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1912课程考试大作业[1301]经济学案例分析B卷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 2019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经济学案例分析 【1301】 B卷
大作业 满分:100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说明:本课程采取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大作业共五题,请选做其中任意两题,每题50分。答题时请注意:1、条理清晰。要求用阿拉伯数字标明每一个答题点。2、对每一个答题点应充分阐述。阅卷时将根据学生阐述情况给分。3、字体一律采用宋体5号,排版规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分析该材料说明的问题。
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就有学者开始用“新常态”来描绘危机后的金融和经济特征。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结构性产能过剩为特征的“供给失灵”是经济新常态的典型特征,它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进入减速期,而且还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
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包括:1、核心目标是做“加法”。所谓“加法”,即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同时增加有效投资。做到更为动态的“供需平衡”。2、首要目标是做“减法”。所谓“减法”,即通过资源合理配置,积极解决产能结构性过剩,淘汰落后产能; 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进一步减少阻碍经济主体活力的制度性因素以及政府对企业的不合理干预,发挥企业微观主体的能动性。3、创新目标是做“乘法”。所谓“乘法”,即通过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创造创业、创新、创智的良好环境,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提高教育、研发、人力资本、环保、基础设施支出密度等。此外,通过对外开放增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放大乘数效应。构筑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到经济总量与经济质量的双重增长。4、保底目标是做“除法”。避免各类发展风险。所谓“除法”,即通过以“十三五”规划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有计划、多维度地避免金融、生态、环境、能源、资源风险等。
其次要实施“五大政策支柱”1、稳定的宏观政策,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进一步实施减税政策。推进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入更多灵活性。2、精准的产业政策,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 制造业:进一步推行以技术进步与创新为主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做到与工业体系的有机融合。3、灵活的微观政策,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4、落实改革政策,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5、服务质量托底社会政策,守住民生底线。
注:本案例材料主要节选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作者胡鞍钢、周绍杰、任皓,刊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7-22页。除此之外,本案例材料的部分内容还节选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作者冯志峰,刊于《经济问题》,2016年第2期,第12-17页。
二、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其后的问题。
科斯认为经济学家应做的一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经济制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经济制度当中。交易成本与制度一样,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如学生在网上选课比其他形式便捷、节约,代价小,这其中就包含了交易成本。
阿罗把交易成本定义为“制度运行的费用”。阿罗这个定义更有利于分析在我国做生意的成本问题。制度运行的费用越高,那么做生意人的交易成本就越高。制度运行的费用包括各种规章制度、政府的收支、政府办事的效率、人们的观念等等。有人研究过,在我国南方做生意的交易成本要比北方做生意的交易成本低。在国内不同的地方,做生意的交易成本有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哪个地方做生意的交易成本低,哪个地方的经济就发达,生意就兴旺。(本材料摘自:卢现祥,《寻找一种好制度——卢现祥制度分析随笔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27页)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在我国做生意交易成本高的原因。
三、阅读材料并分析该材料说明的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设立的“国家发展论坛”第二届年会于近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改革开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就中国要素市场改革问题发表演讲。他提出,中国经济改革实际是采取了一个不对称的市场化策略,把规模做起来了,但是市场机制真正的运行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以下是黄益平主任的发言,未经本人确认)。
今天跟大家分享两点看法,第一点,要素市场改革,或者我称为不对称的市场,怎么影响了我们过去30几年的经济变化。第二,我想拿金融改革作为例子,来说明我们的市场要素改革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中国的要素市场上,一些定价被压低了。我觉得中国经济改革实际是采取了一个不对称的市场化策略。什么叫不对称的市场化策略?就是今天我们回头来看,产品市场几乎都已经放开了,绝大部分产品是由市场来决定它的价格,随行就市;另一方面,中国的要素市场,从土地、人员、劳动力、资金来看,政府对这些市场的干预仍然较多,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些领域的定价被压低了。
其次,要素市场改革,面临哪些挑战?我个人更关心的是金融改革的问题。我们今天碰到了很多问题,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第一,我们今天的金融体系还是以银行为主,但经济已经进入了中高收入水平,需要靠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支持下一轮增长,当前的金融格局和这样的要求是不完全匹配的。第二,我们的利率并不完全自由,这导致普惠金融很难发展。因为你要给普惠金融的群体,也就是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本身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事情,我们需要提高利率,利率要覆盖风险,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正规部门的利率提不上去,所以发展普惠金融很难。第三,正规部门的各种管制比较多,所以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当然,即使在市场化的国家,影子银行也是很发达的。第四,仍然有一些政府兜底的现象,所以僵尸企业继续存续,配置资源的效率下降,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
注:本材料来源于《中国产品市场已经放开,要素市场如何改革?》,责编刘丹,登于2017年12月13日光明网。网址:http://theory.gmw.cn/2017-12/13/content_27090727.htm。有删减。
四、阅读材料并分析其说明的问题。
阿根廷可谓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命运多舛的国家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3年,阿根廷人均GDP达到790美元,约为英国人均GDP的75%,远高于日本的332美元(以上数据均按1965年的美元价格计算)。然而到2011年,阿根廷人均GDP为9138美元,仅为英国人均GDP的25%,以及日本人均GDP的21%。不难看出,一个世纪之后,阿根廷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急转直下。政治上的窘迫,自然与经济上的衰落息息相关。
阿根廷只是大多数拉美国家的一个缩影。在1960年,拉美的巴西、阿根廷与东亚的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同属中等收入经济体。50年之后,韩国、台湾、新加坡成功地晋级高收入经济体,而巴西、阿根廷依然在中等收入经济体的行列里停滞不前。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2030展望》报告指出,在过去50年间,只有13个国家或地区成功地从中等收入经济体晋级为高收入经济体,而大多数在1960年就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国家或地区,到今天依然如是。这一现象被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由于拉美国家在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因此拉美陷阱也就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代名词。(本材料选自:《拉美陷阱离我们并不远》,作者张明,发表于凤凰网财经板块,网址:http://finance.ifeng.com/a/20120416/5936978_0.shtml)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做什么?
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五、阅读下列材料并分析其说明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贫富分化。201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2,尽管相对于2008年时0.491的高点已有很大回落,但仍然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报告》指出,在理解收入分配问题时,不应只关注基尼系数等刻画总体状况数值的涨落,而应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各个侧面。
《报告》揭示了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分配表现出的很多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第一,在几个主要的“组间不平等”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不平等近来已逐渐趋于缩小,而行业之间的收入则还在持续扩大;
第二,“组间不平等”的严重性已经充分显露出来,无论是城乡内部、区域内部,还是行业内部,都存在着巨大的收入不平等;
第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作为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劳动力回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回报却明显偏低,而资本回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明显偏高;
第四,从动态上看,我国的社会流动性正在减弱,社会结构正在趋于固化。
《报告》提出了“双重转型下两类不平等”的分析框架: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工业化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转向现代工业社会,同时也正在经历着体制转型,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这决定了中国将同时遭遇由市场力量造成的不平等和由非市场力量造成的不平等。无论是表现形式、社会后果,还是演化趋势,这两类不平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报告》认为,在当前中国,一方面在“库兹涅茨机制”的作用下,由市场力量造成的不平等在达到高点后已开始趋于缩小;另一方面由于利用体制缺陷进行寻租的收益正在逐渐增大,因此,由非市场力量造成的不平等则正在趋于上升。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不平等就总体上在高位徘徊。而行业间收入差距居高不下、劳动力回报份额低、社会流动性下降等现象,其实也是非市场力量导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的具体表现。
注:以上内容来自财新网,《中国收入不平等持续居高不下:怎么看、怎么办》,2016年8月25日
页:
[1]