定了王桂勇的油画色层是薄透却不薄轻,是响亮却不火爆。其实“见笔”的笔性,早已成为这些形象“形”与“色”的魂灵,“见笔”之间的空隙既很自然地衔接了色与色之间的关系,也使得形象塑造显得异常的活脱与流畅。
他的这种油画或可称作简笔写意,或减色写意。因为,他总是力求以简笔来捕捉那些众生的朴实、以减色来涵盖那些本来驳杂繁复的色相。他对油画当代写意性的追求,显然具有图像因素和漫画成分,而这两者都是绘画当代性必备的视觉修辞。
其实,王桂勇对那些游离于被物质消费了的城郊生活的描写,不仅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精神生存的探寻,而且这种精神生存也导引了他以怎样的绘画去表达这种存在感。“目击”,在此化作精神的写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